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政治认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的情感上的归属或依附.政治认同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之源.社会和谐是政治认同所形成的理想状态.当前影响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全球化因素、市场体制因素、政府的绩效因素、腐败因素和公民的政治认知因素.应当针对这些因素加强政治认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促进人民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是当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构建动力机制、健全引导机制、完善保障机制有利于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构建动力机制,需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认同的情感动力,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认同的利益动力,以理论的科学性增加认同的思想动力;健全引导机制,需要以理论研究为支撑,完善教育机制;以正确舆论为导向,强化宣传机制;以阵地建设为平台,健全导向机制;完善保障机制,需要壮大经济基础,突出利益认同;健全民主政治,增强政治认同;坚持文化自信,强化价值认同;夯实民生基础,巩固社会认同;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认同.  相似文献   

3.
一个社会的政治体系要想获得社会成员的衷心拥护和积极支持,就必须获得社会成员的最广泛的政治认同,否则就不能在人民心中铸就这个政治体系的政治自信和价值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政治体系要想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必须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的政治认同和积极参与。因此,巩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争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认同和全面支持,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自信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治文化研究开始在我国兴起.从1988年到2008年这20年间,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是一个热点.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200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时段,通过对这两个时段的研究文章的综合考察,发现这些研究的主题基本上一以贯之地集中在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格局与特性、如何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并存在着稳定性与连续性的特点.这表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没有发生变化.同时,通过对前后研究的对比,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仍然处于过渡期而没有走向比较稳定的状态,相反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构建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设置了重重困难,从而决定了政治文化研究仍然要解决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凝聚问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必须以稳定为前提,政治稳定关系到国家健康、有序的发展.政治稳定是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稳定的政权性质、合理的国家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三个不同层次.研究和分析政治中不稳定因素,对于维护政局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保持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需要法理性的合法性权威认同和满足社会阶层一定的企望要求,还要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法制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认同倾向量表对438名大学生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同倾向主要由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组成,其中社会认同除了其本身的内涵外还包括关系认同与集体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当代大学生认同中的积极成分要高于消极成分;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是政治身份、民族、性别、专业、生源、年级,但其各自的影响力度不大;政治身份、专业、生源、年级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对提升基层民主质量、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价值.新生代农民工"微生活"常态化、网络抗争意识增强和"城市化"意识强劲但过程艰辛制约着其政治认同.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属地官方微媒公众号关注度越高且上网时间越长,其政治认同度就越高;制度认同在政治素养与政治认同中具有中介效应,制度认同对政治认同具有直接价值传导作用,制度认同有助于涵养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素养;优质的微媒资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高效的制度实践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行为,对大学生个人的政治社会化和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基于调研数据,通过出身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来分析社会分层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调研发现出身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之间的确存在着政治认同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未显示出规律性或倾向性,说明社会分层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不具有决定性.高校应重视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在政治认同中的差异,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并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政治中不稳定因素对于维护政局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指出要保持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需要法理性的合法性权威认同,满足社会一定的企望要求,以保证社会公平与正义,政治参与的有序与法制化,政治体制与机构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三次社会转型时期,肩负着政治民主化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此阶段社会极易产生不稳定,且面临诸多社会稳定问题,包括权威认同问题、民族归属问题、台湾统一问题、领土领海纷争问题等。社会稳定问题的背后是公平与秩序,二者的维护需要通过民主与权威的平衡来实现。民主与权威的平衡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内容。我国应当立足于当前国情,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其他国家社会转型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设计合理道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治信任对国家具有独特作用,是国家和谐稳定的深层内涵。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政治信任安全问题凸显。为此,要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公信力;提升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公信力;提升社会主义政府行为公信力;提升政治发展的公信力。以上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为转型时期的我国奠定稳固的政治信任基石,有效确保我国政治信任水平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2.
政治和谐是政治学论域与范畴中学术研究以及我国政治实践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亟待开拓和创造。政治和谐不仅是一种理想追求,更是一种现实选择,正视政治和谐、研究政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也包含着古人们对于政治和谐的追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政治和谐理念的源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研究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历史上按照是肯定还是超越现实政治关系的政治和谐追求特点,出现了两条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和谐追求思路:消极浪漫主义政治和谐追求和积极现实主义政治和谐追求。  相似文献   

