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和作品细读方法解读沈从文在昆明时期的文学创作,研究表明,沈从文此时在审美探索上表现出的是抽象玄思与抒情风格互相融合的特征,即所谓“抽象的抒情”,指出。抽象的抒情”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具有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倩 《南都学坛》2006,26(3):49-50
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在他诸多作品中不乏有较多的情爱描写。在沈从文的审美视野内,性爱是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一种象征,他主张一部伟大的作品,总能表现出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他肯定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情欲,反对生命的被束缚,反对虚伪的道德观念,反对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种倒退。沈从文以唯美而又犀利的笔调向人们揭示了“美在生命”的哲学意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和萧红的抒情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立新帜,又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抒情小说,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淡化冲突和情节,并且放慢了叙事节奏。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萧红笔下的世界则让人触目惊心,这点也表现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沈从文的显得平和、从容、含蓄,而萧红作品中的情感则激烈、外露一些,他们对笔下世界的不同情感关照同时也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虽然有这许多不同,但两人的作品都贯穿着现代乡村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4.
就文学的眼光看,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所看重的,仍是描写各自家乡一隅风俗人情的乡土作品系列。自从走入文坛后,沈从文就始终将笔力凝往于故土湘西,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故乡人民哀怨悲欢的作品,为此,他赢得了“乡土作家”的称誉。而鲁迅,作为乡土文学的首倡者和“引路人”,已被公认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山祖。因此,从乡土文学的视角将鲁迅与沈从文作一番比较,应该是有价值的。深挚的乡情和悲悯的乡愁:鲁迅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一个共同基调尽管鲁迅和沈从文在思想、文化、创作风格以及学识人…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美学观念中的"超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年前后,沈从文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文论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超人”意识。尤其是他的文论,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带有尼采、叔本华直觉感悟式的哲理意味,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可以听到尼采、叔本华的有关“审美愉悦”的回响。在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上,沈从文又跟卢梭、康德有些接近,但西方哲人是站在哲学的角度对文学的“玄思”,沈从文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对文学的哲理阐释。  相似文献   

6.
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黄献文不少论者都谈及沈从文的“自卑情节”,认为“自卑情节”对其创作道路和作品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这是对的。但若进一步问:自卑情节又缘何而起?自卑感的产生要有一定的“落差”和“参照系”,这“落差”和“参照系”是什么?在...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创作与傩文化关系密切,在多方面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傩祭仪式和傩戏是沈从文创作表现的重要内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则表现为塑造神巫形象、写信仰傩神的俗民、给人物取有“傩”字的姓名以及采用与傩相关的语汇写人物。沈从文创作的情节设置、神秘风格与小说的尚“三”特征也受到了傩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明确其思想与创作的“现代性”或“反现代性”却是沈从文研究的一大难题。从时间的角度以及沈从文的风景描写与“风景中的人”三个方面来看,沈从文具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并行的独特魅力。“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两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形成了极强的艺术与思想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艺术领域的不二法则——真实,也造就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和耀眼。童庆炳先生倡导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切实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造作,在中国现代文苑中,风格是独特的,所受到的客观评价和待遇也是独特的。早在三十年代,沈从文就以“文体作家”、“乡土文学家”和他的多产,颇赢得了不少读者。就艺术性而言,他的作品虽不无败笔,甚至为了卖文糊口,有时不免粗制滥造,但从总体上说是受人赞赏的。在他浩瀚的艺术画卷中,创造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他那对湘西山光水色和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10.
论沈从文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心理是研究沈从文的重要窗口。新的道家思想形成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静”的捕捉和“美丽总使人忧愁”的风格尤为醒目。现代批判是沈从文文化心理的另一重要方面,汉人、“海外飞来的蝗虫”、阉寺性等都被他视为堕落,“病”更是他经常使用的意象。解放后,面对“信仰单纯、行为一致”的时代,沈从文从不能适应到对“思”与“信”的反思,最终在回归传统文化中显示出无从驯服的斑马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晦涩诗学的提出主要以现代主义诗歌的晦涩风格为中心和契机,由此展开三个相互独立又同构的组成部分,即:新诗晦涩风格的内在形成机制;社会文化学因素在创作审美各方面对人的影响;审美接受的多义性及解诗学的建构等。其中,内在形成机制包括诗歌创作以潜意识为表现对象、使用狂欢化的语言艺术和“诗的思维术”三个方面。“晦涩风格”是新诗现代化变革的主要建设力量和成就所在。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抒情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评论者的注意和重视。人们交口赞誉作品中浓郁的抒情性和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但是,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小说的思想基础和作者的创作动机,以至于认为“沈从文是个没有思想的作家”(贺玉波:(《沈从文的作品评判(下)》),或把他贬成“说故事的人”(苏雪林:《沈从文论》),或对某  相似文献   

13.
《湘行散记》《湘西》是沈从文艺术生涯鼎盛期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制作。与我们惯见的一题一世界、一篇一情怀的单一叙事抒情小品不同,艺术表现上具有宏观性、连续性和整合性。在选材、结构、语言形态等方面,都形成独异的风情风味、风格风华。  相似文献   

14.
《看虹录》是沈从文40年代的重要作品,因为故事中对于女性身体的刻画而在研究界产生了对于该小说是否有情色倾向的论证。本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将梳理沈从文自20年代末期以来表现都市文明的作品,从文本中发掘沈从文在40年代对于一种健康的都市文明和理想的现代人格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人性之美的张扬和民族品德的重造——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章绍嗣在沈从文的作品组合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是他一往情深创作的“湘西小说”。这个小说世界的基石是:人性。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相似文献   

16.
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乡土小说和以沈从文等为代表的田园乡土小说标示着现代乡土文学的两种艺术倾向,但从审美角度审视,后者是对小说现实功利因素的超越和对艺术本性的回归。文章在概括阐述两种乡土文学的基本社会背景及艺术特征之后,着重以沈从文早年生活和具体作品互训的方式,阐释沈从文乡土小说田园风格的基本成因。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所建构的艺术世界是两种美的因素交织而成。这便是人性美与自然美。作为两种美交汇融和的契机便是湘西乡土所独有的那种人与自然谐和的原始性形态。若人性美是沈从文作品所表现的核心,那么自然美则是其突出的特征。在沈从文的作品里,“自然”不仅是尽善尽美的,而且成为衡量人性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沈从文所描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废名向来以作品晦涩难懂而著称。其晦涩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简练含蓄和主题的含混模糊,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互文与反讽混合的修辞手法,二是文本的复调意味,三是作品中的禅道意蕴。晦涩作为废名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现象,而是上升到了诗学和美学的高度,体现了废名对小说美学的独特追求。废名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进程中的选择和努力,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沈从文的作品反映了现代都市“文明”的崩溃,描绘了乡村民风的隽茂;剥开了绅士阶级华丽外衣掩盖着的腐朽,折射出“抹布阶级”那不易被人视觉的灵光.从创作主导倾向上看,他始终站在“抹布阶级”的立场上,对下层人民怀着特别的“温爱”,“带着一幅冷眼睛和热心肠”,描写他们人生的种种不幸.在沈从文那卷帙洁繁的描写下层人民人生形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剧体作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小说家,不过他最初的创作和最早的文学成就中较多地包含着剧体作品。沈从文少年时代培养了浓厚的戏剧趣味,但特定的戏剧观念决定了他较早终止了剧体作品的写作。这些剧体作品是极富于原材料价值的“生活的体操”。其中所包含的不尚修饰的戏剧趣味和天然成趣的喜剧素质,很值得我们欣赏和玩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