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转折点.康德"批判时期"认识论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在其经典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从认识论的总问题入手,阐明了其感性、知性及理性.康德 "批判时期"的整个认识论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中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自我意识"一向被认为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超验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区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对象意识与经验对象,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康德哲学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中曾经提出了“感性与知性的共同根”这一重要问题,但长期被忽视。实际上,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并非如康德所言“不为我们所知”,而是清楚明白地存在于我们心中,它就是先验想象力。先验想象力和生产性想象力、纯粹想象力是同一的,但与再生性想象力和先验统觉有显著区别,因为先验想象力是纯粹的自发性,不仅是感性接受性的自发性的根,而且是知性自发性的根,它在康德知识论中,甚至在他的整个哲学中都具有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赫尔德的形而上学以及他对“存在”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对康德先验哲学的批判中。赫尔德和康德都批判启蒙哲学推崇的纯粹理性,但与康德肯定纯粹理性并为其运用划定边界不同,赫尔德从根本上否认理性的纯粹性,强调理性实际上是人类心灵整体运作的有机性,因而是人类心灵中各种力量共同运作的机能,最终体现为人类语言。语言是人类心灵在具体历史经验中生成的证明,在本质上揭示出“存在”与人的感性关联。以语言为切入点,赫尔德分析了人与“存在”的关系,认为语言是“存在”对人的感性给予,是人和“存在”关联的体现和表达。以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为基础,赫尔德在批判康德先验哲学的同时,阐明了自己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和观念。  相似文献   

5.
由于先天综合判断在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自然形而上学以及道德形而上学中普遍存在或者应该存在,因而第三者问题就成为康德哲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难题.使纯粹数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的第三者的直观不是经验性直观,而是先天直观,即空间和时间.在构成纯粹自然科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的过程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自然形而上学中先验哲学或本体论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系统展示的纯粹知性的综合原理,其第三者是范畴,而范畴也是理性物理学或有形的自然形而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道德形而上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即定言命令的第三者为何?这是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先验幻相理论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辩证论部分的主体内容。先验幻相是由于知性范畴的超经验使用与理性的僭越本性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康德根据对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体系的研究与范畴演绎的分析,将先验幻相的样式分为心理学理念-灵魂的幻相、宇宙学理念-世界的幻相和神学理念-上帝的幻相三种。康德通过对三种先验幻相的阐释表明了传统形而上学之不可能,从而为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在康德哲学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康德是否承认有科学的形而上学?这些问题涉及到对整个康德哲学的评价。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 一、康德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涵义 对康德的“形而上学”的不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其涵义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因此有必要弄清其基本涵义。康德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涵义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天的”意义,即指形而上学是关于一切先天知识的原理、范围、界限的学问。这是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分析论”中论述的。康德说:“形而上学知识这一概念本身就说明它不能是经验的。形而上学知识的原理(不仅包括公理、也包括基本概念)因而一定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都与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这一努力相关.通过对理性本身的审查、批判,批判哲学既为一切普通科学奠定了基础、划定了界限,也为形而上学这门特殊科学划出了领域,这就是超出感性-经验界限之外的本体-理念领域.不过,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的是,这种形而上学并非与感性经验世界无关,相反,它恰是通过划定感性经验世界的界限来走向科学.这个界限就是本体-理念-自在物.理念作为经验世界的界限,其全部本质就在于,它既是知性概念运用的界限,又是一切知性概念运用于经验领域的范导性原理,从而使经验-知识界是一个永远开放、不断进步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一门关于界限的科学;而就这种作为界限的理念是一个自由领域而言,形而上学则是一门自由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康德曾经阐释过关于上帝存在的存在论证明,在此中海德格尔发现了康德的存在论题.海德格尔对这一论题的探讨将会涉及模态范畴与直观,这样就形成了先验辩证论-先验分析论-先验感性论的追溯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了<纯粹理性批判>的主体部分,由此也就表明可以对康德及其<纯粹理性批判>进行存在论的阐释.而海德格尔这种追溯过程的内在动机与线索是为形而上学或存在论的奠基,其意图则是要指出我们必须通过时间才能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物自体"概念的内涵及其不同表述对应于康德对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具体考察过程。作为限制性概念,物自体的理论功能是限制感性和知性;作为范导性概念,其积极作用在于引导信念。物自体理论显示了康德批判哲学谦抑的理性精神,而黑格尔哲学对物自体的批判与消解则导致了理性的绝对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要自己讲,讲自己,就是要突破“洋魂西话”对“中魂汉话”的遮蔽,化“洋魂西话”为“中魂汉话”。自己讲,讲自己,不是排斥西方哲学,而是“知己”,知己是为了更好地知彼。知己知彼,才能平等地交流、对话。在中国哲学语境下,中国哲学是指人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道的体贴和名字体系。惟依此规定发现中国哲学创新的三条游戏规则,即核心话题的转变,诠释文本的转换,人文语境的变化,才能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式——和合学。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2.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本土化。解决这个问题,要将西方的理论、观点、方法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客观实际相结合,经过消化、吸收、改造、创新,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具有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观点和方法。要消化、吸收、改造西方的管理理论、观点、方法,必须以对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为基础。同时,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事业单位自身实践中形成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思想、方法,更应当注重研究、提炼和总结。建立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这就需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从事这种精神生产活动的队伍。  相似文献   

