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约翰·威克利夫(JohnWycliffe,公元1320-1340年)是14世纪英国著名神学家、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威克利夫生活的时代,英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首先介绍、分析威克利夫的生平及其改革背景。然后从五个方面重点论述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即:(1)提出"神恩统治论",反对教会特权;(2)主张没收教会财产;(3)主张废除教会强行规定的繁琐仪式;(4)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廉俭教会;(5)提出以《圣经》权威来取代教皇权威;反对天主教基本教义"变体说"。这些理论和主张,不仅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的宗教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2.
天主教在中世纪的精神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位于教会组织顶端的罗马教皇拥有至高的权力。而以国王为首的世俗政权也要求对教会行使权力,这就引发了教皇权与王权间的斗争。英国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最先拉开对教皇权威的挑战的序幕,确立了王权至尊的地位,导致教皇权在英格兰的衰落。国王成为世俗和教会的最高首脑,实现了政教合一,亨利八世成为真正独立的专制君主。  相似文献   

3.
宗教权威是指教会与外部组织的互动和博弈能力及其与内部成员的沟通和动员能力,不同类型的教会其建构与表达宗教权威的路径有所不同.文章从“宗教权威”这一概念出发,在借鉴韦伯权威理论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基督教会所属类型及其具备的不同特征出发,将基督教会建构宗教权威的路径分为传统型、自主型和魅力型3种类型,并分别选取个案加以阐释,可望对解释中国宗教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十六世纪的西欧宗教改革运动被恩格斯称为: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它树立起了人的权威与尊严,摧毁了教会这个上帝在人间的最大权威,推翻了神权对人世的统治,促进世俗国家权力的恢复,重新唤醒民族意识,培养了资本主义精神,并且孕育了近代科学。宗教改革是通向近代社会的大门,宗教改革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教会管理的“民选”共同制,与资本主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民主共和制有直接渊源,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乡村社会传统秩序和规范在以炮舰和特权为后盾的教会权威的挤压下,再也无法保持原有状态而日益发生破裂和变动。在征服与反征服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普通乡民对附着于外来教会的中国教民的敌视和对立与他们对“骑着洋枪杆儿”进入他们家园的传教士、教堂的敌视和仇恨几乎同时产生。民教之间的分化与冲突,乃势所必然,并且愈演愈炽,成了晚清牵动中外关系的一根最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6.
在西欧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利用当时的形势进行了一些改革,使罗马教会势力得到空前发展,罗马主教获得了西欧教会的首席权威,这为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和奠定中世纪教皇制的雏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哥白尼创立日心说的重要动机之一,是要维护神学的权威。但日心说难以满足他的愿望,加上日心说自身的不足,使哥白尼产生了胆怯和犹豫,并使日心说被压制了几十年。然而,作为科学理论的日心说却没有理会创立者的顾虑,而是遵循着科学发展的规律前进,并成为科学反叛教会的大旗  相似文献   

8.
伯尔曼在承继“自然法”学说传统的基础上为近代以来西方法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化论解释。他将西方法律传统的起源归结为中世纪的教皇革命,凭藉教会法对罗马法的整理和阐扬,宗教的信仰支持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仰,同时,宗教与世俗权威的分化,为确立法的至高无上地位提供了必要条件,由此才在信仰的基础上开启了近代西方法治传统,而他对20世纪后半叶以来这种由信仰危机引发的法治传统危机的讨论更加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所谓后现代的时期,道德的规范来源于哪里?规范的产生是个体的问题还是群体的问题?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如何产生?本文并不试图直接回答这些基本的伦理学问题,只是带着这些问题来观察和反思某教会执行教会纪律的情况.通过对教会执行纪律之意义的考察,本文试图说明信仰群体中执行纪律的积极意义;并且从这种积极意义上,反思一个群体中,由圣经之权威所衍生出的基本伦理准则,对于这个信仰群体的道德实践所具有的意义.由此对于伦理与宗教信仰之关系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观察与反思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是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兴办的一项教会教育事业,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显著的特色。论文探讨了近代教会女学产生的背景,发展的阶段,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及其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主要问题。通过考察和初步研究,认为教会兴办女学是传教士开展传教活动、扩大宗教势力的需要;教会女学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上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对近代女学运动产生影响;教会女学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转变,但不可能解放中国妇女  相似文献   

