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进,社会各行各业在飞速发展。但是在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信息闭塞、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等信息贫困现象,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信息贫困现象严重。如果不尽快消除信息贫困,将不利于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研究农村信息贫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信息化的步伐,研究了农业信息化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意义,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认为通过政府投入,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构建农村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推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是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培养农村信息人才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但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状况令人担忧,存在着基础差、水平落后、区域性差别大、人才匮乏和缺乏共享机制等问题。针对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实际状况,加强基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发展农村信息化软件以及完善农村信息化系统与服务体系是解决我国农村信息化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和推动力量,应该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体系、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和农村乡村政务信息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而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一项关键性的举措。本文就农业信息化的含义、现状等相关内容做一些思考。一、农业信息化的含义信息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当然也是农业生产力中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基于此,本刊特邀李道亮等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开展"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笔谈。李道亮认为,中国农村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农民受益为中心,按照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等原则,重点抓好多维度的组织管理体系、省级农村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整个农村信息化进程中多数的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滞后,生活仍较贫困,农业网站建设总体规模较小,地域分布不够平衡,设计不够精细,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的情况,在对江苏省句容市涉农网站建设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实用有价值的农业网站给出建议,意在更好、更快地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农村信息市场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中国农业必将走向农业信息化 ,为此 ,我国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 ,推动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该文在分析了建设农村信息市场的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 ,解析了农村信息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 ,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农业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农业信息系统得到普遍应用、网络化信息服务日益完善、智能化作业装备应用普遍、积极发展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得到大范围深度应用等多方面呈现了澳大利亚先进的农业信息化水平。分析了澳大利亚在大数据与农业信息分析利用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采集数据内容全面、采集渠道体系健全、采集手段先进完备、数据分析利用水平高且数据信息发布及时灵活。基于澳大利亚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提出了6点启示与建议:重视信息化顶层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重视先进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与科普。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最新成果 ,发挥后发优势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必须遵循农业和信息发展的共同规律 ,与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紧密结合 ,寻求多种途径 ,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宣布退出全面反危机的扩张政策,之后,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新矛盾与新挑战,具体表现为宏观三期叠加矛盾、微观三大结构性矛盾、国内中等收入陷阱挑战、国际修昔底德陷阱挑战。其中,宏观为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反危机之后的消化期三期叠加,微观为实体经济内部供给和需求、实体经济和金融货币、房地产部门发展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之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同时,我国经济出现“滞涨”的可能性增大,较长时间内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和经济“下行”双重风险并存的局面。为应对我国经济面临的新矛盾和新挑战,国家明确“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全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并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特别地,国家放弃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同步,以应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矛盾 ,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 ,东西部地区经济交往中的矛盾 ,中央政府与西部各省区政府间的矛盾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及不同民族宗教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具有内容上的利益性、成因的复杂性、发展的阶段性、群体的组织性、地域的差异性特点。只有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矛盾 ,才能为西部大开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西部及全国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开始对发展进行反思.人类发展有五个基本矛盾,除技术矛盾、资源矛盾、环境矛盾外,还有物的功能高速进化与人的道德缓慢进步的矛盾、国家的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矛盾.矛盾的实质是生存与发展的冲突,并导致人的异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形势的现状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外资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蓬勃发展;但同时潜在着加剧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忽视对引资质量和资源环境代价的考虑,出现外汇储备持续被动增加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民没有享受到与经济增长同步的社会福利,技术型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仍相对缓慢等矛盾与问题。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改变增长方式,促进涉外经济健康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是一切社会因素进步发展的一般性物质基础,而和谐社会又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条件。但是,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增长速度没有必然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社会分配环节相互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的分配方式直接相关,而经济分配方式又与经济增长速度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增长通过社会分配方式作用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经济转型后期利益竞争使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差距扩大。要使经济增长的成果为绝大多数人所享有,化解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必须通过社会分配使经济增长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失衡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进入了一个高速转型期,在随着国内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力度的加大过程中,社会发展出现严重失衡,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并呈现不断激化的趋势,失衡的问题如果不能被提到议事日程并且得到有效的矫正,经济发展将面临后继无力,甚至被阻滞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老北京城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需要进行整体保护。保护和传承北京这座中国最大也是最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们应该担负起的责任。目前的分片保护政策和已经造成的破坏,将无可挽回地毁损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文化古都。该文呼吁改变旧有观念,放慢旧城改造的速度,对北京旧城实施更为全面、合理的保护措施,对四合院等民居建筑应给予新的定位和认识。在北京市旧城改造过程中,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在不和谐中求和谐,从低级的和谐走向更高级的和谐,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我们正是在解决矛盾中求和谐。人类的无限需求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公权与私权的矛盾、动力与平衡的矛盾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这些矛盾本身就是在变动着的,我们所求的和谐必然是动态的;社会和谐不是谁的恩赐,而是通过民众的斗争和权利诉求获得的,人的要求在变化,社会和谐的内涵和模式必然是变动的;和谐的中国社会,应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法学教育存在着诸多的现实矛盾:民主自由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矛盾;法学教育理论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矛盾;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的矛盾;法学教育统一性与特色性的矛盾;法学教育人文特性与科学特性的矛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法学教育改革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法学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坚持将培育法治精神作为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坚持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法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坚持将发展学科特色作为法学教育的迫切选择;坚持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作为法学教育的必修内容。  相似文献   

20.
《矛盾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法则,贯彻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坚持具体地分析具体矛盾的法则,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坚持矛盾是相互转化的法则,积极化解矛盾冲突和妥善处置群体事件,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