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后期,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经过了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偏于简单的政治批评。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把握和引导就是必要的政治批评和深入的理论批评的有机结合。把握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一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批判的所谓“实用主义的”写历史的办法,一是以科学态度研究历史的途径。只有正确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社会基础的关系,才能真正地把握当代中国文艺思潮发展的内在规律并正确地引导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思潮的嬗变张炯·新中国文艺思潮嬗变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文艺思潮产生急剧的嬗变与尖锐的斗争不是没有历史原因。当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氛围都发生除旧布新的深刻变革时,文学思潮作为意识形态最敏感的一个部分,自然不可能风平浪静。在旧中...  相似文献   

3.
文化诗学的理论视角渗透到当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思潮.在研究对象层面,它提倡非物质文化研究重新回到文艺传播的社会空间,关注文化生产的民间经验;在理论范式层面,它重视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和传播结构,突出非物质文化的社会建构和历史传播;在价值体系层面,它主张从文化符号转向社会文化,从历史传统转向文化认同.文化诗学为非物质文化所提供的,不仅是活态历史的理论视角,而且是民间经验的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4.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社会的文化生态和消费时代的文艺走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现代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为它设置了各种观念壁垒.数字媒体带来的文艺转型,历史语境变迁所形成的理论认同诉求,多样化学术资源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原点的遮蔽,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而世界文论"向外转"的学术转向,西马东渐带来的视野拓展,以及当代文艺现状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观念的吁求,则构成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与时俱进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应该扩容更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间对话互补关联的研究。新历史主义在文化表述的非等级制、历史表述的非连续性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等方面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对话商讨,它将历史诗学推进到叙事历史诗学阶段,造成当代文艺观念的深化与"问题化",成为导致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层出不穷的深层动因。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对其超越与局限做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同一历史时期 ,中西方都出现了蓬勃的文艺思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潮和中国明末清初的文艺思潮。二者有同有异 ,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当代文艺期刊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这反映出当代文学这一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期刊的阅读和史料的爬梳,打破单一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批评化"的研究状态,从而将当代文学研究向"历史化"的方向推进。河南大学武新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已经结项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当代文艺期刊研究的新收获,是一个通过文艺期刊进行文学史研究的成功个案。  相似文献   

8.
大跃进文艺发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界多把大跃进文艺的发生看做极左文艺思潮或领袖政治的产物。这一看法有着合理性,但却忽视了群众介入文艺这一历史因素对大跃进文艺发生的影响。宏观把握20世纪前半期的文艺发展,可以发现其呈现出知识分子一群众的转向趋势,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合法授权则起着关键的衔接作用。大跃进文艺之根早已种植在文艺的群众转向中,是其历史性发展在特殊时代土壤中突破的结果。它的发生不仅赋予了群众特殊的文艺权力,标志着文艺群众转向的高潮,而且形塑了群众新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9.
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反思"与改革开放30年文艺史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思想界的"现代性反思"过程中,文艺史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批判"阶级进化论"转向了"现代化论"、"世界体系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等历史叙事模式.在当代中国历史观念的价值取向和学理基础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艺史观在思想解放过程中正在不断走向多元化,但也出现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相分离的历史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在刚刚逝去的上一世纪末和当下的文坛上 .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竟成为某些人称颂的“亮点”和效仿的“时髦”。它主要表现在对中国 2 0世纪文艺发展的总结和反思上 ,更表现在对一些大师作家及文学成就的揶揄与贬损上。文章在对一个时期以来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进行扫描和梳理之后 ,还对其进行了“学理”透析 ,认为 ,当前有些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是以理想取消现实 ,是英雄史观的重新抬头 ,在某种程度上是极左的非此即彼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 ,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领域内的典型反映 ,应彻底摒弃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局中也面临着"理论的时空局限性"困境。考察胡秋原在两次论战中的论述,探讨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的知识分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文艺理论研究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论题,提出中国传统文论在现代语境下亟须转换思维方式,这种转换的实质在于本土精神与现代(西方)方法的兼容.通过对转换的必要性、艰难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阐明了只有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借鉴西方的现代思维方式,传统文论才能获得生机,在相互借鉴中完成中国现代文论的真正建构.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唯美/颓废"倾向不能被看做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思潮形态.西方的唯美主义思潮本身即是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之时的某种过渡形态.由于中国特定的现代性境遇的限制,唯美主义在进入汉语语境之后即出现了分化."唯美/颓废"的思想倾向一直是作为附带性的因素参与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建构的.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的研究,运用从宏观走向微观的理论视域和从分析走向综合的逻辑思维方法,并在将这两种“理论视域”与两种“思维方法”进行历史与逻辑的整合的基础上,从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大力倡导,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逐渐衰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崛起和鼎盛以及自由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和特色四个维度,考察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的嬗变历程,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线索与逻辑理路,更好地完成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媒的现代包装,带来了全民化消费的历史性巨变。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的驱动,通俗艺被推上了主流艺形态的“王座”。它不仅逐渐形成一股其势汹涌的思潮,而且深深浸染着一代人的社会心理。静析通俗艺的历史功过。立足民族化发展前景,唤醒主体化意识,重新确立整体化结构,是当代艺刻不容缓的议题。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美学思想有体系维度和历史维度双重含义 ,他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想预示着今天艺术的状况 ,现代性主义和后现代性主义艺术和文学运动在某种层面上是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历史证明 ,即当代艺术或文学的命运就是那种以美学为奠基的古典艺术走向解体和终结。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的《女神》是诗人主体精神与“五四”时代精神的完美统一,并成为开一代诗风的典范。从不同的角度用《女神》同中外文学作品及文艺思潮进行比较,将会更为生动、更为鲜明地表现《女神》的时代意义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文艺学的背景理论是哲学。在西方 ,每一文艺思潮的背后 ,必伴有相应的哲学思潮 ;在中国 ,文史哲历来不分家。从事文艺学理论研究者 ,必须具有较深邃的哲学眼光。对当代青年学子 ,最为重要者 ,一是哲学入门 ,一是哲学选择与归宿。本文以牟宗三、李泽厚为参照系 ,主张从西方哲学入门 ,并以之作为手段 ;以中国哲学为归宿 ,为“安身立命”之所 ;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求生目标三者的综合、互动 ,造就自己的“看家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