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贫困文化是与贫困经济相互对应的一个范畴,贫困文化反映了贫困经济的精神实质;贫困经济则从根本上决定了贫困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贫困文化是造成贫困经济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因,改变贫困经济的状况,必须首先改造贫困文化的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2.
中国贫困文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贫困文化的滋生环境、性质、地位、主体及研究范围 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目前的贫困环境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相应地 ,中国贫困文化也有不同的基本类型 ;中国贫困文化不能与消极的问题文化划等号 ,在中国现阶段 ,贫困文化主体主要是处于贫困状态的贫困者 ,也包括一部分脱贫致富者 ;中国贫困文化研究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开 ,不能局限于对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程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抽象分析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从贫困文化的消极面去解读其意义,倾向于认为贫困文化是阻碍贫困群体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为我们理解贫困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视角来看,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在特定的生存情境下形成的生存方式和意识形态,只有客观全面地解读贫困文化对贫困群体的意义,才有利于我们改造贫困文化,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4.
以文献分析和扎根编码的方法,分析不同主体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发现:部分研究运用“贫困文化”理论以解释经济或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文化表征,使得西方话语构建的“贫困文化”在国内学界话语中发生变形。“贫困文化”逐渐被构建成贫困地区文化的集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集体表征是具有区域性的,倾向于认同经济后发展地区带有这种文化特征;公众对“贫困文化”的理解则倾向于个体表征,即“贫困文化”的个体表征主要集中在个人特征,认为“贫困文化”是个体主观意识不强或能力不足所致。同时,对“贫困文化”的认知在学界与公众之间出现趋同也说明,带有发展主义阶序关系的价值评判方式,已逐渐通过话语权力的影响,将“贫困文化”作为区域性的文化表征推向公众认知领域。这使后发展地区的人们成为“贫困文化”的指称对象,难以真正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因此,学界话语有必要在了解不同地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丰富“贫困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表征,从而构建后发展地区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良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新时期的战略构想和目标追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为此就要关注贫困,消除贫困。本文结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分析了农村贫困现象的存在对和谐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从文化角度分析了贫困产生的原因,指出只有改造贫困文化,才能真正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贫困文化与文化扶贫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贫困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贫困文化的两种存在形式 ,分析了贫困文化滞后消亡所产生的贫困回归与贫困潜伏效应 ,指出必须充分认识文化扶贫的战略意义 ,从深度、广度、效度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7.
文化致贫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之一,具有多样性、长期性、致贫惯性等特点,是反贫困的难题。由于文化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多样性文化在贫困领域也表现为贫困原因的多样性,因此制定多样化的经济发展策略对多样性文化在减贫中所起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分析文化致贫原因需注意四个问题:1.不应将传统文化中一些致贫因子作为社会的信仰、规范、价值观和态度来判断一个民族或个体的道德行为;2.针对传统文化中致贫因子的惯性发展,反贫困策略可能失效并出现大面积的反贫困失败;3.由于贫困群体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长期认可和适应,其诉求与外界所提供的帮助呈现信息不对称;4.多样性文化中有些文化特征具有公共性特点。少数民族群体贫困及其贫困文化后果既可能对个人也可能对整个民族形成影响;贫困造成的文化后果有自我延续及叠加,更严重的是因贫困形成的反抗性文化会导致与其他民族、族群或族裔保持距离,并对社会和谐发展产生障碍。文化致贫的反贫困行动是一项长期策略,除关注物质贫困外,还需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从物质财富以外的领域来改变生存、生活境况。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自上而下的贫困移民扶贫攻坚战背景下,脱贫取得良好成效的根本在于贫困移民自身的参与。现实情况是,被动迁移影响水库移民主体性的发挥、后期扶持项目对贫困移民缺乏针对性以及农村扶贫项目中贫困移民被动边缘化等因素造成贫困移民不能有效发挥主体性作用,并在扶贫实践中处于被帮助的客体角色与地位。而塑造贫困移民的脱贫主体性是实现水库移民脱贫解困、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所在。基于“合理赋权、内外结合、上下联动、标本兼治”的工作原则,应从尊重并保障贫困移民的参与权、规范政府部门和水库移民社区间的互动关系、有效盘活贫困移民家庭的各类生计资本、完善后期扶持项目的绩效评估、转变贫困移民的发展思维等方面来塑造贫困移民的脱贫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贫困不仅仅表现为经济上和物质上的贫困,同时也是文化上和精神上的贫困,人的文化和精神上的素质提高是脱贫的基础。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贫困问题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充分认识到新技术在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贫困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形成的恶性循环,需要通过形成社会合力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河北太行山区贫困文化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材料,通过深入地理论研究,揭示了河北太行山区农民贫困文化的表现及其衍生贫困的机制;阐明了这种文化赖以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克服贫困文化,重铸农民价值观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实质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三个基本方面: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近代文化和传统观念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进而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就成为了一次由包含诸多文化形态因子的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转换。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目标是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它是以个体自我文化意识为前提和依据的。因此,可以认为自我文化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总体发展趋势,是在此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因子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比较集中的文化全球化讨论热潮即将落下帷幕,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存在现状及发展态势,学界逐渐对这一问题得出结论,文化全球化并非是指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且整合了各民族文化特性而产生的一种凌架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单一独立并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形式,也并非主张以西方文化来主宰和主导世界文化发展的全球文化西方化,而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多元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产业化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必要之举.这一做法既有助于促进我国贸易结构调整,弥补文化贸易逆差,又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胜要素,文化内容的吸引力是文化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石,承载着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应避免陷入泛文化化和简单经济化的误区,应该处理好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发展健康的文化产业.要多措并举,着力培育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产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解决问题之途径,可以将地方文化分为三个层面:即文化资源层面、文化态度层面和文化实际工作层面。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更需要加强的是处于中间环节的文化态度这个层面,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地方文化遗产中哪些一定要保,以什么形式保,哪些可以不保,哪些不要保,以及对某些地方文化如何赋予新的功能与如何创新等问题。以永定河文化研究为例,同样存在地方文化在保护、传承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离不开加强对其中文化态度层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密不可分,但不是一回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有形态,不能重新创造。继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对于石家庄市来说,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必须从现有文化资源出发,在石家庄市现有文化资源中,燕赵文化与西柏坡红色文化最具代表性。所以,石家庄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过程就应该是提炼、挖掘燕赵文化与西柏坡红色文化内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提炼出一个贴切而又简明的城市文化口号,其次需要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城市文化品牌宣传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而西方一些国家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给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造成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危机、文化信息安全危机、文化资源安全危机、文化市场安全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取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大幅度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积极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等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8.
广告传播的民族文化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行为,一种文化体系表现,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文化现象。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现代与传统,这两种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的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运行中,必然会发生碰撞、冲突与交融。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会在民族成员对现代文化的读解中构入广告文化,促进广告的传播;而民族文化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及维护传统的惯性,又使它在面临广告这一现代文化进入时,始终处于警戒状态。因此,广告传播务须正视民族文化的功能。广告传播的民族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构成广告的文化精神意蕴、形成广告文化表现个性、影响着受众对广告的接受取向以及制约广告文化传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文章拟从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来分析汉英语言文化差异,以期在跨文化交际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人本寓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实践活动的公共产物。从非物质文化到通过社会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最经济、可持续的方式来延续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根据文化的人本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并不直接体现于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属性上,而是体现在与日常生活以及外在客观力量的关联互动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国家在场提供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而国家也必须迎合文化符号的运作规律,特别是日常生活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场域的必要存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主体间的自觉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连续性和创造力,从而也能克服国家在场的客观性缺陷以及文化主体可能缺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