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唐代史学批评显示出多种样式和不同的风格,有唐太宗对十八家晋史那样激烈的批评,也有刘知幾《史通》那样系统而全面的批评,还有散见于杂史、笔记中的批评。杂史、笔记中的史学批评,包含着作者们的史学意识与史学批评意识,以至于鲜明的追求信史的目标。其批评的对象,有关于史家言行、史书价值方面者,是谓史学批评之常态;也有关于学术门类、史学流变、学风转换者,则显示出史学批评的深入和特点。综而观之,唐代杂史、笔记中的史学批评呈现出极为活跃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说“义”──史学批评范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学批评之范畴体系中,“义”,居于中心地位。本文从“义”的解析入手,结合中国史学批评史实践,探讨了“义”范畴的内涵及层次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评析了历代史家关于史作如何体现史“义”的纷纭看法。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考察中国史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是个不容忽视的承上启下阶段.古代史学批评自先秦萌芽、两汉确立,中经魏晋南北朝长足发展,方在唐代进入高潮.本文运用较丰富的史料,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论述了此期史学批评的成就,包括批评形式的多样化和批评内容的深广化.文章着重评述了当时对诸如史学的性质和作用、史学研究的范围、著史态度、家学承继、治史特点、文质关系、编纂体例等基本论题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知几是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大师。他对于初唐以前的史书、史家、史制和史体等等,均作了系统的批评,其成就之大,世所公认。刘氏之所以对史学批评进行反思,是由于史学批评中存在的严重缺陷深深触动了他,诸如“妄生穿凿,轻究本源”,“文饰其非”,“无其文而有其说”;①“各自弹射,递相疮痏”,“笑他人之未工,忘已事之已拙”②等等。这种批评上的谬误,“乖作者之深旨,误生人之后学。”③所以刘氏在进行史学批评的同时,也格外关注到史学批评的自我批判。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一生用力最勤、贡献最大的是史学。其史学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受进化论观念影响的初期;2.创作《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并对旧史学进行全面解剖的成熟期;3.重在开拓史学研究方法的总结期。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产生于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他提出的历史研究法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治史方法,大胆地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梁启超的史学实践内容广泛,几乎涉及了史学理论和史书撰写的各个方面,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影响深远的成果。粱启超的史学研究特点鲜明:气象宏阔、重视历史整体、重视史学研究的量化、重视科际整合的特点等,可谓不折不扣的“大历史观”。粱启超善于新旧史学比较、中西史学比较,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和参考价值。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在史学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学风,真正做到把“存真”贯穿于史学研究方法上,展示“客观史学”之大旨。梁启超史学研究有着中西史学交汇的背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6.
朱谦之是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生涯中,大量运用了史学批评,他以史学批评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的历史理论、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论。与同时代其他人的史学批评相比,朱谦之史学批评更多地关注了西方学人及其历史哲学。其史学评论是在宏大架构之下展开的,不同于传统批评方法,突出了对史学现象、史学观念及史学思想的评论,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史料与史观并重,是其史学批评的重要学术标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唐宋元是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创作,小说理论在唐宋元时期面临如何真正走上艺术审美批评之路的问题。从唐之“史氏流别”观到南宋之“史说分离”观,再到元之“说大于史”观,史学意识在唐宋元小说批评中的隐现及其渗透体现了这一时期小说批评走向艺术审美批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哥萨克是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自20世纪末,国内外学者关于哥萨克史学的研究不断加强和深入。通过分析中国学者关于哥萨克史学研究的成果,本文认为,中国学者关于哥萨克史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在研究之初,中国学者以翻译关于哥萨克的著作、文献资料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了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其中以学术论文为主;关于哥萨克史学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不够系统、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曹禺话剧问世后比较重要的改编有十余次,有必要对《原野》的改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达到对《原野》研究之补充。《原野》的改编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学改编阶段,再创造改编阶段,重现原著改编阶段。而这三个阶段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重视《原野》之“戏”,而忽略《原野》之第三幕。这个现象可能佐证了长期以来关于《原野》第三幕的批评,即第三幕同前两幕的“人物性格”“情节类型”和“整体风格”不甚和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逐步形成并获得较快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史官、史家、史著及修史制度、断代史学史和史学通史、史学流派、史学思想史以及中国史学史的起源、分期、特点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该时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 :教学带动科研 ,教材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重视当代史学史总结 ;重视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史研究 ;勇于立说 ,敢于批评。存在的主要局限有 :关于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 ;政治立场和学派之争产生消极影响 ;与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和中哲史、文学史的发展成就相比 ,中国史学史稍显逊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