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贽与姚安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于万历五年(1577)至万历八年(1580)在云南任姚安知府三年,以"原情论势"的思想为指导,为姚安地区和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政绩显著.姚安地区留下有关他事迹的一些建筑、遗址及传说故事,表达了人民对他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许多传奇色彩的人物。朱德就是一个。他为人民为国家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他的一生是伟大而传奇的一生。(一)朱德是我们党唯一的一位在共产党成立前就参加过响应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云南起义、护国讨袁战争和护法倒段战争而叱咤风云,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奋斗了整整10年的领导人。朱德早年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参加了同盟会;以后又追随蔡锷参加云南起义和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剿匪除暴斗争。如他自述,“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开始了反对封建主义的真正斗争”。他在滇军的10年征战,既锻炼了打大…  相似文献   

3.
解放后,在以云南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而拍摄的二十多部电影中,《景颇姑娘》(杨苏、李鉴尧编剧,王家乙导演,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可说是最早一部反映边疆民族地区互助合作道路的影片;也是迄今为止,反映比较或功的影片之一。虽然这部电影拍摄已近二十年了,但今天看来,仍然使人感到那样真实、亲切,仍然是那样激动人心! 剧本取材于五十年代初期云南德宏景颇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景颇族人民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在民族工作队的帮助下,在傣族等其它兄弟民族的支持下,逐步觉悟和成长起来,不断摆脱旧的羁绊,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决心改变景颇山贫穷落后的面貌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4.
<大众哲学>把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研究和解答了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它所体现的关注现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弘扬.云南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真正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才能推进云南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读了何华新同志的《云南汉族源流述略》(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颇受启发。但对于何文把“庄蹻王滇”视为“第一次沟通了中原地区汉族人民与祖国西南边疆滇池地区少数民族人民间的关系”,即汉族进入云南之始的观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首先,庄蹻是否属于汉族或汉族的前身华夏集团,这是弄清问题的关键所在。《史记·  相似文献   

6.
滇西抗战中的云南边疆各族人民金凯1942年5月至1945年1月的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缅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滇西抗战中,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和各阶层爱国人士,积极投入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以极大的牺牲和代价,为最终战胜日...  相似文献   

7.
王永春 《中华魂》2008,(6):20-22
在云南人民反蒋抗暴的革命武装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武天才就是其中的一位。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武天才作为云南军区的正式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相似文献   

