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汉语史上,先后使用"譬"、"比"、"喻"等词语来指称比喻这一修辞格.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词语之间还存在着显著区别.自战国至东汉,它们的意义分别发生变化,并且在"比喻、比方"的意义上逐步接近.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三个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并勾勒出其各自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中的"侪"、"辈"、"属"、"曹"、"等"是用来表示复数的,但不能把它们看做代词的复数形式.这几个字虽然具有相同、相近的词汇意义,但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特别是在用法上.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5.
谢榛诗学上承严羽,其诗论在许多方面既留有严羽诗学的影子,又对严羽之说有所发展.谢榛以"感兴"论诗,相对于严羽"兴趣"说重在主体论上的界定,谢榛更重视创作论的阐说,强调自由创作的兴会与灵感.他进一步提出,兴是诗人"情景适会,与造物同其妙"的结果,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内蕴,将严羽之"兴趣"说具体化,且启发了王夫之的"现量"说.他的"情景"说,也对王夫之、王国维的境界说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6.
信息网络时代需要对语言文字进行规划并使其实现现代化.在我国,"语文现代化"、"语言规划"和"文字改革"这三个概念名称不同,实质是一样的.现在,"文字改革"的提法不再使用,"语言规划"和"语文现代化"两个名称被广泛接受并使用,它们经常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宗教的"出世"与"入世"问题是研究各种宗教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宗教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言,其实各种宗教往往兼具"出世"与"入世"的特征.只不过道教更着眼于现世,而强调"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基督教则更着眼于来世,而强调"出世"与"入世"的关联.宗教的终极关切只有与现实关切结合起来,才可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格律诗的"自律"与"共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学术的生命在于百家争鸣.要解决新诗形式的理论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展开讨论.吕进先生说"有如散文的基础是内容,诗的基础是形式."[1]没有诗的形式,也就没有了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新诗多数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们还不成形.因此,如何认识新诗的形式问题便成了发展新诗的矛盾焦点.丁鲁认为,片面发展自由诗的中国新诗,正处于迷茫的困境之中.其根源主要在于"内容决定形式"的机械论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因此,当前新诗一切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加强格律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除此以外别无其他出路.黄淮、周仲器认为,格律诗中的"自律体"与"共律体"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前者是"一诗一律",后者是"千篇一律"."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矛盾运动是中国格律诗发展的内在动力.当下新格律诗的"自律体"与"共律体"的继续创新并互动演变,必将迎来中国诗歌形式的第三次伟大变革,实现中国诗歌的真正复兴.万龙生认为,戴望舒对于诗中的音乐性曾经有过偏颇、极端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予以贯彻;但是,他后来对那种意见作了修正,并且在创作中实现了向音韵的回归.这一过程,证明了音韵的魅力以及音韵对于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周册命礼的"右者"是为协助受命者行礼而设置的,与三礼等古文献中"摈"与"傧"的职责绝不相同.古文献的"傧"字孳乳于甲骨文中的"宾",与"摈"的含义不同.从文字结构方面分析,甲骨文、金文中的"右"与"宾"并非同源,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所以不能等同视之.  相似文献   

10.
倡言"玄圣"孔子"为汉赤制",是谶纬宣扬尧后火德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春秋公羊家们曾有孔子"缘鲁以言王义"、"以<春秋>当新王"的理论,把没有过当"王"的实际经历的孔子说成为"素王";而谶纬家在公羊家说的基础上,对"素王"说做了怪异的发挥.他们声称:孔子是"黑帝后",因属德为水,故无法"代周家木德之苍",于是只好充当汉继周的媒介,以"玄圣"的身份"为汉赤制";<春秋>、<孝经>两部书,是"玄圣"用以制法的主要典籍,而<春秋>所记"西狩获麟"故事,则是"赤受命.苍失权"之符.为了使"获麟"与"赤汉"受命产生联系,谶纬家对"获麟"故事做了指向很明确的改编.孔子由"素王"变为"玄圣"的过程,便是由"受命王"变为"制法主"的过程.谶纬把孔子作为"闰统"置换了与其同德的秦,在为古史平添了一个虚拟的"春秋朝"的同时,也剔除了一个实际存在过的秦朝.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以表演作为戏剧的本质特征,仪式与戏剧这两个概念就出现了交叉甚至重叠,仪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戏剧。对仪式与戏剧关系的把握不能建立在表演形式的相似性上,而应该建立在内容或功能的差异性上。区分仪式与戏剧内容或功能差异的是仪式与戏剧体现的情感,仪式与戏剧情感的差异是集体性情感与个体性情感的差异,而集体性情感与个体性情感的差异是仪式与艺术的差异,这样,以表演为特征的戏剧实际上就包括作为仪式的戏剧与作为艺术的戏剧。  相似文献   

12.
科学问题的科学解和哲学解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从其内涵角度来看 ,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时代所提供的解答科学问题的科技知识条件 ,对科学问题进行解答的层面和方法 ,以及由此决定的二者的实质等方面 ;从其特点角度来看 ,二者主要表现出准确性与思辨性、可证性与待证性、应时性和超前性等的差异。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深化科学研究、正确认识现代科学、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标准曲线和工作曲线在尿碘测定中的差异,使用工作曲线测定尿碘,其测定值一致高于标准曲线的测定值,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使用尿碘标准物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标准曲线测得标准物质的值均在标准值的变异范围之内,故两种曲线之间的差异不影响方法的准确度.同时研究了碘化钾和碘酸钾标准曲线之间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碘剂的标准曲线测得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时代相似的灵魂--"多余人""局外人"比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余人”与“局外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在他们身上却具有相似与相异之处,具有比较的价 值。通过这两类形象的分析比较,对理解这两类形象以及产生他们的时代都会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谈中西礼貌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貌既有普遍性,又有文化差异性,在不同文化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分别由顾曰国和利奇提出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分析了两者的差异及其成因,并提出了指导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原则。  相似文献   

16.
屈原和庄子都对中国文学和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不仅有着高洁的人格,而且其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也达到了文学史的高峰。相似的生命困局、对“天”的探索、高洁的品性决定了他们文学的相似的一面。但是,作为人,他们又有着对立的一面。生命的不同“哀怨”、对“天”的不同结论、超越困局的不同方式又决定了他们文学的不同。本文从二人的经历、思想的相似与不同出发,研究他们文学的相似与不同。  相似文献   

17.
情报学与信息管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报学与信息管理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系表明了两个学科的可比性,它们之间的区别则显示了两个学科的差异性。从总体上说,信息管理学要比情报学研究更多的东西,做更多和更深层次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人们对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区别的认识还没到位。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真实性不同。具体来说,应用写作讲求真实而以理服人,文学写作不求真实而以情感人;应用写作的主体主要是机关单位,文学写作的主体主要是作者个人;应用写作主要用抽象思维,文学写作主要用形象思维;应用写作讲究时效,文学写作不求时效;应用写作主张消极修辞,文学...  相似文献   

19.
正确的语法关系到正确的英语表达及其运用,但要使英语用法和表达地道,符合西方人 的习惯,就要弄清汉语和英语在语法上的差异,特别是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这是把握其特征,找到差 异,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两种不同的经济过程,但在实践中人们常将两者相提并论.本文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发展前景的分析与比较,指出两者既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一面;也存在互相区别、互相碰撞的许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