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疑罪从无原则,是我国刑事审判中的重要原则,是防范冤错案件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思维障碍的角度,剖析疑罪从无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推动疑罪从无原则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协商式司法模式 ”之称,在认罪认罚案件的司法实践中仍有辩护律师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与证据规则适用等层面作无罪辩护。事实认定的准确性、罪刑法定原则与无罪推定原则构成了此类无罪辩护的正当性基础,认罪认罚制度的包容性、辩护人的有限独立地位及职业伦理、防范冤假错案的需求以及形成多元辩护合力的需要也为其提供了合理空间。律师在此类案件中作无罪辩护时应注重辩护意见的有效性,确保辩护策略形成的协同性。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应当尊重和保障认罪认罚案件中的律师无罪辩护。  相似文献   

3.
疑罪的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疑罪如何处理 ,由于诉讼价值趋向不同 ,历史上曾出现过对疑罪从赦、从轻、从赎、从挂等处理方式。随着国际人权保障运动的蓬勃开展 ,资产阶级首先提出并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 ,普遍规定了疑罪作无罪处理。我国立法者在总结正反两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吸收并借鉴了该原则。人民法院依照该原则 ,对疑罪作出生效的无罪判决后 ,即使人民检察院发现并收集到了新的、充分的证据 ,也不得简单地重新起诉和审判 ,而必须严格依照再审程序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辩护权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辩护权的特征不只是专属性、防御性和绝对性,实际上它具有更广泛的特征,即普遍与至上性、"准公权性"、内容多样性、辩护权行使的二元分立性;辩护权需要有良好的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并且离不开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国辩护权发展的核心在于国家要切实保障辩护权,建立与国际通例相适应的辩护制度,确立沉默权制度和全面贯彻无罪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疑罪案件中,由于定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与非疑罪案件相比,司法人员更容易使用侵犯人权的方式迫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服法"。为解决好疑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树立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无罪推定、实体与程序并重、疑罪情况下应当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司法理念;进一步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构建与之配套的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无罪推定原则是西方国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项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目前世界上众多国家法律和国际条约己将其视为刑事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无罪推定原则有其完整的理论内涵及内在要求,在我国建设现代法制文明的进程中,有必要确立和贯彻真正、完善的无罪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7.
汉代奏谳制度是指汉代的疑狱的上呈、审理、判决和执行.奏谳既体现在初审中,也体现在复审中.奏谳规定疑罪从轻、从无,它重视证据的精神包含着无罪推定的原则.从帝王对疑狱上谳的有关规定、各级官吏对谳狱处理的原则方法及当事人对这一司法权利的主张和运用来看,尽管出现了各种问题,但也体现了汉代司法制度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化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新近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我国刑事辩护制度进行了历史性的重大改革。首先,肯定了与辩护制度有关的原则和制度,即无罪推定、疑罪从无、法律援助和抗辩式诉讼模式。其次,扩大了辩护人和强制指定辩护案件的范围,并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增加了多项诉讼权利。此外,大大提前了律师和辩护人介人诉讼的时间,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庭审抗辩权等权利得到肯定。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辩护权原则有关内容的新体现,必将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下,"被追诉人有权获得辩护"为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与刑事诉讼法所普遍认可,因而控辩平等、有效辩护原则也就成为现代刑事诉讼所应遵循的当然原则。这一保障辩护权行使之原则的贯彻依赖于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和程序。我国新刑诉法对这些制度和程序进行了较大完善,但仍然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刑事诉讼以审判为中心,要求诉讼活动符合司法规律,理顺侦查、检察和审判功能的关系,确立无罪推定的原则,法庭依法独立审判,强化审判功能。在法庭审判中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和证据裁判原则,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对质权等一系列合法权利。"以审判为中心"并不意味着侦查和检察干警的职责有所减少,也不意味着三机关的地位高低。"以审判为中心"应当有许多配套措施才能实现,包括案件分流、简易审判和快速处理机制;"以审判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刑事案件都必须经过完备的审判程序。刑事案件审前分流以及简易审判等快速处理的方式正是"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鉴于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力量上的悬殊以及进入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事实上可能无罪,因此刑事诉讼法目的主要在于保障人权,而非打击犯罪。疑罪从无与有利于被告应只适用于对证据与事实存有疑问时,而不应成为刑法解释的方向。刑法条文是正义的文字表述,亦是刑法解释的对象。“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因此刑法解释应以刑法条文背后的法益保护目的为解释目标。当对刑法解释存有疑问时,应在罪刑法定主义原则的框架内,根据刑法条文背后的目的,尽可能实现规范内的处罚正义。  相似文献   

