1.
|
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组织变迁理论
|
|
|
|
|
姬超 杜英《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卷第2期
|
|
组织变迁是适应环境变化、保持效率和竞争力的必然趋势。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配置问题,把组织和制度看作外生给定的;新制度经济学将组织和交易费用等制度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构筑制度框架下交易费用、分工、组织及其变迁的内在逻辑,但其内部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对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及新制度经济学内部组织变迁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比较分析,以更全面地把握组织变迁的逻辑。
|
2.
|
基于产权嬗变的虚拟财产保护问题研究
|
|
|
|
|
李长健 李昭畅《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卷第1期
|
|
虚拟财产作为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现有的财产权保护理论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对虚拟财产的保护出现了盲区。从法学与经济学双重视角进行分析,在现有的法学理论中提炼虚拟财产的虚拟与现实并存性、来源合法性、流转交易性、稀缺性与价值性等基本属性,结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特别是其基础性理论——产权理论进行分析,在产权理论中给予虚拟财产以新权利束的理论框定,进而从立法选择规范交易产权测度权利救济等层面进行制度架构,对虚拟财产进行规范与保护。
|
3.
|
评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政治观
|
|
|
|
|
杨龙《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2期
|
|
作为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新起的学说,公共选择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治问题。这两个流派在一个基本出发点上一致,即把经济学中“交换”这一核心概念向政治学领域推广,把政治过程看作是选民与政治家或官员之间的交换,把制度的演进看作是社会中行为主体之间交易的结果。
|
4.
|
政治交易的经济分析——当代西方交易成本政治学述评 被引次数:2
|
|
|
|
|
黄新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
|
交易成本政治学是最近20年来政治学与经济整合研究的新成果,是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围绕政治交易成本、政治合同、政治治理结构、政治委托代理和有限理性等范畴,交易成本政治学建构了自身的分析框架,并将其应用于国家问题、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公共预算、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研究中.交易成本政治学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新桥梁,提供了分析政治问题的一个新视角,增进了人们对于政治领域的交易及制度的理解.但是用经济市场的逻辑看待政治过程,交易成本政治学也引发了争议和批评.
|
5.
|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演进及其逻辑起点 被引次数:1
|
|
|
|
|
王玉海《东方论坛》,2006年第2期
|
|
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拓展领地的阶段和整固领地的阶段。拓展主要体现为从企业组织上打开缺口后,向契约、产权、法与经济学、公共产品、公共选择、制度演变等领域扩展的过程,其理论源于科斯对“企业性质”的探讨;整固则体现为对理论的梳理综合,是以恰当的方法将其形式化,使新制度经济学成为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理论过程,其逻辑起点在于对“契约”的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到今天,亟须进行这样的综合工作。
|
6.
|
中国电力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动因分析 被引次数:1
|
|
|
|
|
杨磊 徐玲玲《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
|
本文围绕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运用产业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归纳了我国电力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五个阶段,从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对产业组织结构演进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今后电力产业组织结构演进中的推动主体将逐渐由政府变为电力企业;而政府以及交易制度对于电力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和电力产业改革的成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7.
|
交易政治学的两个范式:方法形成及其模型评介--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政治学比较研究 被引次数:2
|
|
|
|
|
张敏《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
|
在交易的框架内分析政治过程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政治学研究的共同特征 ,但是他们在方法论的形成和构筑的政治交易模型上是有差别的。前者的交易模型是建立在自愿交易、没有强制的基础之上的 ,而后者则考虑了权力和强制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在对二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试图指出这些差异并分别对其模型进行了评论 ,并认为 ,在交易政治范式的分析中 ,权力和强制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
|
8.
|
汶川地震中非政府组织发展初论
|
|
|
|
|
林静《南方论刊》,2011年第2期
|
|
非政府组织是公共领域十分重要的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非政府组织处于公共领域的后台,直接介入公共事件的情况并不多。汶川地震给国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了很大影响,把非政府组组织推向了前台。灾难同时蕴藏着危险和机遇,大地震给非政府组织的不仅仅是严峻的考验,还有宝贵的发展契机。考验分为救灾过程中各种客观因素造成的对非政府组织的需求和非政府组织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突破自身局限;发展契机来源于灾难本身所提供的平台、政府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完善以及非政府组织救灾进程中自身经验的积累。纵观救灾全程,非政府组织以突出的表现赢得了公民的认同。因此,研究非政府组织是当前的一大热潮。
|
9.
|
对高校督查督办工作的思考: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角度
|
|
|
|
|
黄海《经营管理者》,2015年第6期
|
|
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是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的过程。本文把新制度经济学和高校督查督办工作相结合,是研究督查督办工作的一个新的角度。借助于交易费用等概念,本文对专门的督查督办工作机构能够减少交易费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进一步降低交易费用进行了初步思考。
|
10.
|
论制度学派的学术影响
|
|
|
|
|
魏建《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
|
|
制度学派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所强调的制度分析、演进观念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评 ,都已结出了累累硕果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集中体现了制度学派的学术影响 ,二者在制度分析、交易成本概念、权力分析、企业组织和制度变迁研究等方面 ,具有理论继承关系 ,因此不能忽视制度学派的学术影响。并且根据已有的迹象和趋势 ,可以预言随着经济学的融合 ,制度学派也可以进入主流经济学之例
|
11.
