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活世界"研究对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种个体共同文化生活背景的互动及实践场域,"生活世界"具有先验性、实践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它可以通过铸就惯习、内省文化和净化理念等方式,使工人呈现出一种"尽心、负责"、"多元化视角"以及"善于坚守"等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生活世界"也易出现工人工匠精神未顺利实现障碍,原因与现代化术语垄断、工厂被视为一种替代生活方式以及人的理念异化等社会不良现象存在有关.要解决以上问题,形成新的分析视角,必须从建立更丰富实践理论体系、树立更正确社会分析目标和形成更浓厚"地方性知识"氛围等方面入手.由此,工匠精神才能得到更好培育,其分析路径也才能得到更进一步转化.  相似文献   

2.
效应政治依据各学科具有的"重要性"或者"效应"而被归于特定的研究领域。在效应政治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学被限定在个案式的社区研究范畴之内,其研究的"效应"只能停留在"族群"的各个层级之上。人类学的现实主义则揭示出,"民族"作为一种知识,并非由科学主义式的抽象概念所构成,它同样依赖于人的经验这一社会现实,因此必须进一步考察大众在地方性的文化内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并呈现"民族"观念的种种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3.
曾经存在于纳西族社会中的大量 "情死"(殉情)现象是一种非正式制度.通过对纳西族的"情死"发生的考察,将揭示非正式制度的产生与法律紧密联系.如果法律规定了惟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标准,它和地方性的价值、信仰、意义发生遭遇时就可能创造出预料不到的的非正式制度,并由此发现法律可能因为其"制造"的非正式制度而归于失败.从发生于纳西族社会的大量"情死"这一制度悲剧,可认识到法律应中立和宽容地对待社会中的多元价值、信仰、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川凉山地区竹核坝内数个村庄彝族人的疾病认知与治疗模式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认为彝族人的传统疾病认知嵌合在当地自然和社会结构之中,形成基于地方性知识和思维模式的分类体系和治疗实践:疾病是生活中的"失序"(disorder),而治疗是嵌合在整体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应对行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反常"的"他者"(鬼)的驱除,来实现从个体到社区秩序的恢复。即使在现代性冲击而出现社会变迁的今天,彝族人围绕疾病形成的文化应对机制仍然通过毕摩仪式、家支制度、神灵观念、道德经济的整合而发挥重要作用,显示出与现代性裹挟下强势的国家主义和科学主义话语思维不同的疾病治疗和临床关怀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国家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型,旅游消费已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要.社会学家关于旅游消费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旅游消费的本真论、享乐论、日常实践论、文化宰制论和制度激励论等代表性解释.其中,"本真论"和"享乐论"从微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个体的不同体验,"日常实践论"从中观视角解释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动态的互动过程,以及对旅游者的日常生活世界产生的影响;"文化宰制论"与"制度激励论"则从宏观视角解释了旅游消费的社会分层机制和外部激励因素.这些观点对分析转型中国的旅游消费现象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背上的法庭》展现了一种地方性法治路径,即法律的地方性理解。地方性法治的特征在于法治的"地方性",强调法治在地方社会的变通性、灵活性运用。法律适用者在坚持实质的国家法律高位阶的前提下,根据地方社会可以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对法律作技术性修剪,在必要时融入一些地方性知识,实现法律在地方社会的转化式运用。地方性法治命题对农村法治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四位一体"的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亦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模式,工程哲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新兴学科.社会日常生活工程就是旨在社会日常生活领域中,为改善和提高人们日常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社会工程.认知社会日常生活工程的基本要素、目标和研究方法是这一课题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烦恼人生>中所描写的日常生活世界,展示出的是一种"常人"身处其中的日常生存状态,具有平庸、重复、压抑等特征.小说中的主人公印家厚一方面受困于现实生存压力下不可企及的物质追求,另一方面又承受着物质生活困境所带来的精神折磨,这使他在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无可避免地走向沉沦境地.而面对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这种人生困境,印家厚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了挣扎努力,只不过相对于日常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强大惯性来说,这种挣扎终究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  相似文献   

