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美国《联邦宪法》构筑在其起草者詹姆斯.麦迪逊的多元主义政治哲学的基础之上。而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和利益集团机制既是多元主义的两大机制,也是美国宪政体系下实现国家良治的保证,它们按各自的逻辑运作,又相互作用。其中,分化的政府治理权为各利益集团提供了利益表达的制度化渠道;同时,利益集团又是分权制衡政治体制得以有效运行的社会力量。该宪法构建的宪政体系为美国的经济与社会繁荣提供了制度保证,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模铸下,美国宪政体系和民主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永远无法得以根治。  相似文献   

2.
宪法诉讼是现代法治国家中制约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机制.但宪法诉讼也有其缺陷,要受到政治问题原则的制约.美国宪法诉讼确立和发展了政治问题原则的概念并界定了政治问题的范围,对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宪法诉讼产生了重要影响.政治问题原则根源于宪法兼具法律性与政治性的双重属性.我国宪法诉讼的理论与实践不应忽视这一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国社会政治中一支较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作为没有武装力量为后盾的一支民主力量,民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政治力量来影响国家与民族的生存、发展状态,除了在国内进行争取国共进一步合作的努力外,在对外政策上,民盟根据各国对华的态度变化,并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倾向。在将民盟对苏联和对美国的态度加以比较后,我们不难看出,民盟在对外政策取向上是逐渐由亲美向亲苏的方向转变的。本文还试图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税收立宪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国家税收立宪的法哲学基础和社会条件在于自然法思想和多元权力的相互抗衡,其法律价值旨在制约政府的征税权和控制立法权.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市民社会力量的薄弱等诸多原因导致的税收宪法缺失产生了"税收行政立法膨胀"等弊端.当务之急是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根据国情在宪法中写入税收条款,并建立税收宪法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以实现税收宪政.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时期,国家整合能力衰弱,社会极度分裂。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廷开始实施新政和立宪。一部良好的宪法能推动国家整合和社会整合,因为宪法可以凝聚共识,容纳不同的价值,它构造的宪制能吸纳反对势力,把社会动员制度化,且整合到现有的政治和社会框架内。但是晚清颁布的两部宪法性文件,一部缺乏整合效力,不能发挥国家整合和社会整合的作用,相反还激化了矛盾;另一部失去了宪法整合的时机。再加上其他因素,宪法整合失败,革命颠覆了国家,也就不可能在既有的政制框架内完成立宪。有整合效力的良好宪法和强弱适中的国家,是宪法能发挥国家整合和社会整合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美国宪法是世界资产阶级宪法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宪法。它制定于1787年,批准施行于1789年,到现在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了。美国政府在实施这部宪法的过程中,除进行了一些枝节性的修改和补充以外,全部宪法条文仍然沿用至今。 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与工具,它是反映阶级力量的实际对比的,同时也是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列宁指出:“宪法的本质在于:一般国家的根本法以及有  相似文献   

7.
关于宪法变迁的概念和宪法变迁的主要方式,国内外有各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有形变迁与无形变迁”.宪法变迁与宪政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宪政发展建立在宪法变迁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宪政发展也能推动宪法变迁.但是,宪法变迁并不必然推动宪政发展,有时甚至还会阻碍宪政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美国宪法长期稳定的原因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无疑是世界各国现存一百六十六部宪法中最古老的一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多数国家都制定过不止一部宪法,有的国家甚至多达七部。这种现象突出地暴露了宪法在许多国家朝令夕改、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然而,美国宪法从制订到现在已有二百年的时间,在这段不算悠久但也漫长的历史中,美国社会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常说,美国社会变化太大、太快、太奇、有时甚至觉得大悖常理,不可思议。但是,不管美国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9.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美国确立了严格的政教分离原则.从法律上说,政府与宗教利益集团各司其职,互不干涉.然而在美国,宗教虽然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却被看成是国家政治机构中最主要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后,"宗教右翼"成为共和党赢得选举胜利的一支重要力量.近些年,"宗教右翼"势力与共和党之间的渗透越来越紧密,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北伐战争即将爆发之际,在一批学人和社会政治活动家中间爆发了一场关于谁是“军阀”,以及怎样定义“军阀”、如何改造国家与社会武装力量等问题的激烈论战。论战虽由时事问题所引发,其影响却超越了政论范围,推动了“军阀”话语体系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有关中国政治与军事问题的学理研讨。  相似文献   

