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布局和集聚程度是表征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利用核密度和局部热点分析法探究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空间集聚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发达城市并在东部地区形成热点区,且有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形成区域集聚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相对是冷点区;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公路里程、铁路营运里程、司法文明指数和市场化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长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国家政策层面上造成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原因,为完善农业产业政策体系及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空间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采用2007-2016年中国地级以上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相关性以及空间分布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技术创新产出总量虽逐年增加,但其在地级区域层面的分布却不均衡,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直辖市、部分省会城市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级市);中国技术创新产出虽处在较高的空间集聚水平,但其集聚程度呈逐年下降的态势;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的局部空间关联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HH (高高相关)型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LL (低低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及中西部地区,HL (高低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并有逐渐向城市群内其他经济发达的城市扩散的倾向;LH (低高相关)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HH型模式区域的周围。  相似文献   

3.
区域交通改善是旅游产业集聚产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传统经济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及其整合,为研究区域交通发展与旅游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研究范式。武陵山片区交通网络节点上发育出6个显著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张家界旅游集聚区、怀化旅游集聚区、凤凰-吉首-永顺旅游集聚区、恩施旅游集聚区、黔江-武隆旅游集聚区、铜仁旅游集聚区。从机理和路径解释:首先,区域交通发展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中作为源区域因子的区位和资源禀赋产生影响,导致了初始的旅游产业集聚;然后,时空距离和感知距离被进一步压缩,影响到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中的金钱外部性、技术外部性以及空间成本,深层次改善了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未来,要依托交通集散枢纽,建设立体化、层次化的交通网络,以及统一的无障碍交通导向政策,以实现旅游产业集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其文化产业集聚特征及空间分异格局是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制定针对性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研究以中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为例,运用区位熵综合指数和产业集中度指标测度分析了2015—2017年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及特征,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武汉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已具有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和汉南区;武汉市文化产业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具有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局部空间格局以"低-高"型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且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强,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以201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VHSD-EM”评价模型和莫兰指数,分析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进一步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识别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发展主要分为3个阶段,2011-2017年呈缓慢上升趋势,2017-2019年呈“V”型发展趋势,2019-2021年呈快速发展趋势。②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分布格局,即东部地区的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发展最优,中部地区次优,东北部地区第三,西部地区则落后于其他地区。③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整体空间集聚以“高-高”和“低-低”两种类型为主导,且东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显著高于其他三大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集聚效应最弱。④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可通过基础设施、经济条件、政策法规和教育文化因素等产生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改善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应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及区域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知识流空间是借助信息技术和高速交通快速获得知识的组织体现,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高速铁路是实现知识流的媒介,区别信息通信技术之处在于实现人的流动。高铁作为政府的公共政策,促进了面对面交流层面的知识流,而且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流动、促进产业集聚与扩散、吸引投资、站区开发等方面影响了区域间知识流的结构,同时改变了区域间的知识联系强度。必须通过合理的政策手段完善高速铁路对知识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特定的区域空间,城乡差距大,贫困程度深,精准脱贫任务艰巨,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这一特定区域的扶贫攻坚其实就是一种有组织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生产,这种生产既要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也应该从“感知的空间”(Perceived Space)、“构想的空间”(Conceived Space)和“生活的空间”(Lived Space)出发,深刻认识三种空间生产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即连片特困地区“感知的空间”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构想的空间”是城乡空间生产和再生产的必要过程,“生活的空间”是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同时,连片特困地区空间生产与城乡一体化需要从空间控制、内外部对接、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社会保障与政策支持以及非直接因素等方面进行耦合,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有序打破城乡边界,有效做好资源配置,构建起城乡平衡、协调、联动、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最终实现精准脱贫与城乡共享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新派武侠小说的生成有其时代的必然性。在当时中西方政治矛盾尖锐对立、而港英政府采取“无政策”的政策的背景中,香港的文学语境既是受到一定限制的,也是相对开放与自由的。这不仅要求作家具有较敏锐的政治视角,而且也为其创作思考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此时的南来文人满怀被放逐的失意,在文学中展开了对现代国家、民族的想象,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梁羽生与金庸因家变等因素亦产生类似的心态。种种原因加之一定的“触媒”作用,他们终在传统武侠小说的基础上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但这一小说流派在经历了繁荣期之后,却逐渐走向衰落,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西方作家在中国的域外传记书写是中国文学界与传记研究领域的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类传记是在“西学东渐”、中西交融的基础上诞生的,现已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这类传记的审美价值与人文思想内涵明显地带有中西传记、中西文学观念之间相互碰撞、冲突和交融的痕迹。这类传记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中国传记和中国文学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从深层意义上揭示了合理的对外文化交流政策、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对中西文化、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期开始的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和工业化历程, 使中国第一次有了沿海与腹地的概念,沿海地带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产生现代因素并开始了现代化的孤立发展, 而广大内陆则几乎原封不动地维持着前现代的经济结构, 出现了传统地区和现代地区、乡村和城市、前现代经济部门和现代经济部门彼此封闭和全面对立的格局,影响了现代文明向整个社会的扩散,造成了广大农村的衰败, 带来了近、现代社会的分裂和长期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11.
