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徐萍  伊玉雯 《东方论坛》2013,(3):112-116
儿童本位理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重要理论依据。学校教育应充分做到以儿童为中心,学校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材料应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开明国语课本》选入了大量儿童视角、符合儿童年龄和儿童心理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儿童在与博物馆的互动中,浸润式地欣赏、体验、探索,逐渐萌发并形成博物意识。与博物馆学习相比,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体现了博物意识范畴中的收藏意识、观察意识、互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提高儿童科学探究的质量,教师应结合博物意识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的文化也逐渐受到国外译者的青睐。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体现了两种文化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本文以《唐诗三百首》的重要英译本《群玉山头》中杜甫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译者在动植物、乐器、地理等物质文化和伦理、历史典故等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上对中国的文化产生的误读现象。这体现了在译者的主体选择下中国文化失去话语权、处于边缘地位,进而阻碍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本文认为,为消除该文化流失与误读,一方面,国内译者应增强文化使命感,向外输出准确的文化作品译本;另一方面,面对海外译者的译本,我国应增强版权意识、坚守文化底线,严格审核海外译本。  相似文献   

4.
辽宁儿童诗人王立春的儿童诗歌创作始终将儿童情感、儿童情趣、儿童话语融入诗句之中,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作家的文学观、艺术观、教育观渗透到孩子成长的各个年龄段,创作了包括低龄段儿童可以阅读的儿童作品,在以小见大的主题挖掘中,既体现了作家在创作中向儿童本位倾斜的创作态度,也形成了当代儿童诗歌创作的技巧和风格.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儿童视角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体现出儿童视角中的善与成人视角中的真双重审美特征,并呈现出纯真的诗性意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儿童视角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体现出儿童视角中的善与成人视角中的真双重审美特征,并呈现出纯真的诗性意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众多关于《哈利·波特》的争议与评说显示了《哈利·波特》内涵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而这种丰富多元性正是主体间性哲学的具体体现。儿童与成人、童话与小说、“复魅”与“祛魅”各个方面的间性表现,为中国当代童话创作中一些时刻困扰着创作者和研究者的诸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问题,童话体裁如何适应时代的问题,启蒙与儿童本位的问题,儿童化与成人化等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自建中国古代典籍《道德经》的多译本平行语料库,利用Wordsmith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定量分析,以期发现不同译者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高频词和平均句长所体现的译者风格。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发现:国人Lin Yutang译本比国外Lau译本和Waley译本在词的层面上体现出类符/形符比高、词汇密度大的特点,因而能够比较充分地传递古文中所蕴含的意义;而国外译者Lau译本和Waley译本中,功能词使用频率偏高,在句子层面上体现出"明晰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儿童观是一切儿童文学的原点,对儿童认知的变化标识出儿童文学的不同面貌。尽管中国儿童文学在诞生伊始就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但在实际创作中却一直呈现出“成人本位”的倾向、特征。郑渊洁童话的出现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固有形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他所创造的皮皮鲁式儿童依靠自我启蒙,切断了传统“听话”模式,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表现出鲜明的批判精神,演绎出独立理性的智慧儿童形象;在艺术表现层面,郑渊洁童话卓越的想象力和游戏性特色,不仅表现出其童话的审美现代性,更构建了以“想象”和“游戏”为本质的童年观,形成了荒诞幽默的童话书写形态。郑渊洁童话体现了其独有的儿童本位观,其影响力的持久性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它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性和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素材不断多元化。译本的副文本是译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副文本是译者现身的平台,直接体现了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和意识形态。同时,副文本为研究译本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生产、接受和传播机制提供线索。对译本副文本的研究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并深化对纷繁复杂的翻译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人物形象塑造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形象塑造不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儿童文学特殊的文类属性及其基本功能决定其人物形象是召唤并引领儿童读者展开审美体验的关键精神力量,大量经典儿童文学呈现出这样的文学规律。总结我国百年儿童文学人物形象的变迁及发展发现,形象塑造的美学症结依然在于解决成人社会观念中的“儿童本位”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外学术界关于赛博空间体现与非体现的争论.探究了赛博空间体现现象学的哲学基础,认为现象学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赛博空间的体现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平台.揭示了技术与体现的关系,提出了技术与体现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体现是技术产生与发展的本质条件,另一方面,技术也纠正或增强了身体的知觉能力.  相似文献   

13.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身体性这个维度上,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思想的会聚.从知觉的身体性出发,通过对"身体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关于身体的辅助意识的核心地位、"通过寓居而认识"等思想的阐发,默会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在关于他人之心的知识和身心关系问题上,波兰尼在强调心灵的身体性的同时,对心灵与其外在表现、心灵与身体作了区分,得出了心灵是其外在表现的意义,心灵是身体的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gender-enacted body as a better perspective of gender embodiment than the three current prevailing views: sex differences (the biomedical organism), socio-cultural imprint (the regulated body) and experienced gender (the lived body), which are not wrong, but misrepresentative of the active nature of gender embodiment. Gender embodiment is both an ongoing process of configuring subjectivity and the ensuing gendered agency. This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acted body perspective is supported by two different arguments: first, a theoretical one to establish that the process of gender embodiment and the corporality that results from it are the settlement of human meaning and acting conditions; second,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perspective to resolve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explanation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heterosexual couples by interpreting some well-known gender embodiment processes as enactment processes in which the body becomes an agent that generates practice. These gender-enacted bodies generate, in assemblage with the breakdown of the circuits of dependence within the couple, the agency of this kind of violence.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人们既盼富又仇富的矛盾心态,并从财富观的演变中澄清人们对财富的模糊认识,进而揭示财富一方面体现在人的智力和创造性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合作能力上的本质特征。指出只有在法制化的市场体系中才有可能使人的致富手段具有正当性,因为这会形成一个能力和创造力竞赛的充满活力的社会,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增长。同时,法制化的市场体系的有效运作还必须得到优秀的文化道德资源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身心关系是西方哲学家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解决身心二元论也是包括现象学在内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所致力的共同目标之一。德国新现象学家施密茨在考察身心二元论理论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极富启发的新尝试:身体性理论和身体动力学观点,以此来说明意识、体验、情感,解释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接触,并消除对它们的传统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反对者大多是就假说的内在论证过程及方法的不足进行批评,本文拟从一个外在角度对假说加以驳斥。通过对英汉"时空"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揭示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概念隐喻化方面表现出巨大的相似性,表明在抽象概念隐喻化的背后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使人们具有相似的抽象思维,即体验——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根据体验哲学的观点可以推论出不同的语言并未影响或决定不同的隐喻化思维,而是思维影响或决定语言。因此,体验哲学理论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否定佐证。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主张认知概念等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的体验经验基础之上的,也即奉行认知的体验观;同时还认为认知是双向的,包括话语的建构和话语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人们心智中储存的百科知识的参与使此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三字习语"进行分析,揭示其语义建构和理解的过程,以期为新的认知体验观的提出和认知语言学研究机制的完善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一致、一脉相承的。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其理论依据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物质基础。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与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原理是一致的 ,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想条件。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与群众史观是相符合的 ,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理工融合的必要性,叙述了在理工融合的培养方案下,北邮在以下方面的做法: (1)课程体现; (2)实践贯彻; (3)师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