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代表作《边城》,以诗意的浪漫笔调,通过少男少女古朴的爱情故事描写,展现了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充满人性美与人情美的风俗民情,一直以来受到接受者的喜爱.本文对小说的深入解读,试图探究《边城》诗意背后的审美接受价值,给人们带来一些有关“人事”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构筑的理想的梦的天堂 ,本文从《边城》入手阐述了作者“人本合一”的艺术追求和回归道家传统文化的文学理念 ,论证了其小说创作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沈从文的生平,可见道家文化对他的影响。在《边城》中亦可见道家文化的痕迹,由此可知,道家思想已深深地渗透到沈从文的灵魂中。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边城》具有融合语言学、民俗学、文学、文化学、哲学的意义 ,存在着深度意义空间。《边城》哲学意义的表征 ,是借助隐喻和象征的符意得以实现。这是它受众注目的根本原因。隐喻和象征加强了《边城》与读者的亲和力 ,也使得《边城》成为沈从文生动而永恒的“哲学史”。  相似文献   

5.
《边城》和《受戒》作为沈从文和汪曾祺的代表作,其蕴含的文化理想有明显的共同点,也有难能可贵的异质性.从时代背景、人生矛盾和精神内涵等方面,对《边城》和《受戒》的文化理想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蕴藏的审美价值和沈从文与汪曾祺之间的诗学联系及差异.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边城》,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从“四个题记”出发,结合作者思想、性格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对《边城》语言艺术加以蠡测,便会发现,其成因显然与作者所谓的“人事”、“恰当”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通过《边城》一书讴歌了人性之自然及自然人性之美 ,赞美了湘西边城人际的和谐与人情的淳厚 ,表现了湘西风情的古拙和淳朴。这与道家崇尚自然 ,主张复归于朴、少私寡欲等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家文化的契合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边城》是其享誉中外的代表作。本文阐述《边城》中所体现的审美理想及其成因,剖析作者淡化悲剧结局的独特构思,并体悟《边城》的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五岁、皮肤黝黑、身材窈窕、性格单纯自然是沈从文《边城》、《长河》、《萧萧》、《三三》等湘西题材小说中少女形象的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确定了沈从文对女子的审美定位。这群少女是作者追求“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的代言人 ,也是作者痛苦于现实生活 ,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边城》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在其艺术表现方面多数人是肯定的,但就其思想价值看,从《边城》发表伊始,就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刘西渭《咀华集》;另一种则说它“就其所表现的生活虽然令人神往,却远远脱离现实”(汪馥泉、王集丛《一年来的中国小说——沈从文的<边城>》).到了50年代,甚至有的评论家“有意无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无论这两种意见是如何的争辩,都存在一个无可非义的前提,即都承认《边城》表现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城市文明的批判者与乡村文明的维护者 ,似乎已成公论。但这种结论不仅有些公式化与概念化 ,也低估了沈从文及其文艺作品的美学与历史价值。本文通过对其文学作品中三种意象的剖析 ,展示了他为维护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而对“文明”进行反抗的现代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沈从文的创作心理和小说产生的环境,对其代表作品《边城》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解读.文章主要由语词、意象、主题三个层面来展开.通过总结“黄昏”意象出现的次数,在对“黄昏”各个意象进行分析之后,提出《边城》表现了人神(主要指傩神)之间隔阂的悲剧,传达沈从文对本民族(苗族)在汉族文化冲击下可能被湮灭的担忧的同时,还表现出沈从文的现代性反思.  相似文献   

17.
《边城》是一个美丽而忧愁的梦,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建构了诗意的“湘西世界”。他以传统的道家思想为依托,通过对“水”的解读、自然本色的重视、自然人格的推崇及乡土、家园守望的多元叙述,折射出深厚的道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研究沈从文诗体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特有的美学价值,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指出《边城》不仅是优美恬静的牧歌也是荡气回肠的悲歌,还具有哀婉迷离的挽歌意味。分析表明:沈从文确实是把小说当成诗来写的,其创作的写意特征与独具的美感在现代小说艺术中是独树一帜的,给同代乃至后作家树起了一个标杆。  相似文献   

19.
《边城》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作品描画的湘西世界是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世外桃源,多少人留连其中不忍离去。但是,或许很多读者也都隐隐感觉到了美丽背后的哀痛,沈从文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现实无奈的咏叹让人对《边城》有了新的思索:这里并不是人间的天堂,人物的悲戚命运解构了优美的湘西世界。笔者试图从此切入,以探究沈从文“人生形式”背后隐现的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10月12日,由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编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学术集刊《沈从文研究》第一辑在北京正式"面世"。集刊刊名由沈从文表侄、当代著名艺术家黄永玉先生题写。《沈从文研究》第一辑共发表20篇文章,主要围绕沈从文的《边城》思想情感内涵和语言艺术特色、沈从文的人类本体论艺术思想、沈从文的书法和画论的诗性构建、以及1949年后沈从文与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