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顺承于气本论的世界观,王夫之也形成了独特的人性论.王夫之认为,外部世界存在永恒运动变化的本原之气,有不停发展变化、不断新陈代谢的万事万物,王夫之再将着眼点落实于人的内部,认为人性的生成是一个"日生日成"的过程,以本然之"气"连接天、人、性、命,以气之同源,体现生命之平等;强调人性生成的过程性与阶段性,并在其中引入"习养"说明人性发展变化的多样性;人性是由自然之气形成的,非先天赋予的善,亦非先天赋予的恶,并在后天习养过程中,应继天之善,成己之善.王夫之终结了中古独断哲学,对以往儒学各家进行深刻的批判,开创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巅峰,其思想如"性者生理也"、"性日生日成"、"理必寓于人欲以见"、"率性以达情"等皆对今天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继承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的传统,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唯物主义,明确提出宇宙是由物质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与运动、道与器、理与气、本质与现象、主观与客观等关系问题上,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朴素唯物论的具有机械论、命定论的缺点;揭示了事物对系统一的根本性质,精辟地论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形成具有进化论色彩的社会历史观,把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刻画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体系——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3.
浅议王夫之认识论诸范畴及其局限性俞海洛作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在对佛老唯心主义和宋明理学唯心主义的批判过程中,继承了先秦以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扬弃了唯心主义的某些不合理部分;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建立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  相似文献   

4.
论王夫之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王夫之,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中,总结和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理论学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运用他所发展了的气一元论,在"理气"、"道器"、"动静"、"能所"等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把中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法和唯物论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学风上,他复兴了经世致用哲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力行而后知之真"、"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知行统一观.王夫之的文化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著作很多,共有一百余种,在学术上成就很大,尤精于经学、史学,主要贡献是哲学。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况、王充、柳宗元、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把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向了高峰。他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中把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得较好的代表。他对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理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批判。他批判了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和陆王主观难心主义的“心一元论”,发展了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宇宙观。他也批判了佛家“刹那生灭”、“生死轮回”的“寂灭说”和道家“方生方死”、“有生于无”的“虚无说”,提出了“气无生灭”的“元气不灭说”,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他的认识论也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中的“气”本论,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提出与确立期;二是唐宋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发展与兴盛期;三是元明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承传与充实期;四是清代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深化与完善期。上述四个时期,标示出我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中对以“气”本的标树与论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以理气观为基础,对孔子的天命论进行改造。他批判了孔子的意志之天,变意志之天为自然之天,天成为了气的代名词;命不再具有神秘性,成为了气与理的混合体;鬼神则是气在太虚状态下的属性。王夫之对孔子天命论的改造,对王夫之思想体系的建立以及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理气之辩,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漫长历程。贯穿于其中的是理本论与气本论哲学绵延数百年的争辩、诘难、冲突、融合与汇流。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二程最早由理统气、由理训气,罗钦顺则对程朱派的理气论进行了哲学重构,理本论嬗变为气本论,理学已被气学悄悄兼并和整合,这是宋明理学史上一个重大哲学转向。罗钦顺从程朱营垒内部颠覆了理学体系,进而与张载和王廷相气学前后呼应。罗钦顺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的确立,在其理论方法层面,既源于错看,也来自多年参悟基础上发先儒之所未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柳宗元、刘禹锡的天论与他俩的前辈荀子、王充以及后世的张载、王夫之等人的自然观的简要比较,既肯定了柳、刘继承了前人的元气论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理论基础,又着重分析了他俩在三个方面所作出的创新和发展,即开始了向元气本体论的过渡,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以及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理论,从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本文还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元气论与西方古代哲学中的原子论在解释万物本原问题上的差异,肯定了柳、刘的天论在世界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载哲学本体论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一个研究热点。张岱年和牟宗三分别代表了其中的两种研究范式:在张载哲学本体的判定上,由于对"太虚即气"的不同理解,张岱年认为是"以气为本",牟宗三主张"太虚为本";在张载哲学在宋明理学中的定位上,基于各自的"三系说"系统,张岱年认为张载属于宋明理学"理"、"气"、"心"三系中的"气本论",牟宗三则视之为"性"、"心"、"理"三系之"性体"系的渊源;在哲学体系建构上,张岱年体现了"接着"张载、王夫之气学讲的哲学自觉,建构了唯物的新气学体系,牟宗三由"太虚神体"的心性化取向,着意于道德的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