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于推动西部城市化而言,西部县域工业的全面发展将起关键性的技术拉动作用。但西部县域工业发展规模总体滞后,这一制约因素直接弱化了人口拉动力的形成。分析西部县域工业的发展资金缺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县域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壮大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发展西部县域特色产业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了特色产业的内涵、特征、发展周期、发展机制、发展趋势,针对西部地区县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其资源优势,提出了西部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3.
西部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特殊层面,由于二元结构而形成的表层金融带来金融抑制的后果严重制约了西部经济发展,因此必须促进西部县域经济中的金融体系向金融深化方向发展,进行金融约束战略改革,为县域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提出第三部门对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的功能优势和存在的制度障碍,认为西部县域第三部门的发育、策略的选择要受到它与县级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什么样的关系的影响,在目前县域制度环境下,第三部门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发展县域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陕西省渭南10个县市(不包含中心城市市辖区)近几年工业发展实际出发,分析县域工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就加快县域工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首次提出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国西部的县域经济发展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错误的倾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大开发时代背景下 ,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脱贫致富 ,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 ,关系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 ,正确认识我国西部县域经济的现状、特征 ,选择正确的发展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十六大首次提出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积极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国西部的县域经济发展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错误的倾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固的基础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在现阶段 ,东西部经济的不平衡 ,更明显的是县域经济的差距 ,是西部县域经济的落后。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西部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不确定因素在不断增加 ,发展战略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 ,面对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机 ,认清和确立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及其切入点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动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单元细胞而受到各级政府的充分重视.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以及地处西部、面向东南亚的区位性,要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给予充分重视.在分析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希望对地方政府及对此项工作有兴趣的理论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正处在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着一种全新的文明转变之际,树立新的价值观,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协调发展路线,这是我国西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12.
2005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和高级化,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降低,工业生产速度不断加快,第三产业比重稳定增长。同时,西部产业结构的变动速度超过东部,具有比东部地区更为强大的产业结构演变动力。但是总体而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比较缓慢,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突出的早产型特点。目前西部地区应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推进西部优势资源的规模开发,改善农牧业发展的条件,促进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认为1990-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变迁的一般规律,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与全国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第二、三产业虽具有竞争力,但竞争优势不强,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是很明显。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根据各个地区区位、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差异,突出其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与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调整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本文着力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并提出了基于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21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西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的障碍。西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选择的对策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西部产业结构;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等。  相似文献   

16.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是西部地区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中提出的新的产业政策.但是,由于我国旅游立法的严重滞后性,使西部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加快旅游立法对于建立与发展西部旅游产业,规范与培育西部旅游市场,开发与保护西部旅游资源,保护游客权益及建立与完善我国旅游法律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大旅游立法的力度,加快旅游立法的进程是克服我国旅游立法滞后性缺陷的重要手段,也是"依法治旅"的法制前提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农业技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和手段,并且为农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资源禀赋状况的差异,历史时期中西方农业技术发展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逐渐形成了以“节约土地”为核心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欧洲则产生了以“节约劳动”为特点的农牧并举的发展模式。前者的高度拓展在取得阶段性开发成果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后者由于发展水平的制约并没有取得像前者一样的开发成就,但却弱化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技术模式的路径依赖,是阻碍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欧洲则突破了技术发展的桎梏,发生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危机与重建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处在十分脆弱甚至是恶化状态,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其原因是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人口压力过大、资源利用方式不当、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的负面影响所致。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生态重建战略即加强生态补偿立法,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甘肃和浙江两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开发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立足西部资源、环境与生态的特殊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低效、滞后性特征,建构了西部不发达地区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动力生成"型战略,提出了确保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 ,对东、中、西部都是难得的机遇。东部地区的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要与西部地区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中部应利用承东启西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两头受益 ;西部应革新观点 ,抓住机遇 ,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