13.
文化价值管理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价值管理理论是对传统管理理论模式的全面超越和扬弃 ,这种以突现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管理理论的“哥白尼式革命”与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有着异曲同工之趣。重视人的主体性 ,主张“目的人”思想放弃“工具人”思想 ,成为西方传统管理理论走出自身困境的最优选择。我国企业管理中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的发挥应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浓厚的人文精神 ,结合西方传统科学管理中先进的理性管理理念 ,形成全面体现人本管理的现代文化价值管理  相似文献   

14.
消费异化与伦理失衡--现代西方消费观释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 ,二次大战后 ,异化侵入了消费领域 ,出现了“消费异化”现象 ,并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社会问题。本文旨在讨论这种消费异化现象如何在精神领域中影响人的价值观 ;形成了特有的异化的消费文化 ;以及随之而带来的一系列的伦理失衡。西方异化消费的伦理问题 ,应引起我们对人类消费行为伦理性的足够重视 ,对其本应体现的实质性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立足于“以人为本” ,但其内涵和外延均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显示出非宗教性的品格特征———浓厚的人文精神。所以 ,由中西文化所形成的中西人格取向、道德价值观迥然不同。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化 ,而不是用现代化来嫁接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学界有关人发展的概念没有形成统一且具说服力的观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言,人本精神与人文观念的发展经历了由对图腾的崇拜到对与人自身相关的王的祖先的崇拜,再到认识"人的精神"的历程。至诸子百家,形成对人的发展的多元探讨。西方宗教观念使我国传统人的发展观及人的科学素质进一步完善。正是在基于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文精神互动的基础上,人的自由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西方管理文化的局限性表现为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忽视 ,东方管理文化的局限性则表现为科学理性的缺陷。要建立我国科学的管理理论 ,应克服东西方管理文化中各自的局限性 ,以唯物史观的哲学文化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吸收西方管理文化中的合理成份 ,挖掘我国管理文化中的精华 ,进而实现自身的文化转型与更新。  相似文献   

18.
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发生在古希腊时期。《神谱》、《荷马史诗》显示了人类历史进步必然冲决血缘亲属纽带,造成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二律背反的困窘。二律背反困窘后来更以冥冥中支配社会人生的命运形式,在戏剧类型的悲剧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基督教《圣经》为西方悲剧精神的历史反思性提供了更丰厚的文化资源。黑格尔凭借巨大的历史感在理论上说明了西方悲剧精神历史反思性所蕴藏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9.
悲剧曾是西方文学中至高的文学样式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悲剧精神是西方文学的灵魂。悲剧精神主要凝聚在西方历代伟大的悲剧家所塑造的形形色色的悲剧人身上。深入研究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 ,有助于对西方悲剧精神的把握。本文认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的根本特征是他们具有实现自由人格的强烈要求 ,具有强烈的超越冲动。他们对苦难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正是西方悲剧精神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人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每个国家的人权观都是本国主流文化在人权领域的表现。中国和西方的人权观在诸多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价值定位和选择。中国人权观主张义务本位,西方人权观主张权利本位;中国人权观发生于礼治环境,西方人权观产生于法治环境;中国人权观侧重对超验人生价值的追问,而西方人权观侧重现实的功用;中国人权观重视群体的权利,而西方人权观重视个体的权利;中国人权观重视人际的和谐,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际的界分;中国人权观侧重人生价值的完满,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生日用的实现。西方人权观的致用性、个体性、务实性可以弥补东方人权观“有神无体”的制度性缺失;而中国人权精神的高远性、和谐性、完满性则可消除西方人权观“有体无神”的工具性僵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