准确认识数字经济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拓展数字经济影响的评估视角,也为发挥数字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的融合倍增效应提供有益思路。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数据要素跨域流通打破了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市场分割,助推城市群边界的有效扩大。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机制,一是推动创新主体跨城市跨区域进行合作创新,促进城市协同创新网络发育壮大;二是提升城市空间集中度,增强邻近空间范围内的城市要素集聚能力。数字经济的网络性、跳跃性及外部性特征放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构建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和要素统筹配置机制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效益、经济结构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构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分析2001—2017年新疆整体与地州层面经济发展质量的时序变化,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揭示新疆地州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效应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新疆经济发展质量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取得较快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但幅度不大,环境保护层面波动性较大。(2)从地州层面来说,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有所提高,但部分地州存在效益水平下降、结构升级缓慢、环境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3)新疆经济发展质量总体呈现正的空间集聚效应,即质量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呈现集聚分布但并不稳定;从经济发展质量冷热点区分布来看,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热点区空间格局有逐渐东移并扩大的趋势。基于此,认为应将经济效益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作为重点,增强经济质量核心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重新构建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定量评价2010—2016年广东21个地市旅游竞争力,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分析其差异性特征,利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其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内区域旅游竞争力水平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普遍较高,其他地市大多较低;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整体上有明显的自相关性,呈现较强的集聚效应,但该效应有下降趋势;各地市旅游竞争力已形成较稳定的空间格局,即中间突出、四周凹陷;各地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在空间上的局部自相关性不显著;热—冷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珠三角城市逐渐向四周推移的圈级特征,形成了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热点区的核心—边缘结构。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需在继续保持珠三角地区旅游竞争力优势的同时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政府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区域(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等建议。文章可为其他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为促进区域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农业企业化又是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实现形式 ,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金融约束问题 ,同时 ,农村合作金融由于在农村没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充足的金融服务需求而自身发展困难 ,把合作金融的金融资源引入农业企业 ,将对农业企业和合作金融两者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分析农业企业化的意义开始 ,着重分析了合作金融参与农业企业化的可行性及其主要障碍 ,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培育市场主体发展重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剖析重庆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提出分类指导重庆市龙头企业发展的区域性布局构想,并提出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力求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6.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业竞争力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枢纽工程。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的先导和中心环节 ;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延伸增值的关键 ,将引导农业结构趋向合理 ;是农业产业运行、发展的重要组织栽体和依托。西部地区应该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 ,通过思路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市场创新 ,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力度 ,带动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集聚经济是指同类产业或互补性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高度集聚。集聚经济既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又能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产业集聚区布局比较分散、同质化竞争激烈、"半城镇化"现象比较突出、推动人口集中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快推进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需要我们在借鉴国内外集聚经济建设经验、探寻产业集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优化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建立产业集聚引导机制、加强公共服务和管理工作、创新产业人口集聚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研发要素是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城市舒适性是现阶段影响研发要素选址的重要因素。在深入考察城市舒适性差异引致研发要素流动,进而影响区域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6—2018年中国大陆243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和空间动态β收敛分析技术,实证检验城市舒适性、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质量空间收敛三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创新质量在地区间呈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此作用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市舒适性能够通过影响研发人员的流向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质量的空间收敛,而城市舒适性通过影响研发资本流向进而促进区域创新质量空间收敛的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