11.
在西欧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利用当时的形势进行了一些改革,使罗马教会势力得到空前发展,罗马主教获得了西欧教会的首席权威,这为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和奠定中世纪教皇制的雏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教会大学为了扩展西方教会势力、配合侵略,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品德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校风与规章投资建设、学生社团与课余生活、师生关系等方面。这种培养,既使教会大学的学生受到了精神腐蚀,也使教会大学为中国造就了一批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平等、自由而开放的对话是解释者在哲学解释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于北关牧师与信众及社区之间对话的解释和分析表明,特定情境中的对话可能发生意义的漂移,而教会神学是驱动这种对话独白化的原因;对法律解释和中国古典解释的实践也表明占主导地位的、倾向权威的意识可使对话变成权威的独白。解释者被结构性地规定了语言性,所以读者与作者、解释者与文本以及解释者之间的对话辩证法是解释者在实践中达到视界融合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理解的西方文化里,启蒙运动对宗教的质疑以及法国大革命以后不断出现的对教会的打击,都因为社会和政治的原因而被解读为具有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意义的。在法国特定的历史语境里,出现宗教批判、甚至宗教迫害,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追溯其原因到教会与旧制度的密切联系以及教会在较长时期内采纳的保守政治立场。教宗利奥十三意识到教会的这一问题,开始呼吁教徒接受共和民主制度。与此同时,他也尖锐批评了大革命以后法国政治中的极权主义倾向以及空前膨胀的国家权威,特别是法国共和政府一系列限制教会在教育和其他公共领域活动的政策。利奥以及后来的学者都注意到,与美国的情况相反,法国的共和民主政治中确有国家权力过度介入文化和宗教的问题。由观察这段历史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虽然启蒙运动人士以及法国共和民主人士对宗教的批判具有特定的历史缘由,将现代社会与宗教信仰对立起来的倾向却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个值得质疑的思想遗产,不宜被当作一个通用公式来接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教师权威、教师权威类型,教师权威类型特征,科学认识教师权威与素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6.
研究领导权威及其形成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领导权威进行界定,探讨领导权威的特点、功能以及衡量领导权威的客观标准;通过对决定和影响领导权威的因素的分析,强调领导者个人素质的锻炼对形成领导权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论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会教育,是目前研究近代中西关系史中较受关注的问题,但对教会女子教育,人们论及较少。本文试图对近代中国的教会女子教育作一粗浅的分析。一早在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就来到中国,想在中国寻找西方“上帝”的臣民,利用耶稣基督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此他们用举办“文化事业”、“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等办法着手开发中国几千年近乎“空白”的女子教育。1840年英国人相让特小姐在宁波设立第一所女校,此为在中国设立的最早循教会女子学校①。随后,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诸如女子盲哑学校、圣经学校、师范学校、中小学学校、医科学校…  相似文献   

18.
教会中学的学生爱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非基运动、抗日救亡、反内战运动五次革 命高潮。教会中学的学生爱国运动有着自身的原因与特点,对教会中学的进步及近代中国社 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权威》中恩格斯认为权威是强加的意志并且以服从为前提;革命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权威与自治是辨证关系,绝对权威和绝对自治是不存在的。政党权威的存在关键是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服从。认可服从是权威长期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人民群众是权威存在和延续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加强政党权威需要从人民群众出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所以,恩格斯的权威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学会做人”既是时代对大学生群体的诉求,也是大学生群体自身成长的需要。承载着社会育人功能的大学,不仅应当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要教会他们“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