13.
步入21世纪,国家层面日渐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近10余年,中国社会科学界发表论文批量化涌现.文章意在重申,展开研究之研究的讨论实为反思“为什么”而进行,再度回归研究与评价的本体之讨论.老调重弹,让中国社科研究和评价回归本来之面目.关注评价研究之研究的同时,需要将其转化为规范性的文本或是文件,甚至是制度化的法律文本,用以改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之风气.时下,管理当局也在三令五申,社会科学界当事人却难以独善其身;针对于此,笔者提出有待深度探讨和研究的本源性问题.追本朔源,提升研究之研究工作的理论认知水平;推而论之,将研究之研究用以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界之改造工作,需要局中人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西方政治学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政治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我们应当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从中吸取现代政治理论的发展成果,但是不应该把它当作普遍原理来定位和讲授。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摈弃西方中心论,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规律,走自己的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学。中国的现代政治学,应当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历史条件和民族传统、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结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经验,继承和革新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遗产,吸取、借鉴现代政治学说的科学成果,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规律和道路。  相似文献   

15.
政治冲突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能否对其做出合理控制和治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及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社会和政治现代性运动的不断推进,政治冲突的治理理念也应作出相应转变。治理范式上要:由排斥性斗争向包容性整合转向、由单一性手段向多样性方式转向、由实体性管制向程序性调控转向;治理边界上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范围、做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  相似文献   

16.
赵志峰  李志伟 《旅游论坛》2020,13(1):96-110
在旅游研究中,国际学术界对认同话题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的族群认同发展到今天诸如目的地认同、角色认同、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等多个层面的认同,研究领域(范畴)不断拓展,研究主题趋于多样,研究视角愈加宽泛新颖,研究内容越发深入。文章以SSCI所收录国外旅游研究中的认同话题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Ⅲ,对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测研究热点与演化过程。文章不仅客观反映出国外研究前沿,捕捉国外研究热点,也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探讨话题、关键表述、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政治美学是政治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以美学的视角展开对政治理论及其实践的学理性关照.政治和美学在源头处即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实施的治国理政方略在多个方面均呈现出了鲜明的审美意蕴.具体分三个层面:从观念层次看,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审美意蕴的意识形态意符;从制度层面看,新时代的制度体系建设呈现出了和谐、节奏和透明简约之美;从人物层次看,新时代的政治权威展现了超凡的领袖魅力,迫切需要进行系统论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是两个不同概念。社会和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达到,而无论政治和谐、还是经济、文化和谐,都应具有终极指向。在多个体或者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和谐仍然需要主导元素的引领。和谐社会最终可能会背离多元,而向动态的和谐体前进。  相似文献   

19.
政治协商制度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政治制度都是文化的产物,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在“平等”、“沟通”的文化思维指导下构筑的以平民政治为理念的政治形式,其以形成政治认同为目标,促进社会团结和谐。政治协商制度根源于“和”的思维,其特征以及价值追求中贯穿着“中庸”、“和谐”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政治协商制度“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本质,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多样化要求”与“一致性规范”的统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系统结构的整合方式是政治整合,政治子系统决定其它子系统的运行目标、轨迹和评价标准.改革开放以后,政治整合方式逐渐消解,但出现了另一种潜在的经济整合方式.具体表现为:经济子系统压制其它子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子系统对资源的组织方式超越了经济子系统固有的边界.无论政治整合还是经济整合都是一种扩张性的整合方式,都不利于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要实现社会良性运行,需要一种社会子系统自主运行基础上的自然整合方式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