9.
河东村农民中盛行的偷盗铁矿石、私自开铁矿等"反行为"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涵。在对铁矿归属的认定上,农民的观念与法定产权之间存在冲突,即农民具有独特的产权认知。进而,这一产权认知嵌于农民在日常实践中形成的"物的分类"图式,而这一图式是塑造农民行为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可见,农民认知与行为方式受到地方性知识与内生秩序的影响。我们必须超越理性小农和生存伦理的假定,在特定文化情境中揭示农民的行为动因,以其本土实践来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地方性应用型高校是培养"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因而具有地方特色和应用型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更需要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支撑的力量,进而提高专业认同度和社会服务水平.基于目前实践受地方所限、可持续实践体系缺乏、地区劣势的现状,社会工作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探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不断提高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适应性以及实务水平,多元化地评估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美好理想的社会状态,从古到今,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中国古代就有"和为贵"、"兼相爱"、"天下大同"等社会理想.空想社会主义也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在《认真的重要》中依据他的唯美主义思想构筑了一个浪荡子的世界。剧中人物追求风雅、享受生活、谈吐机智诙谐,在充分诠释唯美主义思想的同时,用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犀利地讽刺了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这其实是王尔德寻找存在感、重建自我的过程,以此来颠覆那个庸俗虚伪、使人们感到精神空虚和无根感的维多利亚时代。王尔德更于剧中寄予了对建立理想社会秩序的渴望,体现出作家寻求人性的自由解放、追求人类福祉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单纯 《东方论坛》2002,(4):11-22
中国人在数千年的以家为本位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气节”价值观念,它既是士大夫或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也是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的价值取向。“气节”价值体系中所蕴涵的“孝”、“忠”、“义”、“礼”、“信”、“勇”、“诚”等观念,在抽象形式上具有普遍的价值,因而可以根据时代条件的变迁赋予其新的内涵,发挥其在人生理想和敦化社会风气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完善及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 ,文化多元化倾向日益突出 ,这对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而大学生常常是最先感受新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群体 ,他们获取的信息量大而快 ,但他们涉世浅 ,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 ,极易受到社会大环境思潮对其理想、信念、情绪及性格等方面的冲击。针对这些情况 ,本文从七个方面预测了大学生观念发展的趋向 ,同时提出了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志提供了较有效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黄春明分别以自己的故乡为原型,通过想象建构了各自的乡土世界——商州和宜兰。作为直面现实的优秀乡土小说家,他们还敏锐地捕捉到了大陆、台湾社会转型期乡村日常生活的历史新变。处理生活经验和题材的相似为我们比较他们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基础。尽管采用的文体形式不同,乡土观念、创作视角、价值立场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在各自的创作中积极融入新的乡土经验,反映了转型期农民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镜像,表达了对"精神家园何处在"的思索。  相似文献   

16.
举凡人们的生死观念、灵魂观念、他界观念、巫术禁忌等等文化观念构成了"魂魄信仰"的实质内容,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并非游离于仪式之外的某种"文化"之内,而是藉以特定的仪式00譬如丧葬、超度、过关、冲傩、还愿、祭祖、追魂招魂、打替身等而存在于或展现于种种民俗活动之中,并且被认为与人们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密切相关,从而在百姓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贵州湄潭汉族的儿童过关仪式为个案探讨了贵州民间的魂魄信仰问题,从而揭示出百姓对疾病、生死、他界、灵魂的认知与信念.  相似文献   

17.
藏彝走廊的自然灾害与灾难应对本土 实践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彝走廊是一个生态多样、文化多元,同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民族地区。从灾难的社会属性出发,文章通过考察该地区的自然灾害和灾难应对的本土实践,分析了一些特定的自然灾害作为当地环境系统中的一种常态性特征是如何历史性和结构性地融人人们生活世界的经验图景之中的,并探讨了当地各民族如何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文化体系中如何应对具体的自然灾害风险场景。从而指出,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并非只是关注灾害现象和灾难应对本身,更是要理解人们的生活世界在可持续性方面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8.
协助员工及其家庭应对工作与生活的风险、提升员工职业生涯质量、增进员工的工作福利和职业福祉、维护劳动关系的公平正义是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使命。但当前企业社会工作发展面临实践困境。面向新时代的企业社会工作,应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参与解决广大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认真思考新时代中国工业化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带来的工作世界中劳动关系、职业福利内涵和人们的职业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对企业社会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在不断探索发展工作世界人们社会福利的实务中,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发展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企业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发展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之时对人自身及其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审视得出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主要观点是: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活动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发展的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社会发展主体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主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主体论。  相似文献   

20.
"尚同"是墨子十大主张之一,意思是说人们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领域内关于是非善恶的意见要统一于上级,小至一乡一里,大至天下,都要逐级上同,直至天子统一于天.墨子认为这是避免纠纷离乱,使社会得到治理的根本措施."尚同"体现了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它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论文从"尚同"提出的原因,"尚同"的含义、方法、目的如何,"尚同"的理论依据怎样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以便向研究墨子的专家、学者们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