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饭局     
“知道有的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吃喝吗?”我一老外哥们很得意地问我,看我一下子没说上话来,就得意地扬着眉毛跟我说,那是因为中国菜好吃!因为饭菜好吃,所以喜欢吃?什么逻辑呀,为什么不是因为喜欢吃而把菜做得很可口,按照中国菜那么讲究的烹调手法来看,那些饭菜怎么说也不是从地里直接长出来的。这绝对是西方人解读东方文化时的典型西式傻话,因为本末不分,很容  相似文献   

2.
误区1:高温炒菜很多人炒菜时喜欢用高温爆炒,习惯等到锅里的油冒烟了才倒菜入锅。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建议先把锅烧热,再倒油,这时就可以倒菜入锅了,不用等到油冒烟。  相似文献   

3.
戒指上的爱     
下午5时,吴婆婆就弄好了晚饭。吴婆婆的晚饭吃得很简单,一碗粥,一碟青菜。吴婆婆一个人吃饭时,桌上从没摆过两个菜。尽管吴婆婆的门角里堆满她捡来的菜,有的菜已腐烂,一屋子的异味,但她觉得弄两个菜太浪费油。吴婆婆吃过晚饭,提着篮子去了菜市场,捡人家丢弃的菜。吴婆婆从没买过菜,总是吃捡来的菜。  相似文献   

4.
再说饮食的第二个问题,“食”的问题。大家知道,亚洲金字塔最好。什么叫金字塔?谷类、豆类、菜类。这谷、豆、菜非常好,在旧金山开会时好多外国医生提出来了,说,不对呀,中国人已经不吃谷、豆、菜了,已经吃起我们的汉堡包来了。我回国后去了趟麦当劳,硬把我挤出来了,这在国外是很少见的事。中国儿童过生日,举行宴会都是麦当劳。我很佩服麦当劳的经营方略,人家一年拿走我们20  相似文献   

5.
我小的时候,物质匮乏,当时的食用油可不是现在的色拉油、调和油,而是用农村产的蓖麻和胡麻做的油,颜色呈棕色和深黄色,但就是那种最廉价的油,也很稀缺。家家户户做饭时,只往锅里放一丁点儿的油。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母亲往锅里放油的姿势,那是一种山区农家妇女共有的姿势:先把瓶盖小心翼翼地打开,再把瓶嘴对住锅底的中央,慢慢地倒下,慢慢地,慢  相似文献   

6.
陈鲁民 《中华魂》2014,(21):21-22
1937年秋,贺龙在延安开会时旱烟叶用光了,警卫叫后勤人员买了些烟叶送去。当他得知因自己生活费已用光,这烟叶是用公款购买的时,沉痛地检讨说:“我贺龙犯了挪用公款之罪喽!”事后两个月间,他每餐减盐减油减菜甚至不吃菜,硬是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把一斤半烟叶款如数还清。贺龙的如此这般“自罚”,对身边工作人员震动很大,在延安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7.
母亲菜     
卫宣利 《社区》2008,(32):60-61
结婚后,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偶尔往家里打个电话,母亲便欣喜得像个孩子,逮着我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她说,园子里的青菜都泛青了,油绿油绿的,中午去掐一把回来,洗了下锅,一锅的鲜啊;她说,今年菜贵,我每样都种了点,菠菜,香葱,西红柿,黄瓜,辣椒……再过两个月,你就不用买菜了;她说,你有空就回来一趟,自己种的菜都吃不完,你还买着吃?再说,  相似文献   

8.
正妹妹发来一张照片,拍的是母亲的中餐:一碟父亲出国前种的卷心菜里露出几块红萝卜的身影,一碗榨不出几滴油水的笋干皱巴巴地蜷缩着身子,色香味俱无。即便只把饭菜当做安抚肠胃不闹事的我,面对此菜也难以下咽,更何况是自喻为美食家的妹妹,也难怪她这么大呼小叫地向我告状说母亲不善待自己。可我对此已司空见惯,母亲一个人的餐饭,向来如此。劝她改变,难  相似文献   

9.
儿子刚和我通过电话。他的声音从遥远的英吉利海峡飘来,很温暖,很轻快。时不时的,他还开几句玩笑,把电话这边的我和老伴儿逗得前仰后合,房间里一下子阳光灿烂。儿子晓剑在伦敦的一家中餐馆做厨师长,已经整整5个年头了。他的老板非常赏识他,一些去他们餐馆就餐的食客(其中不乏英国当地人)常常写帖子表扬他菜做得好,他很开心,我们为他骄傲。  相似文献   

