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伴随着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推动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刊的兴起并进而影响中国社会进程。作为在华传教士报刊活动的两支主流,在华基督教报刊和在华天主教报刊呈现阶段性发展态势和特征,前者经历了起步期、停滞期、初步发展期、转型期、快速发展期、持续发展期,后者经历了发端阶段、初步发展、勃兴时期、快速发展、深入发展阶段。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是正确认识其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基础。其历史分期反映了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发展态势及其在传教事业和西学东渐过程中对中国社会和本土新型报刊兴起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的成立,为藏语报刊的发展创造了适宜条件。1951-1979年,是中国藏语报刊发展的确立期。本文旨在对这一时期中国藏语报刊发展的社会背景、基本构架、传播特点和历史地位做出简要阐述,力求在比较开阔的视野中把握藏语报刊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最初的两次国人自办报高潮出现在维新运动时期和辛亥革命前夕。而湖北国人自办报刊的第一次勃兴却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而非维新运动时期,同时这次报刊热潮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起义的第一枪在湖北武昌打响,意义重大。本文拟就这一时期湖北报刊的发展作一略述,以期探讨湖北近报刊第一次热潮的特点及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本文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分析对象,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以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5.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奠定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体系 ,第二次研究高潮是恢复性的 ,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 ,研究者只有提高理论素质 ,突破历史、教育学科界限 ,从历史学走向社会学 ,教育史学科才能真正取得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分析对象,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以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7.
以时间为线索,分五个阶段探讨了建国前中国妇女报刊发展的历史:一、维新时期中国妇女报刊的产生;二、辛亥时期妇女报刊第一次发展高潮;三、五四时期妇女报刊的转型;四、救亡与抗战时期妇女报刊的繁荣;五、抗战后妇女报刊的发展。特别对产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妇女报刊的地位、价值进行了强调,指出:该阶段的妇女报刊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反映妇女生活、传播妇女解放观点、动员妇女参加自身解放和国家解放的运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各种时代的报刊都是一份时代印迹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民国期刊为对象,在介绍馆藏民国期刊概况的基础上,从学科、年代、出版周期等方面对馆藏民国期刊进行特征分析,从而多了解我国民族图书馆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提供馆藏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纵观陕北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从1923年春,魏野畴来榆林中学任教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25年间,在陕北这块英雄的黄土地上,曾发生过两次轰轰烈烈的文化发展高潮。这两次文化发展高潮,对陕北现、当代历史的进程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国现、当历史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力图以教育的发展为线索,对这两次文化发展高潮进行概括地构勒,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相似文献   

10.
报刊史是期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期刊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报刊、期刊的发展规律,追寻发展轨迹,对于我们今天的报刊事业发展是有益的。中国近代报刊史,我以为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共110年内我国报刊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国早期大发展时期的报刊,也就是六、七十年以前,报纸和期刊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不清晰,报纸和期刊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报刊资料是近代报刊业逐步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近代报刊史分为7个阶段:1815-1872年,1872-1915年,1915-1927年,1927-1949年,1949-1976年,1976-1995年,1995年至今;应该加强对近代以来的重点报刊的研究,对报纸的学术版以及学术刊物的研究,对报纸的生活版、娱乐版以及时尚类、休闲类、通俗类杂志的研究,对政府内部报刊、企事业报刊的研究,对文革期间的“红卫兵小报”或“文革小报”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报刊资料具有记录内容的全面性、资料存量的丰富性以及新闻性、文献性等特点。利用报刊资料应该注意7个问题:对报刊史、过期报刊的收藏状况和检索方法应有一定了解;注意核实报刊上面发表的文献资料;对报刊上的新闻资料,注意遵循新闻学的某些规律来看待它的真实性;注意核实报刊发表的新闻资料,以免采用失实的新闻报道;在评估史料价值的时候,适当注意新闻的倾向性因素;注意字号、化名、笔名、网名的使用问题;注意互联网和网络资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近代报刊的发展和诗话的发展,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它受西方文明影响产生而迅速本土化,并成为近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动力。随着报刊事业的发展,诗话的创作和刊载刊也日益发展,而国粹主义和鸳鸯蝴蝶派的产生与流行更是刺激了其走向繁荣;作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其作用亦得以显现。近代报刊诗话的发展和繁荣在古代文学向近代文明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并成为旧文学在近代社会的最后一次"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3.
创建党的报刊是建党的迫切需要,更是推进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迫切需要。对于党领导下的报刊,列宁非常重视发挥其宣传与批判功能。在革命战争时期,主要通过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以凝聚革命力量,强力推动革命运动;在建设时期,通过宣传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教育人民具有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通过宣扬科学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揭露宗教的唯心主义实质,教育人民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列宁认为,党领导下的报刊要敢于批判“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揭露西方“出版自由”的伪善行为以及批判一切唯心主义。列宁认为,在党的领导下,报刊应遵循党性原则,坚持人民性导向,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一方面通过正面宣传革命和建设中的正确主张、成功经验和英雄事迹等,以统一思想、凝聚民心、推动事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塑造主流价值观,以坚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列宁的这些思想,对我国报刊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近代新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仍存在着一些缺憾:国别上重中国而轻外 国;未能及时吸收、借鉴历史学界的成果;分期不够合理,过多地照搬了革命史的分期。近代新闻史应该有自己的科 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回族报刊的创办和发展是整个回族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回族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历练,回族报人较好地完成了报道新闻、评论时事、传播文化、促进经济的基本任务。回族报刊借各种文化运动之东风,得以遍地开花,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回族报人或亲自担任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或进行幕后策划与支持,促成了各种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变革与重建当中去,梳理民族历史,传播民族知识,铸造民族心理,促进团体、刊物间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协助解决教内事务,促成合议与共识等。二者的关系是良性的互促互进。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参与和主持过包括《新青年》在内的多家报刊的编辑工作。他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反对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以批判显示,关心政治,启蒙民众,重建中华为报刊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论五四时期浙江报刊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迎来了浙江报刊的第二个出版高潮.五四时期的浙江报刊具有如下特征:相当数量的报刊是反帝反封建与开启民智的进步报刊;少数进步报刊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学生报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专业性报刊增加迅速;有相当一部分报刊存在时间很短;地域上的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8.
人的现代化是影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以报刊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媒对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抗战前十年苏州的报刊业发展状况及其对苏州"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为蓝本,对大众传媒之于"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作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书刊报的出版发行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紧密相联。思想多元化、鲜明的时政性促进了书刊报事业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的文化工作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出版了大量马列主义文献。为抗日战争胜利作了充分思想准备,解放区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书刊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英美国家的著名报刊发行量大 ,影响面广 ,报刊作为政府的喉舌 ,其文章往往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文章认为在英美报刊阅读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甄别能力和政治敏感性 ,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辨别能力 ,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