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观众对电视节目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对纪录片纯纪录、平铺直叙模式的整体性构成了挑战。故事化背景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注重借鉴和运用故事片的艺术手法,将纪录片叙事表现的真实性与故事片展示情节的艺术性有机结合,使讲述的事实对观众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的心理内容及要义仍然是戏剧性的。本文从电视纪录片特有的镜头构成入手,对当代几部较具风格的电视纪录片及其创作选择进行分析,寻探电视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和戏剧要义的轨迹,通过《摩梭人》等作品的示范性分析,我们看到了电视纪录片镜头语义与戏剧性言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
人物纪录片有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将纪录的视线放在了普通人的身上 ,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命运 ,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并由此来塑造人物 ,由原来的纪录表象转向纪录心灵。因此 ,人物纪录片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音乐、语言和画面构成的一组组镜头直接指向人物的心灵深处 ,将所要报道的人物的灵魂呈现给了观众。确实让人看到了纪录片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将镜头直指向人物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和情感世界 ,这标志着中国纪录片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美学理论基础上,结合长期从事纪录片创作的电视艺术实践经验,提出了纪实美学、比较美学、想象美学、意象美学等纪录片美学理念,结合实例对各种美学理念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做了深入分析,试图解答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出现的若干审美问题。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会带来纪录片的不断创新,以这一社会规律为出发点,引出对中国30年来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概述;以《话说长江》和《远方的家》两部纪录片为例,并将二者放在时代变迁下多元文化背景和生态文明语境中,结合纪录片中的具体内容,对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变化加以分析;结合视听语言、叙事策略等理论,对比两部纪录片中具体的创作手法,剖析30年来中国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创新之处在于对两部纪录片的同地比较研究,对中国未来纪录片发展创作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舌尖上的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能够在当今引起轰动,其原因在于用影视媒介特有的形象性、快捷性、大众性、声画一体化的优势,通过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村庄这些微观元素的记录和书写,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组成了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而让每个观众如身临其影地“参与观察和体验”,更具有亲切感,易于接受,较好地实现了中国文化等宏大主题的当代表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故事化、虚构是其理论与创作联袂而行的两个重要倾向。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主要源于纪录片"情节编排"模式的选择和"故事片化"的创作理念;虚构作为"竞争性真实"与纪实同样成为通向纪录片深度真实的途径。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下,进而论述这一问题,以期加深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8.
电视画面是电视剧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电视剧《三国演义》将一个宏大的战争场面展现给了观众。画面是由 镜头组成的,《三国演义》的画面与镜头,总体特点是以动为主、动静结合、以长为主、长短交替,大量空镜头、特写镜 头、全景镜头和技巧镜头的运用,使画面更加真实,达到形象逼真、情景交融、以情绘景、以景衬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纪实性电视专题片越来越受到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是由于其具有真实性,并合理地运用了长镜头、同期声、细节刻划等影视手段,在真实的基础上展现美感。  相似文献   

10.
以当今一些优秀记录片为例,探讨了电视纪录片中细节的运用技巧,认为要想作出优秀的和受众欢迎电视节目记录片作品,如何处理和运用好细节是关系到作品质量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是电影和电视片中的重要片种,除了纪录片的画面外,纪录片的解说词在影视传播中也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文章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了纪录片解说词的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以及解说词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单纯地引用借鉴国外电视理论,到在冲突与协商、对话与抵制中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和理论创造力,最终发展为对中华文化与文化工业融合后的大众文化的认同与建构,形成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独特路径和景观.  相似文献   

13.
一分钟纪录短片即巴赞所倡导的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强调依赖摄影机镜头本身,而不是剪辑;倾向于景深镜头,追求长镜头的作用。纪录短片具有3个特征:即未经搬演的偶然事物、时间的连续性和含义模糊的多义性。纪录短片首先具有复制一切可见事物的能力,并且偏爱未经搬演的现实事物;第二,偶然的事物对于纪录短片来说,是一个特有的构成元素,意外事件要多于预先设置的事件,强调选择对象的真实;第三,时间的连续性,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得以呈现,强调时间空间的真实。事物意义含糊性和解释的不明确性,保留了未经加工的物质现实的多种含义,强调叙事结构的真实。纪录短片本质上是由那些未经搬演,偶然遭遇的具有某种因果联系的含义模糊的事物构成的,多义的场域是物质现实的本性,也体现在一分钟纪录短片中。纪录短片信守真实生活原貌中的暧昧与丰富,是一种镜头表达方式,也是一个事件,同时又是观看事件的反应与态度。  相似文献   

14.
《大唐西游记》的创作者抛弃传统历史纪录片照本宣科的讲述方式,拨开历史的迷雾,独家解读玄奘传奇的一生当中众多不为人知的秘密。13岁的少年玄奘为什么能够破格剃度?西行路上,玄奘为什么在唐朝西部边关凉州域逗留了一个多月?纪录片创作者在讲述传奇故事的过程中不时停下脚步,以历史探索考的视角重新审视故事当中的神种细节。对于具有争议的历史谜团,纪录片创作者或出其不意地链接看似无关的历史事件,或多方举证古今中外的专家观点,或从史书的点滴记载里寻找新的论据,一部具有独特美学意蕴的历史纪录片由此形成。  相似文献   

15.
节奏在电视纪录片中具有一种征服的力量。节奏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变化的根据,外部节奏则是内部节奏的进一步表现。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编码过程中,给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节奏,可以提高电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对实现纪录片的可视性和有效收视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汉语文献语言研究从直接经验状态开始进入初步理论总结的转型期。这一时期 ,文献解读声韵学方法的理论日益完善 ,实践亦日益自觉。高邮王氏父子是清代文献语言研究的代表人物 ,此文首次对其《书经》解读的声韵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 ,并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和详细的语例阐释 ,对于汉语言文献解释学新的学科体系的建立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美国探索频道和我国《探索·发现》等纪实性栏目为例,论述了电视纪录片中的娱乐化走向。认为在娱乐化的旗帜之下,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定位与选择上刻意追求新奇性,在叙事策略上以设置悬念来强调故事性,由此使纪录片偏离了对现实生活的客观纪录,构成对纪录理念的冲击,危及到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我们不能不对它保持应有的警惕。  相似文献   

18.
论电视文化     
电视媒介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今天的电视给予社会的又是怎样的影响呢? 理应给予社会的是怎样的影响? 本文从电视的文化特性、当今中国电视的文化特征和电视文化的发展趋向等方面对电视文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寻求电视文化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叙事理论运用到电视研究中似乎成了电视文化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电视纪实性节目的实践与批评中,叙事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的讨论更是热门话题.本文梳理将叙事理论引入电视纪实性节目研究的基本状况,探讨叙事理论在电视纪实性节目研究中的范畴和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英与白》,以其独特的拍摄视角、张扬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蜚声国内外电视界,但是当我们反观整个纪录片的时候,发现《英与白》中存有诸多人为的视觉技术痕迹,刻意而为的视觉技术编码,纪录片中所彰显的人为关怀似乎也成为了视觉技术隐喻的结果。在当下这样一个由图像、影像等所拼贴的视觉文化时代,纪录片《英与白》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的审视视觉文化现象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