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北京京剧院建院32年,为中国京剧舞台培养了大量表演艺术家,以及优秀的幕后工作人员。著名京剧导演迟金声,导演了很多优秀剧目,是中国京剧音配像的总导演,快90岁了,至今还在为京剧艺术发光发热;著名丑角朱锦华、当红程派青衣迟小秋??诸位名家虽然在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不同,却都在为弘扬京剧艺术而奋斗终身。  相似文献   

2.
王玉珍 《北京纪事》2016,(12):64-65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内外普及京剧艺术,在文化部外联局的关心支持下,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与澳门基金会共同签署了两个5年的文化交流演出合作协议.从2010年至今,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先后7次组织京剧演出团赴澳门进行交流演出,走进澳门大中学的校园,普及京剧文化,受到澳门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和澳门基金会每年一度的京剧文化交流活动,得到了澳门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还被列为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的重点扶持项目.  相似文献   

3.
雪地琴,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二三十年代著名京剧坤伶,声誉仪次于四大名旦,曾经表演过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传统剧目。解放后先后在中国京剧闭和中国戏曲学院工作。1986年逝世。本文作者为雪艳琴养女。  相似文献   

4.
[名人档案]于魁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6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198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2001年毕业于中国京剧研究生班。他嗓音高亢圆润。苍劲厚实,声情并茂,先后荣获中国戏曲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是中国京剧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第1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代表剧目有《野猪林》、《满江红》等,近年排演了《梅兰芳》、《袁崇焕》等新编剧。  相似文献   

5.
何夕 《北京纪事》2016,(11):56-61
2016年7月10日,由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师生组成的中国少年京剧艺术团赴澳门,拉开了今年两地京剧艺术交流的大幕. 中国少年京剧艺术团隶属于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没有固定演员,视需要由一批"科里红"的少年科班新秀组团.今年该团赴澳门演出的成员全部来自北戏京剧系的学生.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家、团长王玉珍认为,此次赴澳门演出的阵容整齐,艺术功底扎实,显示出北戏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学生发展全面均衡,为京剧艺术传承与交流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麻雯 《北京纪事》2013,(7):38-41
由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创立的梅派是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被称为“国粹”。其在外国影响相当广泛,从19世纪法国人记写关于京剧的书作至20世纪初叶美、英等国作家撰写的英文专集先后在世界各地发行流传,到近现代中国京剧艺术家遍访世界各国,一台台生动传神的表演,使京剧在异国他乡获得越来越多的知音。其中,绝大多数为一般京剧欣赏爱好者,然而也有钟情京剧的研习和传播者。如:美国的伊丽莎白·魏克曼女士、澳大利亚的莎莉女士,热心京剧传播,致力于京剧的研究和表演,被誉为京剧“洋派”,有的媒体据其戏中扮演的行当誉称他们为“洋贵妃”。加拿大戏剧舞台上,也活跃着一位中国京剧  相似文献   

8.
韩旭 《北京纪事》2013,(6):43-46
方旭:男,汉族,1984年生,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现于北京京剧院工作,宗裘派花脸,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嫡孙。自幼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师从杨博森、邓沐玮、宋昌林、张关正等老师学铜锤花脸,打下坚实基础。2009年进人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深造。同年拜京剧名家孟广禄为师。  相似文献   

9.
京剧文化研究的新收获──读《中国京剧习俗》罗福腾京剧作为"国粹",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民的喜爱与关怀。且不说二百年来有多少人为表现她而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光是对她的历史、她的艺术、她的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就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对...  相似文献   

10.
采薇 《社区》2014,(23):16-17
2014年是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梅兰芳是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也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其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被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兰芳现已成为中国京剧表演艺术的象征,他在北京生活的半个世纪,留下了许许多多传奇故事和文化遗迹。  相似文献   

