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众多哲学流派的思想家都试图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和探究来获得对宇宙、自然和人类自身本源的认识.与其他哲学流派不同的是,道家从"真"与"伪"的维度对人性进行界定和分析,展开了对"真"的追问和探索,把保持和尊重人的天性作为人类的立身之本,凸显出道家人性论的思维特质.道家对"真"的认识,直接指向回归人性、顺应人性,这一点对于在现实世界改变人生态度、实现人生理想、提高人生价值以及升华人性,显然是有其理论价值和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2.
自由自觉的人类对“真”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不断丰富的过程,“真”的千彩纷呈阐释“人性”的淋漓尽致。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无疑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丰富的体验,执着的心灵为“艺术之真,美之真”的自觉添上了自由的翅膀,他对美与艺术所营造的想象的可能世界的强大信心充盈着“艺术之真”“美即是真”的“真”命题。本文通过了讨论济慈为何,缘何,何为来补写我们对济慈真实观的认识的空。  相似文献   

3.
“自然无为”的思想是老子救世的真精神。他希望人们能深刻体会到“自然无为”原则的可贵,从而超越现实,消除现实社会中异化现象,使人性复归于自然本真……要想自然而然地生活,只有等到人类不再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不再肢解自然,而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本文拟从顺物自然不妄为,慈爱利物不私为,俭奢有度为善为三个方面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建立当代新道家学说,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要站在时代的立场,发扬历史上道家思想的优良传统,重构道家思想体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代新道家的宗旨是实现“三回归”,即“回归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朴实”(倡导自然朴实的人性,反对人性的扭曲 )、“回归和谐”(倡导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和谐)。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发扬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人的思想和行为要遵循道、理(客观规律)办事,而人的本质在于追求自由创造,自由是对必然规律的认识与实践,同时一个人的自由的获得,又在于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没有超越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成为自由自在的人。  相似文献   

5.
美在自然美在和谐——试析汪曾祺小说中的道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曾祺的小说描写了自然状态下世界的美和人性的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这是一种超越功利超越世俗,在精神领域更高层面的追求,也是人们向往能生活得更美好的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在市场经济竞争异常激烈和越来越强调人自身全面发展的今天,研究汪曾祺小说中道家文化呈现出来的这种美就变得很有意义。本文欲从“生活空间”“人性人生”“精神境界”三个方面对汪曾祺小说中所表现的道家文化进行分析,进而认识其始终生机盎然、经久不衰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罗安宪 《东方论坛》2007,(1):9-12,74
道家对于人性的探讨,重在于分析和说明人的本性.老子所突出者,为性之本然、自然,庄子则更强调性之本真、自由.在道家看来,人之本性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自由而自在不仅是性之本然、本真,同时也是人性、人生之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道法自然”、“天人一体”和“上德无为”等哲学观点与现代生态哲学的自然中心主义、人类回归自然和遵循自然规律等观点之间相似性 ,认为先秦道家是生态哲学的先驱。西方传统哲学中“征服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应为人类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现代生态危机负责。以先秦道家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哲学中蕴涵的尊崇自然、师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是实现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培根的“假象论”不但揭示了人的认识产生谬误的种神根源,更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理智可能具有的局限,引发了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对“假象”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本文即从培根对“四假象”的分析和批判入手。重点探讨了后世哲学家(波普尔、伽达默尔)对这一学说的解读、批判及其解决,以及这一学说与康德的先验幻相和当代语言分析哲学流派的相关性,以此彰显培根的“假象论”对后世哲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自然空间的伦理性考察是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生活的天然场域,自然空间深度融合了人类的伦理维度。哈维对自然空间的伦理性考察,正是着眼于其与“人性”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从自然空间的“利用”、“破坏”与“退隐”的历史进程中,哈维梳理出了一条“人性”从启蒙觉醒到堕落腐化的独特路径,其不仅为认识自然空间提供了重要参照,也为反思现代人性提供了宝贵启思。  相似文献   

10.
和谐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是人类的各种冲突。道家是从字宙秩序层面看待社会和谐的.合道是万物和谐的根本机理。在老庄那里.达到和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社会秩序向字宙秩序返回.另一条是人心或人性向自然人性返回,字宙秩序和自然人性是道家和谐观的两大支柱。道家和谐观对于处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的冲突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谓"人性",一般指有别于动物的人的基本特性。它是研究人学问题和人文现象的理论起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是他处在一定的现实关系中,经由社会、文化的造就才使人成为人的,为此确立了一种科学的人性观。因而"人性"不是人的自然本性(生物属性),更不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此外,在探讨何谓"人性"问题上,要避免将"人性观"与"伦理观"混为一谈。这是因为"人性观"根本上是要说明一个"是"(人是什么)的问题,故而对其的评价应采取事实的、科学的态度;而"伦理观"根本上是要说明"应当"(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故而对其的评价应持守理想的、价值的尺度。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古今中外对人性的解读都没能克服单一片面的人的属性论,将人的存在某一方面的属性界定为人性,没有关注到外界环境对人性生成的重要作用。人性“生态化”将人性理解为人现实存在性,它由四种属性构成即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价值性,四种属性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四种属性同时受到外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人类需要从社会内部构建“善”与“大爱”的制度、文化与道德,将自然的繁荣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交流的无障碍,才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自然中去,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荀子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自然生理属性,人的这种自然生理属性有向"恶"发展的自然趋势,因此,他得出"人之性恶"的结论。以天赋人性为基础,性无贵贱,人性平等得以展现。"化性起伪",改造人性的道路是一致的,包括作为人所共同具有的潜能的一致性和共同的去"恶"方法的一致性——学习。荀子人性平等思想在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人的思维存在和精神价值的存在,成为具有全人类定义的培养人的活动.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解读,就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人学问题为研究视角和路径,探讨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本质和人学价值,澄清音乐审美教育本应具有的人学内涵,以期在理论上排除音乐审美教育面临着的"物化教育"、"奴化教育"的干扰和"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卢梭从维护自然人性美的角度对文明进行审视,认为文明的发展导致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失落和自由天性的丧失,导致人性异化和道德滑坡,人类生存处于极不自由的状态之中。面对技术和文明给人带来的种种困境,卢梭发出"回归自然"的呐喊,并提出了恢复自然人性美的主张和培养"自然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天人互动和谐"三个层面的现代含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互动性,充分认识人-技术-生物圈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天人互动和谐"的基本要求;中国现代化蓝图从根本上体现了"天人互动和谐"的现代理念,本质上表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与"天人互动和谐"的内在一致性;科学把握"天人互动和谐"的实践观,将尊重自然与人类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国现代化和谐建设与实现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理论或派别是以一定人性观为基础和前提的。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对人的心理、行为研究和理解的差异与分歧。针对学术界存在五大心理学研究取向:生物学研究取向、行为主义研究取向、认知主义研究取向、精神分析研究取向及人本主义研究取向对人性的理解,以促进对心理学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的当代阐释。它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它并不是向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复,与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构成了以研究客体自然为中心的认知理性,也即科技理性,也形成了以研究人类及其社会应然规划为中心的人文价值理性,也即道德理性。两种理性各具魅力和独特功能,共同构成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理性能力。两种理性在本质上是合一的,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应当整合起来而发生作用,解决"真"问题的认知理性从来都是在善价值理性指导下才有益于人类,也只有在人类主体的道德价值理性选择中,事实世界及其物质成果才有其合理的存在理由。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于自然所抱有的亲和与对抗态度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如何确立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已经成为面对生态危机最为迫切的问题,重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天人合一"的理论是改善和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