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派的鼻祖。因为政治上的不如意,他与山水结缘,他游山历水,进行诗歌创作,他以文学家的眼光去感知山水,把山水与文学融在一起,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文学,虽然山水给他的生命注入了活力,但没能抚慰他心灵深处的政治创伤。  相似文献   

2.
山水诗歌产生的原因很多,美学动因是其中的核心。该文从山水语言的诗化和山水审美意识两个方面对此分别做了具体深入分析。先秦至东晋各种文体中的山水描写成分.为山水语言的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魏晋以来,随着人物品藻,玄学和佛学的兴起,以及对山水的娱悦之风,导致了群体性的山水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勃兴。  相似文献   

3.
山水诗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境界。山水审美参与士人主体的内在建构和心灵完善,是对传统政治人格的极大补充。这一参与建构的过程呈现出历史阶段性:晋宋山水突出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士人打开了一个相对独立于朝廷、政治的审美境界,为个体人格注入了非功利的审美因素,山水的审美品貌和依托形式也大致确立;唐人山水突出了情理的和谐交融和感性生命的自由舒展,创造出壮阔雄浑的山水兴象和秀逸明净的山水诗境,但中唐的文化转型造成传统人格的萎缩,也使山水境界从荒野林泉转向都市亭园,启迪着宋人的山水新路向;宋人山水突出了对宇宙人生之理的关注,将山水也纳入人文精神的范围,宋学中理学标举的天理本体与苏轼蜀学所提倡的情本体,使士人在山水中定位的理想人格朝不同方向发展,并对明清以后的山水美学与人学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有以山水为文、因山水生文、皈依山水之特点,在论及情理丽辞、神思养气、体势、程器时,常以山水为喻。《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以山水的“比德”为基础,亦重视山水的独立审美价值,“神游”于山水之美,认识到山水的自然规律,同时辩证地看待山水之殇。《文心雕龙》的山水为喻意义非凡,对后世的文论、诗话以山水为喻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对山水文学的促进。  相似文献   

5.
由于玄学思潮的特殊作用,魏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观出现了不同于先秦两汉的质的变化,士人逐渐形成了山水审美的自觉,主要表现在当时形成了以洛阳和会稽为轴心的南北两个山水审美旅游活动中心;而这种时风和文学观念的演变又最终影响到魏晋山水文学的创作,实现了当时文学创作中山水自然题材的广泛扩展,而在形式上则孕育了山川景物记、山水游记等新的山水文学体裁的兴起。  相似文献   

6.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是民政部注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目前的项目主要在中国西部,致力于融合国际视野和本土智慧,探索体现生态保护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模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公平。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山水运营总监郑岚,她与我们一起分享了山水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了前人的田园诗风格,还融入了释道观,他以一个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把绘画构图中的色彩、动静等引入诗中,形成了其特有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丰富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诗类型。其山水田园诗给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武昌古城对于山水环境的利用,经历了一个以山水为屏障到以山水为景观,进而以山水为城市骨架、以山水为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从夏口到武昌,在千年的变迁中,长江与黄鹄山,以及建于黄鹄山上的楼阁始终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元素与城市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青年雕塑家熊祖超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创作出一批以“山水之魂”为主题的系列陶瓷雕塑。他将这些作品以组为单位,分别命名为《青绿山水系列》、《假山石系列》、《山水之骨系列》、《太湖石系列》等等。我们从这些命名中,不难读出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深度迷恋,他试图通过陶瓷的媒介和雕塑的手段,再造自然山水的风骨神韵,进而实现他夺天工之巧、塑山水之魂的雄心。  相似文献   

10.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样式,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自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在今天看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仍然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对青绿山水色彩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