11.
冲突法学者将法律冲突界定为民商事法律冲突 ,继而又把民商事法律冲突归结为民商事法律适用冲突。事实上 ,民商事法律冲突不等于民商事法律适用冲突。民商事法律冲突是不同法域的民商事法律之间相互抵触、相互冲撞的社会现象 ,是民商实体法冲突、冲突法冲突、程序法冲突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2.
现时的中国法学正行进在多元路向上。民间法是法律的社会化阐释方式,一方面作为法律多元之一而有益于法律的多元本质阐释,另一方面作为法律与社会的媒介方式而有益于解决法律内部的逻辑证成困境和实现作为规则化治理事业的法治的目标。民间法要以法源等方式和途径在制定法中凸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才能益于作为规则化治理事业的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从法律移植、法律趋同到法制现代化和全球化,其内在的联系贯穿于法律交流涉及的地域不断扩大和视域逐渐聚于全球的过程之中.除此之外,法律全球化还必须包括形成共同法律规范的规模和程度.  相似文献   

14.
黄宗羲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基本命题出发,提出了法乃“天下之法”,“一家之法”乃“非法之法”,变“一家之法”,行“天下之法”等具有近代民主因素的法治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研究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不失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律经济学方法并不是对传统法学方法的取代,而是对传统法学方法的重要补充。法律经济学方法最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法学方法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与传统法学方法相比,法律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更具有客观性和确定性,对于部门法中具体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和价值。建议在我国法学本科高年级和法学研究生阶段开设专门的法律经济学课程...  相似文献   

16.
法与诉讼法相伴而产生并决定着诉讼法的理论体系,因而从法发生学角度,将诉讼法界定为法之产生过程中第三者公共权力、双方当事人基于一定的原则和目的来确定各自地位,使第三者公共权力根据良心、风俗习惯和传统作出裁决,以及为使第三者公共权力作出具有合法、合理的裁决,三者共同完成沟通、说服及其所需的方式、方法和顺序而形成的规则体系总和。诉讼法的基本特质为对话性、自治性、三角形架构性、道德性与强制性的双重性、诉讼场域性。诉讼法含义在诉讼法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核心的地位,是诉讼法理论体系的基点。  相似文献   

17.
法治的距离--中国国有企业法现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法治理论的源流,法治真谛大抵有四种表达法治必须成为社会普适性的信仰;法治必须成为社会的基础秩序性依赖;政府必须守法而成为法治的典范;民本应该成为法治的灵魂.以中国国有企业法现象作为案例,并将其放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实证分析,折射出来的恰恰是法治未能实现的一个片断企业法没有成为公民的信仰;政府没有成为遵守企业法的典范;企业法的模糊性违背了法律的理性从而在实践中造成变形;转型期的立法现实也造成了企业法的被弃置.可以看出,法治理论在中国可能存在被误读的情形.也就是说,在中国,文本法治离社会法治尚有一定的距离.企业法为什么没有从文本法治走向社会法治?中国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大体有三一是文本论,认为因企业法文本质量不高导致适用困难;二是解释论,认为因法解释学的不发达而导致对实践的无能为力;三是实践论,认为因转型实践现实的复杂易变导致适用困难.然而,文本论者看到的是表像,解释论者只是搬运西方的框架,实践论者观察到的也仅是实像的一部分.真正要缩短文本法治与社会法治的距离,最佳选择是实现法调节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探讨软法问题形成的原因,引出软法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得出结论:当代中国在重树立法律权威的同时,也要重视软法这一类法外资源,将它们引导到法律中能推动并保障法律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法律和政策依据;法治国家,是指依靠法治理或管理国家;依法治国应该正确认识什么是法;要正确认识什么是法,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概念和特征;实行依法治国应该正确认识经济法的概念、地位和体系,充分发挥经济法的重大作用;实行依法治国需要制定《经济法纲要》。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罗马法学家是最早的世俗职业法学家集团,他们第一次将法学与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相分离,对法的概念、起源、分类、结构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从而开启了人类对法学独立研究的历程。罗马法学家在法学领域务实的思想创造,为人类法学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法律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