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雄霸中西方语言学界两千多年的传统观点认为,人类语言的音与义之间只存在着偶然性,不存在着必然性。与此观点相反,本文提出人类语言音义同构现象论,认为音义同构现象不仅必然地而且客观地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人类语言中。文章特别提出汉语音义阴阳同构律:大量汉语字词的发音与其所代表的含义具有某种心理一生理一物理方式的契合。根据音义同构原理,人类文化之所以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其存在模式的胚胎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潜藏于人类最初发出的最简单的发音单位,尤其是元音音素中。  相似文献   

2.
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思想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语言是具有一切社会现象、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词汇为语言建筑材料,所以它必然真实地、具体地、历史地反映社会现实。这在汉语中由于音义的贯串和字形跟音义的联系以及先民文化程度的高超,表现得特別明显而突出。可惜过去的小学家没有建立历史唯物观点,现在的语言学家又或墨守西方学者的学说而忽视祖国语言遗产,都没有注意到此。我现在试举一些关于自然現象和人类生活的基本或主要词汇结合音义来阐明这一问题,以便引起大家注意和批判。先举山、水及其有关词汇为例:  相似文献   

3.
汉字始终保持形义关系。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造字法。用这些方法所造成的汉字,不可否认是有形义关系的。但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和语音结合起来的记号。“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语言的发展总是先有口头语言,然后才有书面语言,先有词的音,然后才有字的形。汉字的形义关系只是汉字的一面,必须注意汉字尚有从汉民族语言来的音义关系这更重要的一面。汉字是以音表示语源义,以形  相似文献   

4.
英语词汇的音义是一种社会的约定俗成,并在长期的语言运用中固定下来,绝大多数英语单词,其发音与词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有一定数量的词汇,由于某些字母或字母组合所产生的读音能够象征某种概念或意境,形成一定的语言氛围让人产生联想,给人们带来一些声音方面的感受和启发.本文就某些英语单词的发音与词义之间所存在的对应联系进行探讨,并试图进一步了解英语单词的音义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拼音文字单纯表音,汉字却能同时表音示义,因而具有形音义相结合的特点。现代汉字较古代汉字而言在形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字义与字形、字音之间依然存在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科学认识将有助于人们高速高效地学习和使用汉字,所以汉字形音义相结合的特点在汉语识字教学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的文字学家,历来主张汉字形音义三者一贯。所谓三者一贯,是说一个汉字必须包括形体、声音和意义三个要素,形、音、义三者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其中一个要素贯穿、统摄其余。这个观点称之为“汉字形音义一贯说”。从汉字形音义三者一贯说出发,传统的文字学家把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划分为三个方面:形篇——研究汉字形体;音篇——研究汉语声韵;义篇——研究字义(实际是研究词义)。这种划分法,实际上是把文字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了汉字形体字、汉语音韵学、训诂学三个方面。文字学既研究文字,也研究语言,这就把文字学与语言学混淆起来了。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是一贯,还是不一贯?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这个问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思想史上,规律思想萌芽于古希腊哲学家探寻世界本原的过程中,经历了"数量"、"逻各斯"等阶段的发展,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规律逐步被表述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本质联系。在现代哲学中以因果性为核心,规律范畴被提升到语言分析的层面上。在规律概念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决定论思想与目的论思想的交替、必然性与规则性思想的对立、主观性观点与客观性观点交错、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并行等诸多交错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如何认识系统论和辩证联系的观点之关系,是学界同仁一直在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了解系统论观点的产生和特征,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系统论丰富和发展了辩证联系的总特征。  相似文献   

9.
“右文说”的出现,是我国训诂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文字研究深入的标志,它揭示了汉字形声字的重要本质——音义的联系,即声符在形声字中的表义作用,从而使训诂学中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的声训更有其科学的基础。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而语言先于文字,音义的关系比之形义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右文说”从声符来研究字的孳乳关系,正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联系对于整体的关键性作用。定义了“负”的联系这样一个范畴以解释某些客观现象,给出了公式F=∑i=1^nPiLi,来表达联系与整体功能的关系,并动用上述观点及公式简要分析讨论了现实生活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