|
制度变迁下交易费用变化的权力视角分析——对诺斯第二悖论的再认识
|
|
|
|
|
张屹山 高丽媛《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
|
国内学者曾对"诺斯第二悖论"的破解与分析存在一定的争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争论其根本在于对新制度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交易费用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新制度经济学视交易费用为制度成本,诺斯认为制度变迁将降低交易费用,然而经验分析表明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宏观交易费用不断上升,于是掀起学者们对"诺斯第二悖论"的探讨。制度是社会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那么交易费用的产生就与社会的权力结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当社会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发生变化时,交易费用才会发生改变,也才有制度变迁的空间。笔者从单笔交易费用和总量交易费用两个层面详细分析了权力、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的关系,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以交易费用的改变来评判制度变迁的效率性是不合适的,而所谓的"诺斯第二悖论"能够通过权力结构的分析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
12.
|
论国有财产的宪法地位及其功能——以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为语境的探讨
|
|
|
|
|
秦前红 谷道敏《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
|
财产是促进宪法思想产生以及宪法演进的主要动力。国有财产是财产的重要类型,它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有财产是中国立宪的重要制度基础。宪法文本形成的国有财产结构构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福利国家与国有财产的联结是未来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在过去的20年里,国有企业改革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不仅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推动了宪政发展,也促进了国家观念、社会结构和人民观念的转型。国有财产能够被视为中国宪政发展的动力,这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观察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得出的结论。未来中国的宪政建设还需要重视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监管。
|
13.
|
两权分离与均衡:公共财政国家的宪政基础 被引次数:1
|
|
|
|
|
朱进《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3卷第3期
|
|
本文以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为切入点,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分析了公共财政的内在矛盾:个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的对立统一,指出个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的矛盾演变是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和宪政民主制度的内在动力,它们的分离和均衡是公共财政国家的宪政基础.当个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实现均衡时,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也实现了相应的均衡状态.
|
14.
|
非主流企业边界决定理论文献评述 被引次数:3
|
|
|
|
|
徐忠爱《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27卷第1期
|
|
非主流企业边界决定理论,是相对于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契约理论而言。其根本的特征体现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从分工、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及其演进的角度解释企业存在的理由以及企业边界的决定。这和主流企业边界理论重视企业生产、交易的功能和规模经济的好处、交易费用的节约以及组织的适应性等问题形成鲜明对比。显然,没有分工和专业化,企业不会有规模经济效益,也谈不上交易及其费用的节约和组织的适应性问题。不解决企业在演进中如何积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也就不能动态而客观地把握组织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优化重组,进而企业的契约理论甚至整个新制度经济学便失去了研究的基本前提和理论基础。
|
15.
|
契约理论与产权改革——2004年新制度经济学前沿问题回顾
|
|
|
|
|
李凌 许忠《社会观察(上海)》,2005年第2期
|
|
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科斯和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异军突起。在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的假设前提下,新制度经济学沿用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考察除自然禀赋、技术和偏好以外的第四个经济理论基石——制度,研究包括法律、企业组织和社会政治文化等在内的制度结构问题,侧重于从微观层面和个人主义角度剖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以及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把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从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活动,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活动。回顾2004年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仍旧方兴未艾。在西方,新…
|
16.
|
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
|
|
|
王瑞《东岳论丛》,2014年第10期
|
|
交易成本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侧重于分析资源配置或者组织生产的成本。交易成本的概念,对于理解资源的利用以及产权的实现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本文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主要假设包括外部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假设进行分析,以利于更好地理解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优势及不足,进而将交易成本理论更好地用于贸易分析。
|
17.
|
交易政治观的演变、应用及其局限
|
|
|
|
|
张国军《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19卷第4期
|
|
交易政治观是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一,其在交易经济学视域下将政治过程视为一个交易过程,认为政治就是理性经济人通过相互交易而实现个人效益最大化的场域。交易政治观用交易政治的假设和观点进行政治分析,在公共决策、选举—投票、利益集团、寻租以及控制方式等问题的阐释上取得显著成就,从而为审视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创新了政治分析的范式。本文通过交易政治观的演变,考察其在政治领域中的应用,认为交易政治范式存在难以圆通的适应障碍和理论局限,政治的经济学研究势必向新制度主义过渡。
|
18.
|
交易成本政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其效率争论
|
|
|
|
|
罗鹏部 吴志敏《兰州学刊》,2007年第29卷第8期
|
|
交易成本政治学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理论在政治学领域运用的产物,也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逐步融合的结果.本文从交易成本政治学研究现状出发,认为政治市场和政治交易成本的存在是交易成本政治学理论成立的前提;政治合同是交易成本政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政治合同的脆弱性和不易操作性等特征导致了政治市场失灵.政治市场失灵的存在是目前对政治市场效率争论的原因所在.
|
19.
|
演化经济理论与契约理论对企业边界的分析 被引次数:1
|
|
|
|
|
王立宏《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
|
新制度经济学与契约经济学认为,企业的存在归因于交易费用,并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合约的联结物。而演化经济学则认为,企业是一个适应性的有机体,承栽着不同的知识和技能,遵循着不同的惯例,因此不存在着代表性的企业,只有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布,选择一个企业作为代表分析是毫无意义的。演化经济学和契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存在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企业边界的解释上,前者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和惯例,后者强调的是交易成本。演化经济学与契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也存在着兼容性,企业内部的知识、技能和惯例是在产权与契约的框架内出现和演进的。
|
20.
|
巴泽尔的产权理论评介 被引次数:5
|
|
|
|
|
刘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年第6期
|
|
巴泽尔的产权理论观点新颖、方法独特,丰富了已有的产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他在产权界定方式、界定费用的影响、个人在产权界定中的作用以及产权合理配置原则等多方面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从辩证逻辑的角度揭示了产权界定的相对性和渐进性。指出由于存在交易费用,产权实际上常常不可能界定清晰,未加界定的财产价值就被留在公共领域;产权边界是个人努力、他人争夺和政府维护的函数,个人在产权界定中比政府有优势。他还从共同财产问题和延留义务的角度揭示了企业的性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