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创新对我们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师范生具备创新素质的必要性、师范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创新素质和师范生把握成功创新的行动指南几方面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2.
高师素质教育要优化和完善师范生特有的素质结构,这一方面包含了具有大学普遍共性的横向拓展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学科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具有高师独特性的纵向提升素质,如教育专业素质、师范人格素质以及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素质等。这是对高师素质教育的定位、规定与指向的基本概括。在这一规定和指向下,高师素质教育改革要从塑造"三种精神"、构建"两种体系"入手。  相似文献   

3.
湖北师范学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成果——《师范生素质丛书》已于 1999年 12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院长刘孔皋教授、副院长冯广艺教授主编的这套师范生素质教育系列丛书共 8本 ,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师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 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是创新发展的世纪 ,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有着很高要求。而作为教育“母机”的高师院校 ,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现代创新素质 ,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湖北师范学院在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师范生素质和教改实践中 ,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了我院部分专家学者 ,对新世纪师范生的…  相似文献   

4.
从影响师范生学习的拉力、压力和推力等因素看,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对中小学教师知识要求认识不足、学习适应性不足是师范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教学中要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注重教学交互性,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健康向上人格.  相似文献   

5.
对免费教育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确立,关系到能否把免费师范生培养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和教育家.加强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一要深刻认识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战略意义;二要准确把握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本质规定;三要以推进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创新为导向加强对实践经验的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师范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心理问题愈显突出。调查发现,目前师范生的就业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不乐观、社会认知复杂、就业观念变化显著、就业途径选择单一、价值取向转变以及寻求个性发展等方面。究其原因,师范生的就业心理既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以及高校因素的影响。鉴于此,要从学生和学校双方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就学生自身而言,一要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二要合理调适就业心态;就学校教育而言,一要加强就业指导,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创新型人才就是综合运用自身的创新素质不断地为社会进步或科技发展做出突破性贡献的人.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好奇心、执着心、反叛性和兼容性;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是品质、知识、思维、能力和健康.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要营造创新文化,搭建创新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健康的心理环境;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形成创新教育体系;建立创新机制,形成评价体系;建立法律屏障,形成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8.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需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作为工作母机的高等师范教育尤其必须重视对高师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高师生创新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育是否能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全民创新素质是否能得到提高。影响高师生创新素质的因素大致有观念、课程、教材、人才评估制度等方面。培养高师生创新素质,一要树立创新教育观,二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管理体制,三要建立创新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学习状况以及未来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形成是社会、学校、个体自身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需要从社会、学校和师范生自身等方面着手。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师范院校应积极改革,重视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和提高;师范生自身要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各级学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师范技能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之一,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师范技能素质培养,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是根据时代的需求与提高教师师范技能素质的紧迫性,对西昌师专生命科学系学生师范技能素质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实践教育的理念,可以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创新素质,锻炼创新品格。因此,适时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今时代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出发,论证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探讨通过素质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利用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创新与创新教育的概念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从课外学术报告、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课外科技竞赛活动、课外科技活动与科研相结合、课外科技活动的物质保障和学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论述了怎样利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谈大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分析创新人才的实质和基本特征出发,指出创新农业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成果等基本素质,还必须具备创新人格;根据农业院校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培养创新农业人才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构建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做了进一步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大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性工科院校应探索具有工科特色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创业创新教育观和大工程观视野下,注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造就具有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创新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教育过程。分析了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提出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效果,需要解决4个方面的主要矛盾,即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科技创新实践需求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矛盾。科技创新活动的个性化与教学管理刚性规范之间的矛盾、科技创新素质教育方式单一性现状与系统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探讨了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体系的5个方面:建立目标体系;建立组织体系;建立保障体系;建立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建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云南高等教育当前存在的十大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激活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人才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构建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定位准确、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云南高等教育新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等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构建数字化土木工程结构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高等土木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工程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改革的着眼点,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氛围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数字化土木工程结构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基于概念设计和工程素质培养理念的结构电算教学体系,构建与理论教学环节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功能、多目标、多用途的"虚拟实验室"和"工程库",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工程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本科教育创新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我国水土保持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水土保持本科教育创新主体和客体的功能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水土保持本科教育创新体系的5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有机联系。分析认为创新性人格培养,素质全面的大学生群体,学术与教学水平并重的教师群体及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与参与式教学过程是水土保持本科教育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而多样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则是其实现的必要途径和手段。最后对水土保持本科教育创新能力的建设提出了3条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必须体现为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品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服务,并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一定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和文化力的培养和建设,使之逐步地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