11.
一个寒冷的冬日,在上海戏剧学院见到了卢昂教授。印象中的导演大多个性张扬,激情四射,而眼前的卢昂儒雅、谦和,更像一位久经历练、修养深厚的学者。 作为一名戏剧导演,卢昂在戏剧导演领域取得了诸多荣誉: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中国戏剧新世纪杰出导演、中国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上海市曙光学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中国京剧的现状以及在中国高校开展文理渗透的素质教育的意义。通过对《京剧欣赏与试唱》课程的简介,重点探讨了京剧对学生的艺术熏陶和人格完善的作用以及本课程对于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香港回归的特殊的历史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京剧基金会,联合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香港戏剧界庆回归委员会将在香港举办一场盛况空前的“庆回归京剧汇演”。届时各路名家荟萃、精彩纷呈,不仅为庆祝香港回归添上一笔浓墨重彩,也将成为中国京剧史上一道永久的彩虹。此次京剧汇演艺术团将在香港北角新光剧院上演。从1997年6月30日晚开始,到7月7日止,共演8天10场,精心挑选的剧目都为庆团圆的吉祥戏,如《红鬃烈马》、《锁麟囊》、《四郎探母》、《玉堂春》、《游龙戏凤》、《望江亭})、《群英会》、《穆桂英挂B栅、《…  相似文献   

14.
《北京纪事》2014,(1):112-112
正11月27日,缅怀张学津先生暨先生艺术资料捐赠母校纪念演出,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少儿戏剧场举办。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宇辉,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张学津先生夫人张丽敏女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戏名誉院长孙毓敏,中国京剧研究所所长赵景勃,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中国京剧杂志主编封杰,咚咚锵戏曲网负责人孙觉非,马连良先生嫡孙马龙,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浩、董翠娜女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党委书记刘宝华、党委副书记毕兆炜、副院长黄珊珊、黄平、吴蕾等人出席了演出活动。  相似文献   

15.
再论京剧改革的田汉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曾经提出20世纪中国京剧改革的三大模式(即梅兰芳模式、田汉模式、延安模式)的理论。这篇文章进一步强调了田汉模式与另外两大模式的区别(为文化还是为政治?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并结合新时期以来的戏曲实践,强调了田汉模式所具有的现代精神对当前京剧现状的重要意义,强烈呼吁现代京剧的新生。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京剧和中国水墨堪称两大国粹。一个是且歌且舞的梨园妙境,一个是斑斓淋漓的笔墨神韵。"当二者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答案:戏曲人物画。著名戏曲人物画家李文培先生系我国京剧舞美设计界的元老,一生从事京剧舞台美术设计工作,与京剧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创作的京剧人物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李文培先生是将  相似文献   

17.
朋友们都知道,我有一个德国女儿——乌特;乌特的朋友们也都知道,她有一个中国妈妈——陈正薇。黄皮肤黑眼睛的妈妈和白皮肤蓝眼睛的女儿是通过京戏结缘的。 1983年,乌特才18岁,当时是波恩大学的学生。这年中国艺术代表团赴波恩演出。演京剧《白蛇传》的那天,乌特慕名去欣赏,完全被中国京剧的东方的写意艺术所陶醉了。她从此成了中国京剧的德国戏迷,并且产生了一个愿望:将来一定要到中国去,研究学习京剧这奇妙的东方艺术。  相似文献   

18.
1930年前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的话剧逐渐取得了实绩并显示出社会效力,而以京剧为代表的“旧剧”在进入高峰态势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危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基于京剧的现状产生了求变的意识,亲赴欧洲学习,寻求中西方戏剧沟通。从技艺到思想的诉求,从“幕表”到“导演”的提倡,体现出一代旧剧伶人的现代追求,这一追求又与五四以来的思想精神构成了共振。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说明中国京剧在表演程式和化妆服饰这些舞台语言上表现出的写意性特征,与西方转喻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欣赏与观察,对这两个方面的结合进行了描述性研究,发现京剧舞台语言中也有很多可以证明西方转喻理论的例证,并从舞台的空间时间限制、文化和认知角度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马龙 《北京纪事》2013,(3):43-45
<正>在中国京剧的众多大家当中,有创新派,也有守成派。作为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无疑是他们当中最具创新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京剧的改革创新,对京剧的剧本、音乐、念白、表演、服装及舞美等方面贡献良多。由于他不同凡响的艺术呈现,推动了京剧的前行与发展。可以说,马连良走出了一小步,京剧迈出了一大步。在马连良成名时期,通常上演的京剧剧目有两大类型,即京朝派的折子戏和海派的连台本戏。折子戏是一出本戏的经典内容,在演艺的过程中,逐渐剔除了繁冗,保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