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 孔子的义利观,即是孔子在义利关系方面的思想,也就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态度、原则。长期以来,学术界笼统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纳为“重义轻利”、“贵义贱利’。认为孔子重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卑视经济利益。其根据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史记·孔子世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见利思义”(《论语·问宪》)等有关论述。这是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邢(?)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这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而《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太多了。如按邢(?)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因此,历代很多学者试图重新解释,而以清人史绳祖说最有影响: “《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  相似文献   

3.
一、富贵可求,但必须合乎道义《论语&#183;子罕》篇开头说:“子罕言利”。好像孔子对财富、赢利很不在意,有点符合佛家第十戒中末尾一戒,即“不得捉钱、金银宝物”。其实细读《论语》一书,虽然孔子谈财富的言论不多,但也有若干条,从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把财富看成是“阿堵物”而厌恶它。  相似文献   

4.
对《论语》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见《子罕》篇)一句,到底应做如何解释,历来意见不一。最常见的解释是: 孔子偶尔(或很少)议论利、命和仁(的问题)——杨伯峻 从字面上看,如果不联系孔子的思想主张和全部言论,似乎如上做解,不无道理。但是,只要我们稍加分析,从孔子的思想主张及这句话的语言结构诸方面去考虑,就觉得如是解句很欠妥当。 我们知道:孔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而儒家的主要思想倾向,就是提倡“仁”。此亦孔子一生为之奋斗的主张。在“论语”中,一个“仁”字贯于全册。如:  相似文献   

5.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先秦诸子的大辩论中,就包括了各种义利观的交锋。其中,韩非以其尖锐、深刻、透辟的见解独树一帜,值得研究。一在韩非之前,对义利关系发表过权威性见解的学派,当推儒、墨、法几家。以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儒家是主张重义轻利的。孔丘就主张:“见利思义”,“子罕言利”,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孟轲也主张“何必曰利”,认为  相似文献   

6.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也是引起很多争议的一句话。"与"字应理解为平等、并列、相对于;应该把利、命、仁放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整个时代中去理解,不应只局限在这一句话中。利、命、仁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决不是平等的:孔子承认利,但不是功利主义者;默认命,但不是命定主义者;他的思想核心应该是仁。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民本思想虽然不及后来的孟子提的那么明确,那么激进,但它在孔子的思想里却也占着一席地位,对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先导作用.孔子在谈到他自己的时候,说:”吾少也贱(《论语·子罕》,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小时候家境贫苦,成人以后做官执政的时间不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不试”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本分析法,着重分析了《论语》中的孔子义利观,并将其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问题相联系,发现孔子义利观在很多方面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语》叙述了孔子的教学观。通过探讨《论语》中孔子说的“学”与“习”的内涵,引出孔子的教学目标问题,明确孔子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当时社会上需要的管理人才的论点。孔子的教学目标包括“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他在教授学生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道德的培养,体现了“予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余东海 《社区》2014,(29):56-56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第三章) 花言巧语甜颜蜜色的人,很少仁德。在《论语》中,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就有三次,《公冶长篇》加上了“足恭”,《卫灵公篇》说“巧言乱德”,足见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反感鄙视。《诗经》说:“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尚书皋陶谟》说:“巧言令色孔壬”,孔壬是很奸佞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温良恭俭让”作为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一次。《论语》原文作如是记:“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问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从子贡的话里我们体识到了“温良恭位让”在孔子思想观念及诸多行为中的重要性。这个重要之点几乎就是孔子“仁”学思想和全部观念的根基以及归着点。“温”在孔子学说中有多种表述法。“温”是一种态度。一个人面对纷繁多变的外在,总要做出自己的反映。孔子教导人们要有较为得体的应变方式,“过”与“不及”都是失…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一则新探李全祥《论语·学而篇》第八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对孔子这则语录,古今注疏家有不同的注释。杨柏峻先生在其《论语译注》的译文中解释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  相似文献   

13.
孔子论“政”之辞,主要见于《论语》。关于《论语》一书,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何晏《论语集解序》引汉人刘向的话说:“《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尽管历来治《论语》者对《论语》  相似文献   

14.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周礼的重要传承者。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礼”救世,希望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礼制社会,“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反映孔子哲学的著作,对研究孔子礼学思想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论语》中“礼”的内涵着手,探讨“礼”在《论语》中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孔子与《易》有关论质疑——向冯友兰、张岱年先生献疑孔子是否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没有《周易》?这是迄今为止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问题。认为孔子研究过《周易》,孔子以前有《周易》的人,主要依据是: (1)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得,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 (3)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第(1)条材料,说明孔子学过《周易》,第(2)(3)两条材料,说明《论语》引用了《周易》的话,由此得出孔子与《易》有关,孔子以前有《周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论语》内容深仁厚泽、博大精湛,是人类遗产中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仁”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孔子家语》为考察中心,结合《论语》等其他文献资料,深入探析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认为,在《孔子家语》中,“自然之天”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仁”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天人和谐”则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  相似文献   

20.
论文对以往学界以训诂方法考察《论语》中“仁”的意义提出了质疑。仁字应该是人与人关系,后来才有价值倾向。在此基础上,作者按逻辑层次,从《论语》文本出发,逐一解析“仁”的意义。论文认为孔子对“仁”的意义更强调外在对他者的影响,为达到“仁”的目的,孔子设计了很多规范。与时人观念不同,孔子认为“仁”不等同于才干,与职守不一致,它是一种大爱,事功成就施诸外界社会。孔子仁学体系可以概括为:孝—忠—仁—圣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