8.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的一个省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云南省工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团结国内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的方针政策,提高了云南各少数民族人民的政治地位及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了各族人民的抗日救国热情,各族各界人民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以各种形式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萧乾与云南     
萧乾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作为抗战时期来云南的文化人,他写过反映云南人民抗战的史诗《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作为和平时期的翻译家,他不仅与云南学人合译文学名著,还与本文作者——二位普通的高校教师多次书信交往,给予精神的鼓励和帮助其著书及出版。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与GMS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优势及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显性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两大指数,参照昆明海关对农产品的定义,以云南与GMS各国HS编码商品分类中前四类和相关重点章节2001-2008年的贸易数据为分析内容,分别从区域层面和国别层面对云南-GMS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云南农产品、尤其是烟草和烟草制品、食用蔬菜等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云南与GMS国家具有贸易互补性的有烟草和烟草制品、食用蔬菜、食用水果和坚果等商品;同时认为云南与GMS各成员国在各章农产品上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最后为云南进一步加强与GMS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提出了加强优势产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益州郡,并在建立郡县的同时实行屯垦戍边的政策,大量汉族人口迁移到云南,作为边郡的主要社会基础,为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三国两晋以后,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发生"异化",出现了"以夷变夏"的"夷化"趋势。天宝战争以后,唐朝兵败退出云南,出现了长达500年的南诏、大理的自治独立局面。元代建立云南行省,并在云南推行民屯与军屯,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饷,增加了国家赋税,更重要的是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的稳定。明代在云南推行卫所制度,大量汉族军户进入云南,使"夷多汉少"的居民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原住的夷人与土著的汉人合为"云南人"。清代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及汛塘制度,越来越多的汉族移民不断进入云南,并进一步渗透到坝区边缘与山区腹地。在推进移民殖边的过程中,伴随着实施改土归流、开科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汉文化在云南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云南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与中原结成一个整体,而且进一步确立了民族国家的普遍认同,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明朝建国之初,西南边疆的云南、川西等地还控制在蒙古王公的统治之下,为了稳定边疆,朱元璋派兵南征,统一了云南,此后又在在川西北实施了隔绝蒙番和绥抚土司的政策,从而稳定了该地区的统治。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朝廷内部政局变化,西北防务松弛,蒙古军队重新突破了川北屏障,再次威胁明朝的西南边疆,如何防范,成了明朝西部边防之急务。面对如此之局面,时任驿丞的王阳明在贵州实施了绥服土司、教化苗民之策,维护了湖广经黔入滇道的畅达,为明朝西南边防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翰,元代河西诗人,党项羌族。他出生于将军世家,少袭官职,青年之时即有能名,后留居全闽守将陈友定幕府。陈友定为朱元璋所灭后,王翰不愿臣服明朝,遂隐居于福建永福的观猎山,教子、赋诗十余年,创作大量诗歌,首首都值得吟咏诵读。在被明朝查知行踪、强征其入朝时,以自刎之举表达了自己不事二主的决心,体现了一个羌族人的刚直与守义。本文对王翰的身世与诗歌作了考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明洪武年间,征南大军和大批内地平民被发至贵州屯田。这些移民的居住地被称为屯堡,这些移民被称为屯堡人。他们所带来的汉民族文化逐渐与黔中特殊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整合,形成独特的屯堡文化,成为明代江南汉文化研究的活标本。其中,贵州屯堡妇女服饰尤能体现其特色。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勾勒明清以来贵州屯堡妇女服饰的演变轨迹,进而分析其延续和变迁的社会原因,为屯堡传统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于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事件被贬云南永昌,之后三十余年,他十分关注西南自然环境、气候特性并留下了大量描写西南气象的文学作品。云南的贬谪生活也促成了他性格的转变,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从他描写气象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注重实际考察的求实精神。擅长借鉴民歌体裁、吸收民谣语言使得他的作品超越前期华丽风格的局限,形成了内容贴近生活、语言清新明丽、风格沉郁悲凉的特点。从地域角度来看,西南特殊的气候风物和贬谪生活经历对杨慎文学创作成就的取得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地方最高学府,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为师范学堂。数百年间,关中书院秉承宋元书院之遗风,先后有冯从吾、孙景烈、李颙等大理学家于此教授,他们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以讲求性理为宗旨,主张"明体适用"。同时,科举成就斐然。关中之乡试、府试的考举之士,多为此书院之生员,并培养出清代陕西惟一的状元王杰。此外,西北奇才于右任、关中大儒牛兆濂、教育家刘古愚等也曾就学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为陕西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晚明经学思潮狂飙的重要助推者黄道周的礼学思想,详尽梳理其原始著述以及学界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认为,黄道周主张《孝经》对于饱受深重社会危机的晚明儒家道德教化实践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因此,他重拾汉儒重"孝"的思想资源来诠释儒家礼学以导民化俗,所以他侧重从宇宙本体论、形而上学等层面阐释"孝"之于拯救晚明社会危机的学术合理性维度。  相似文献   

18.
佤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南山地 ,但与汉族的沟通早已有之 ,这在姓氏上亦可见一斑。这与元代以来汉族人口不断地迁徙到滇西南 ,和同样是迁徙至此的佤族发生密切交流有很大关系 ,这种交流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加强。今天阿佤山的佤族青年姓名实行汉佤两制 ,互相间又有联系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明代珠三角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沙田区的垦殖情况,以及由于农业垦殖引起的水灾加剧、新垦区内田土变化无常、围田内水环境的变化对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压力催生了整治水土的技术措施,珠三角的农田水利、栽培制度、土地利用方式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清代以来的云南是一个瘟疫高发区,乾隆末年集中爆发,嘉庆朝至光绪朝为流行的高峰期.流行地域遍及三迤。流行瘟疫的种类有动物间瘟疫和人间瘟疫,人间瘟疫以腺鼠疫和瘴气最为严重,造成大面积人口死亡。时人认为,云南寒暑不分、地气宣泄不畅、民智落后和地震是瘟疫爆发的原因,而战乱、人口的增殖和流动速度加快、公共卫生建设落后和民众卫生观念缺失加剧了瘟疫的传播和危害。云南官民面对瘟疫流行,往往建坛打醮,求神祈祷。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来改善公共卫生,而民国元年云南颁布的《防疫章程》,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卫生防疫体制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