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隐性契约以商品所有权分割为存在前提,含有隐性契约价格的商品出售使公司承担对顾客的隐性负债,从而对股利政策产生约束。专用性投资是偿还隐性负债的基础,在公司具备相当盈利能力的前提下,专用性投资与股利支付水平应具有负相关关系。实证研究表明,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自生能力不足,内部资金没有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导致专用性投资与股利支付率不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将2001-2004年3795家中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了公司增长机会、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政策选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公司规模和盈利水平的情况下,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与其增长机会显著负相关,高增长企业支付更多的现金补偿给他们的高级管理者,研究结果支持了契约理论。同时,有证据表明,股权集中度越大的公司,发行更多的负债和支付更多的现金股利,但对管理者的现金补偿越小。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以关系资本、客户资本、声誉资本等为代表的隐性财务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越来越大.针对现有文献对隐性财务契约的研究空白,本文在系统归纳、梳理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探究了隐性财务契约的基本思想、研究模型、构成要素、驱动系统等,并分别从隐性债务契约、隐性股权契约、隐性福利薪酬契约三个视角对隐性财务契约和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研究表明:隐性债务契约可能与企业价值正相关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也可能与企业价值负相关无助于提升企业价值;隐性股权契约是一种基于财务控制权配置的激励约束机制,这种激励约束机制使得隐性股权契约与企业价值创造正相关;隐性消费方式在影响隐性福利报酬契约履行度的同时进一步影响到企业价值的创造.上述研究结论为深入理解隐性财务契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投资机会集与股利政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投资机会集(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代表了企业因行使未来投资决策的选择权而形成的企业价值。采用投资机会集计量成长性,研究企业成长性即IOS与我国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和股票股利支付水平的相关关系,国内尚不多见。实证结果表明,投资机会集较好地反映了公司的成长潜力,而且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显著负相关,与股票股利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可占用准租在企业契约分析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对可占用准租的不同契约安排影响着专用性资产的投入效率。在极端的契约安排中,机会主义者占用准租是导致专用性资产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建立在缔约双方讨价还价基础上的与专用性资产相匹配的隐性契约的自我实施机制是解决机会主义寻租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家族企业契约治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珠三角和长株潭地区180个家族企业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数据,运用SSPS18.0软件对中国家族企业契约治理模式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显性契约治理模式中的市场契约和组织契约与家族企业经营绩效具有较大程度的正相关性,产权契约对家族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程度不大,而职权契约与家族企业经营绩效具有负相关性;隐性契约治理中的家族契约和关系契约对家族企业经营绩效影响不大,文化契约与家族企业经营绩效具有很大程度的正相关性。相对而言,显性契约治理模式比隐性契约治理模式对家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35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二元 logistic 模型及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私募持股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私募持股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存在显著影响,私募持股会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支付倾向。进一步实证表明,私募持股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也具有影响,上市公司私募持股占比越大,每股现金股利支付的越多。本文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存在监督及激励效应,对改善持股公司的股利政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管理舞弊作为管理层追求机会主义而实施的欺诈性行为,它与管理报酬契约的天然不完备性、业绩评价指标的缺陷性及管理报酬契约的隐性激励有很大关系。我国的管理报酬虽然连年大幅度增长,但一直存在着管理报酬结构单一、管理报酬与业绩相关性差、缺乏长期显性激励等缺陷,导致管理舞弊案件频繁发生。所以可以考虑完善在报酬契约中加入对高管实现公司长期发展目标的考核,并使考核结果能在当年年度报酬中得到反映这样一种隐性长期激励形式。  相似文献   

9.
清偿隐性养老负债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环节 ,同时又是制度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难点。本文在对制度转型期隐性养老负债的生成和总量进行分析估算的基础上剖析了现行解决隐性养老负债改革方案的局限性 ,从系统外投入的视角提出了现阶段清偿我国隐性养老负债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0.
股利支付是上市公司的重要决策,对改善公司治理和增进上市公司价值具有重要作用。股利支付能否传递公司内部的代理成本和治理水平信息是股市参与者关心的问题。基于Holmstorm框架建立“股东-经理人”和“大股东-中小股东”的双重委托代理扩展模型,选取2003—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以管理费用率和公司资金占用水平为代理变量,采用Logit模型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意愿与两类代理成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就改进公司治理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内隐自我指自我中那些不能被意识知觉和控制的方面和成分。自我平衡、自我驱动、社会文化影响等理论对内隐自我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内隐自我对于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内隐自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健康心理存在着不同于外显水平的内隐机制;情绪障碍在内隐水平影响着心理健康;内隐自我通过态度影响着个体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内隐自我对心理健康服务具有深刻意义: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内隐自我会影响其工作,健康服务工作者的内隐自我对其工作态度甚至医疗行为都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内隐学习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表明,内隐学习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发进行.它是一种自动的,不易察觉的,对复杂规律敏感的学习.与外显学习相比更具有优势.内隐学习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界定了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的内涵,认为消费者除了支付显性成本外,还要为品牌支付信息搜寻成本、道德危机成本、专属陷入成本等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提出了降低消费者信息搜寻成本、道德危机成本、专属资产陷入成本等隐性成本的品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论问题解决的内隐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隐问题解决是当代内隐认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问题解决的内隐加工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心理学发展的早期。直觉、酝酿和顿悟等现象典型地反映了问题解决中内隐加工的特点 :以启动效应为基础、不受意识控制、难以用语言明确表达且不受短时记忆容量限制的快速并行加工。直觉和酝酿是内隐问题解决加工过程的外部表现 ,而顿悟则是加工结果的外在体现。以对积累的内部信息和外部线索的无意识激活为基础的启动效应正是内隐问题解决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历来为诗歌创作者和诗评者所重视。追求含蓄美的技法由浅入深有语法层次、修辞层次和宗教觉悟层次等三个层次。层次不同,手法各异,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艺术的三种境界。论文从手法分析入手,结合不同层次的比较,探讨古诗含蓄艺术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方传播自己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将传播者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衍化为受众进行价值评判的认知元素。新闻导向功能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两种,隐性表达将新闻的导向性了无痕迹地融入新闻信息的选择、制作及传播过程中,具有"隐而不露、非正规传播","悄然渗透、无意识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内隐学习对提高技能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学习具有自动产生、无意识性、高选择力、高潜力、高密度储存和抗干扰性,对于个体技能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技能、控制学习领域,尤其是在环境多变和紧张应激条件下,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更有利于技能获得和保持,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具有远距离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日益扮演“积极投资者”角色的背景,运用代理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管理层权力寻租动机对公司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机理.以沪深两市2011-2015年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寻租动机对现金分红有显著消极影响;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制约并削弱管理层权力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消极作用,且持股比例越大,制衡作用越明显.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机构持股制衡管理层寻租的机理在于:机构持股可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进而有利于公司分红水平的提高.这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决策应引入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多边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论医疗损害责任的竞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医患之间存在医疗契约时,对于医疗损害产生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竞合。侵权责任说认为,医疗失败不能评价为契约违反,侵权责任在诉讼时效、损害赔偿范围及免责条款等问题上有利于受害人。违约责任说认为,医师对患者负有高度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医师违反此义务,就是违约,契约上的纠纷应以契约上的方法处理。本文认为,其实二者在归责原则、举证责任、免责条款、时效、责任范围等方面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受害人可以选择适用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