12.
在英美法国家的刑事诉讼中,保释是被逮捕人或者被羁押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其理论基础是无罪推定原则,它蕴含着人权保护价值、诉讼经济价值以及诉讼效益价值;我国取保候审制度是一项强制措施而非被羁押或被逮捕对象的权利,其理论基础究其实质仍然是有罪推定,它体现了重权力轻权利、重人治轻法治、重集权轻分权、重集体轻个体、重实体轻程序的国家主义诉讼观.在我国即将再次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应当肃清国家主义的诉讼观,真正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明确取保候审的权利性质.  相似文献   

13.
无罪推定原则之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罪推定原则被普遍赋予的含义是将判决之前的被指控人设定为无罪之人,此为保护性的暂时的实体设定,不存在反驳问题。贝卡利亚首倡的并非无罪推定原则,只是对有罪推定的否定。作为证明责任规范的无罪推定不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普遍含义。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部分地源于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中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之义既非无罪推定,亦非禁止有罪推定,只是禁止在判决之前对被指控人的犯罪作肯定判断。在法治原则下无罪推定不是必须的法律技术设计。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现代保释制度基本精神与运作模式出发,分析了保释与公民基本人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取保候审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指出,保释制度应该是无罪推定的合理内核.如果坚持无罪推定原则,我国的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该以保释制度代替现行的取保候审制度,并对于审前的强制措施彻底改造,确立保释是原则,羁押是例外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我国刑事司法活动的行政化倾向,提出对刑事司法活动进行科学定位是确立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应该体现的理念和应坚持的原则与前提。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刑事诉讼的内在精神视角提出了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应该体现正当程序理念、人本主义理念、公正优先理念、寻求真实理念以及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应该坚持程序法治原则、客观性原则、职权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权利保障原则。  相似文献   

16.
无罪推定原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现代刑事司法的理念和准则,在保障公民基本人权、铸造法治社会的权威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诉法修正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从立法与司法的双重视角贯彻和推行无罪推定原则,不仅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首先阐述了无罪推定原则的伦理基础,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无罪推定原则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在刑事诉讼中完善无罪推定原则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无罪推定原则之多维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尤广辉  时延安 《南都学坛》2002,22(6):99-105
对无罪推定原则的适用范围、法律意义、价值评判仅停留在部门法的层次上来认识是不够的 ,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条法律原则 ,而且是重要的人权准则。从概念分析、逻辑分析、经济分析、规范分析、现实分析这五个维度出发 ,深入地阐释了无罪推定原则深厚的价值底蕴 ,以及它在当代中国的命运和对今后我国法制建设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刑法契约观     
政治刑法只强调对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的保护,崇尚重刑主义;市民刑法则把人权保障作为其首要的价值,强调罪行法定原则和罪行相适应原则。体现转型期社会特点的1997年刑法其实是一种过渡刑法模式,其仍然遗留有许多政治刑法的明显不合理的规定,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传统刑法思维方式的阻碍,而其向市民刑法的真正转型,则有赖于中国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民众对刑法契约观念的真正认同。  相似文献   

19.
论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准确表述无罪推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诉法第12条规定"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种否定式表述只是禁止了有罪推定.而无罪推定的关键是在禁止有罪推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无罪的法律状态.我国刑诉法的修改应与国际通行表述接轨,采用"推定为无罪"或"视为无罪"等字眼准确表述、真正确立无罪推定原则,为人权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