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和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意识形态性能否相融是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方法论问题.基于自身的特点,社会科学不可能成为与意识形态毫无关联的科学;意识形态也非纯粹主观性的,进步的意识形态有其客观性的特质.据此,属于认识的客观性层面的社会科学的客观性是可以与意识形态性相融合的,其客观性不必也不能通过拒斥意识形态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要辩明社会科学究竟是不是一门科学。必须明确三个问题:科学究竟是什么?社会科学有没有客观性?社会科学有无规律可言?我们认为,科学是基于客观性和把握规律性之上的具有预见和解释能力的知识体。遵循这一前提,我们不能因为价值的涉入而否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同样不能因为人类自身活动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而断言社会科学无规律可寻  相似文献   

3.
宗教社会科学是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对宗教的实证研究,包括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经济学等分支学科。客观性和实证性是宗教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宗教社会科学力求对宗教现象做出中立与精确的描述和解释,并以此区别于宗教界、政府、公安等部门对当代宗教的关注。宗教社会科学的进步有助于建立符合中国宗教实际的宗教学一般理论,同时也有益于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经济中心转移的考察,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经济同步发展规律,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论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科学术理论类期刊,不但承担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任务,还承担着反映、展现、传递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的任务.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如果不能及时物化为出版物,就很难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辑刊》主编邓飞来在《北京青年报》主办的“社会科学规范化、本土化”研讨会上提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在规范化、本土化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而确立其学科性地位。然而随着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失序”。所谓“失序”,就是指社会科学研究的常规性传统的缺失,或者说当下的现状不宜建构起社会科学的学术增长传统,社会科学已然混淆于常识、  相似文献   

8.
以实证研究方法为特色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正处于转型之中,实证研究方法将成为法学研究的常规范式。一些学者对法学实证研究的客观性提出质疑。求解实证研究的客观性难题可以从马克斯·韦伯那里得到启发。韦伯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研究具有代表性,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做到“价值无涉”。韦伯主张的客观性以价值关联为前提,以客观可能性为基础,以对理想类型的应用和超越为实现路径。在法学研究中,运用指向客观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必然性,这是由法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法学对法律的批判功能决定的。法学实证研究并不排斥主流的规范研究,两者应互相补充,这也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学实证研究要实现客观性,需要兼顾证实与证伪,注重文献的积累、理解的逻辑以及实践。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目标是要在韦伯方法论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即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实验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提供实验、调查和定量分析服务,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追踪学术前沿,组织和推动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 ,其自主性发展遭遇着来自政治、经济场域的力量。虽然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常因其受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受到质疑 ,但问题的关键 ,不在于摆脱意识形态的渗透 ,而在于转变政治意识形态导向的方式 ,使社会科学从各种权力话语和利益言说中摆脱出来 ,还原为独立、自由、开放的科学。另一方面 ,任由利益趋动的社会科学要实现其合乎科学的自主性发展也是困难的 ,它不能确保其在研究方法上的规范性 ,无益于社会科学内部的协调发展 ,也无力引导研究行为的合乎道德性。解决的办法在于要以科学本身的视角建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以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规范社会科学研究 ,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还原科学的尊严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科学史研究中,社会建构论框架下的女性主义采用后现代方法,用妇科的产生与发展作为撬开《黄帝内经》身体理论的楔子,通过揭露“性别密码”,将中医视为中国历史语境中的编史学“想象”,中医理论和知识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父权制话语下的产物在形式和内容上被刻上了性别政治和权威意志的烙印。这种相对主义立场在社会与自然二分的认识论框架下否认了科学的整体性,科学的客观性被消解。女性主义的新近发展摆脱了本质主义的历史解释,关注社会、科学、技术的关系及其物质化过程,为反思和开拓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2.
基因研究呈现商业化的发展态势,对科学和受试者权益构成威胁,故应使研究者负担经济利益披露义务.基于维护个人自主、增进信任等政策考量,经济利益披露义务具有正当性.研究者与受试者间的信义关系是经济利益披露义务的法理基础,该种义务在比较法上有据可循.应完善基因研究经济利益披露机制,使各种类型的研究者负担此强制性义务,明晰披露的条件,妥当界定披露义务的范围,科学设置披露程序.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考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的奋斗目标确定了科学的精神气质和科学工作的规范结构 ;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从分工和职责行使的角度引出的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科学的职业伦理规范是正相关的 ,而科学活动的基本伦理原则是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科技与科技的运用和后果并非绝对分立 ,科技本身是负载价值的。当代科技主体在科技—伦理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质上体现了科技主体的责任。应当在当代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建立缓冲机制。  相似文献   

14.
科技无害假设原则是评价科技技术社会价值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在“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前提下,坚持科技无害假设原则,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一种评价科技社会价值的科学逻辑,确保科技评价良好秩序的建立;保护科技免受无端的指责;确立起科技必要的发展权;提高了怀疑者的责任意识、科技知识水平和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构主义视野中的科学知识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以其普遍性、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为标榜,几乎成为所有知识的范本。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科学知识为其研究对象,以社会建构论和相对主义为纲领对传统的科学知识观进行了深刻解构,非中心性、相对性、境域性成为审视科学知识的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将科学建制放到社会情境中考察的时候 ,科学建制的职责不再仅是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其更重要的目标是为人类及其环境谋取更大的福利。因此 ,科学研究中的责任成为对科学进行全局性伦理考量的一个主要方面 ,而以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规范 ,也得以广泛地建构。除广泛深入地建构各种职业伦理准则外 ,还需要在整体上确立对科学进行伦理考量的基本原则。无疑 ,这一整体性的基本原则 ,既是科学的社会规范的拓展 ,又是科学职业伦理准则的基准 ,由此成为一种兼顾科学建制与全社会的目标的开放的规范框架。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切科学”中,合乎逻辑地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学科,其中也包括历史或历史学。在爱因斯坦看来,历史与科学既有共同之处,也各有自己的特点。根源于所从事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史研究的切身体会,爱因斯坦把历史区分为“内部的或者直觉的历史”和“外部的或者有文献证明的历史”两种类型。在历史与科学各自具有的客观性问题上,表现出爱因斯坦对历史的思想矛盾,其缺陷在于他没有把自己的科学认识论贯彻到历史之中。如果从爱因斯坦科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历史完全能够达到与科学同样程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但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爱因斯坦坚持历史是有价值的创造者们创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汶川震灾发生后,不同的企业做出了不同的社会责任的危机响应,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也受到普遍关注。跨国公司捐赠的法律规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问题:跨国公司不捐赠关系着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社会责任约束力问题;以及跨国公司捐赠后涉及公司法规定的董事和高管的忠实义务、注意义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