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高等教育满足了知识社会的人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与传统教育一样,网络高等教育也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目前网络高等教育模式构架忽视了教育的公益性,弊端丛生。总结经验教训,建构新的兼顾教育公益性和产业性的网络高等教育模式,对网络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益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增强、深化教育的公益性是所有从教育中收益的群体的共同责任.我们在阐释什么是教育的公益性及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内涵的基础之上,论述了国家的财政缺位,引发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不足,阻碍了民办高校公益性的最大化.国家从财政方面给予扶持是民办高校公益性最大化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否具有产业性,这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关于教育社会属性论争所争论的热点之一。时至今日,由于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知识产权的确立,将教育事业作为具有公益性的特殊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或第四产业),分岐意见已不多。现在的问题是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是否可按照产业运作,按照企业管理,如何运作?如何管理?这个问题,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高等教育具有产业属性,从理论上来讲,可以按照产业运作,按照企业管理,可以营利。但高等敦育又具有公益性,公益性的事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营利不营利是问题的焦点.许多国家解决这个问题,是将私立高等学校分  相似文献   

4.
公民参考权是公民受教育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考试秩序是公民参考权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国家教育考试管理模式选择是国家教育考试立法的关键.借鉴国外考试管理的经验,<国家教育考试法>应该将我国教育考试管理机构和实施机构分离.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只保留国家教育考试的机构审批权和监督管理权,从宏观上规划、调控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实施;考试实施机构定位为国家公益性机构,作为纯粹的社会考试机构;高等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机构提供的结果招生或颁发证书.形成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机构自主办学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保证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必须明晰高等教育的层次划分;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必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关注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我国加快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并将于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中国高等教育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我国统一高考制度下,分数平等录取线不平等的问题;随着扩招和收费标准的提高,不同区域的学生在入学机会上不均等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寻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计划性协调的问题;基于我国的国情,在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上的教育政策和制度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公益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但是,我们对公益性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义务或非营利,在教育实践中造成许多尴尬和人为的困境.其实,公益与营利分属不同社会领域,公益属于社会伦理范畴,教育的公益性指教育的价值取向指向公众、指向非特定人;营利属于社会经济范畴,教育的营利性指教育活动的成果指向社会生产力.真正损害公益性的并不是教育的营利性,而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相反,尊重教育的经济规律,有效地实现教育的营利性,才能更好地调动社会积极性,确保教育的公益性.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深刻的变化.高校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地,首先要适应这种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是处于转型中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研究发现,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差异非常明显.其中,阶层辈出率最高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其子女的受高等教育机会水平,是阶层辈出率最低的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子女的40.12倍.这表明,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情况,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间,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严重不公平状况必须得到尽快改善,否则只会加重转型中国社会的教育不平等与社会不平等程度,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再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的产业性是生产性与商品性的统一,其中生产性包括一般的生产性和特殊的生产性,特殊的生产性正是生产劳动能力的属性,亦即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属性;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不是体现在高等教育的产品性质上,正是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其本体功能实现,因而高等教育的产业性与公益性在生产性要求上不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且是构成手段目的的共存关系。同时,通过克服两者在商品性条件下的矛盾冲突,能够实现高等教育产业性和公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