10.
爆笑口误     
妈妈出门打麻将之前,跟我说:你把衣服都放到冰箱里,把菜都捡到洗衣机里面!  相似文献   

11.
一份辞职信     
敬爱的父亲:您好!作为您的女儿,在您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提出辞去我在家中的两个职务:"美食家"和"数学研究生"。说道"美食家",我很惭愧。每次品尝您做的菜时,我总是评头论足,而且提出的几乎全是批评。记得有一次,您把一盘热腾腾的醋溜白菜放到我面前,我一边吃,一边说":这白菜好是好,只是汤稠了些。"现在回想起来,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11,(21)
菜籽油一定要在熟了之后才炒菜,不然会有一种类似青草味。想要消除这种异味,可把油烧热后投入适量生姜、蒜、葱、丁香、陈皮同炸片刻,油即可变香。也可以用菜籽油先炸一次花生米之后就没有怪味了,炒出的菜香味可口,还可  相似文献   

13.
地气     
金昶 《社区》2011,(24)
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再也吃不着的东西。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中秋,奶奶从院子里花架子上剪下一笸箩扁豆,很宽,略带紫红色,好像还有点绒毛。奶奶把这些扁豆裹上面稀,撒上调料,下油锅炸了。真好吃啊,我都没法儿形容那种口感和味道。后来,奶奶没了,花架子没了,我搬出了小院,那种扁豆——或者它根本不应该叫做扁豆——我再也没有吃过,菜  相似文献   

14.
代客存油     
宋绍武 《社区》2010,(33):61-61
每天中午,我们都会去街对面的那家小餐馆吃饭,叫个炒饭,或点几样小炒;来一些客户,我们也往那儿带。老板很热情,不仅价格优惠,而且菜的分量也不含糊。就拿我们常点的油淋茄子来说吧,盘里堆得高高的,佐料也下得全,每次吃完了,盘底总是留下厚厚一层油。我们常感叹:一盘茄子才收六元,光油就用这么多,老板怕是没啥赚头。  相似文献   

15.
可爱的外婆     
李宣萱 《老友》2011,(1):41-41
外婆有60多岁,可见过她的人都说她只有50多岁。她性格开朗,为人热情,见人常带三分笑,左右邻居对她是友好加羡慕。外婆对穿着很注重,每天出门都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就是去买个菜那也不含糊。在我眼中,外婆有许多可爱之处:爱管闲事,也很健谈,遇到熟人要说上半天的话。外公说她就是见到石头都要敬个礼。  相似文献   

16.
咸米饭     
佚名 《新少年》2010,(5):43-43
那年我7岁。 7岁孩子的小脑袋瓜里总会想一些奇怪的问题。有一天,妈妈正在炒菜,往菜里面放盐,我就好奇地问:“妈妈,炒菜为什么要放盐呢?”“这样会使菜变得更香,更好吃呀!”“变得很香?”我在心里琢磨着,一个主意也同时诞生了……  相似文献   

17.
聂日培 《老友》2014,(8):45-45
正三四年前,网上盛行"种菜"游戏,我也凑了个热闹,每日定时在"开心农场"里面"种菜""收菜",间或"偷菜",乐此不疲。当时已在广州上初三的外孙宇宇暑假回来,看到我一把年纪了还玩得不亦乐乎,便说:"外公,你不要沉溺于‘种菜’游戏中了,还是每天把你的见闻和感受写成日志吧,我们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也能分享你的喜怒哀乐。"我觉得外孙说得很有道理,这几年便把在QQ空间写日志当成退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初学电脑打字时,我的速度很慢,为了精简字数,缩短篇幅,我把要分享的事写成打油诗发表在QQ空间里。例如,早晨醒来听到院子里小鸟欢叫不停,我写  相似文献   

18.
这次到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复查,通过听汇报、参观,总的来说,感受很大,印象深。 有钱并不是什么事都能办到的,在我们广东有些地方很有钱,但就是不用在教育上,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对百年大计没有高度的重视。石油局领导认识到兴油先兴教,兴教促兴油,把钱用在教育上。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相似文献   

19.
今天是正月初二,为了招待客人,妈妈买来好多平时看也没看到过的菜。尤其是竹笋,它的样子真好看:笋头尖尖的,笋尾粗粗的,好像飞天的“神七”。我很想知道“神七”的内部零件,拿来一颗就剥,尽管我的动作非常地慢,但我的指甲还是把“神七”的外部零件给破坏了,好可惜哦。索性我用刀子一劈,啊!里面还有好几个空舱呢!我暗暗赞叹竹妈妈的伟大。  相似文献   

20.
荠菜俗称地菜,“三月三,地菜煮鸡蛋”,记得在湘西老家的时候,每年春天,我便挎着一只小竹篮,提着一把小铁锄,来到村庄附近的小路旁、山溪边、草地上去挖地菜。用不了多久便装满一篮子地菜,回家用清水洗了,从木笼里掏出几个用来换盐的鸡蛋,与地菜一起煮。不一会儿鼎罐锅里的水便“咕咚,咕咚”地响,整间屋子便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清香,尚未煮好,馋嘴的我便催促着大人们快点将鸡蛋取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