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并称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端午节俗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以明清时期荆楚和北方地区的端午节俗为考察对象,从驱毒辟邪习俗、娱乐休闲活动、端午节的食俗、端午节的时间等四个方面对两地端午节俗之异同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端午”食粽祭屈原说源流考孙永义关键词端午节,粽子,屈原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K89.18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传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端午节食粽子的习俗,诚如宋人吴自牧《梦梁录》所云:"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其日正是葵...  相似文献   

3.
端午节作为中韩两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形成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岁月传承下来。两国的端午节无论在起源还是在节日习俗方面有很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端午节源于古代人们对“恶月恶日”季候的深刻观察与体验.期祈“驱邪禳灾”而产生的具有现代卫生防疫因子的系列循理应对法式与习俗。建构端午节的民俗活动都汲取着中华医药文明养分,形成了神秘而又极具医学理性的古代社会卫生防疫理念。端午节就是古代社会拥有深刻公共意识和广泛民间基础的卫生防疫节。  相似文献   

5.
屈原与五月五日--端午的渊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各国历法不一,五月五日禁忌原是北方晋、齐等国的习俗,后来才影响到全国,它原本与屈原没有关系.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厌胜之术与南方救屈原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完整的端午节风俗.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的竞渡在唐代风行于南北,端午风俗在唐代才基本定型;端午使屈原永远活在民俗和民间文化中.  相似文献   

6.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民间节日。但国外一些国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端午是个重要的官定节日,而唐诗中有许多关于唐代端午节俗的描写,从《全唐文》及相关资料中对唐代端午吃粽子、竞渡、插艾、佩长命缕及君臣互赠物品等习俗的描述中便可窥见一斑,但唐代部分诗人端午节对屈原殉国的反思,其中所包含的"明哲保身"思想和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初衷,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8.
"诸闹渔歌响,风和解粽香。"吃粽子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古往今来,粽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别有情趣的粽文化:  相似文献   

9.
端午节吃粽子和元宵吃汤圆、中秋吃月饼一样,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节日食俗。端午节吃粽子这个风俗来源有许多不同说法,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的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过去,我以为端午节吃粽子是汉族的"专利"。其实,我国少数民族别说在端午节,即便在平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相似文献   

10.
中韩两国都有相同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比较两国的端午习俗,不难发现二者在起源、习俗以及文化内涵、举行目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端午节是中华各地最主要的传统岁时节日之一,对端午节俗历史性的考察由来已久。其成果多从社会学、民俗学及政治学功用出发,注重民俗事象的缘起与变迁,为今天的端午节俗文化生产力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对其经济意义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生产力理论与端午节俗文化研究之间的结合,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尝试。  相似文献   

12.
屈作楚辞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深切的爱国精神,感染国人,影响世界。建议端午节应增加祭拜屈原的仪式;增强端午赛诗的内容;升华原生有形文化赛龙舟等;在屈原乡里建立"国际端午节研究中心",以加强组织,规范其节俗活动。  相似文献   

13.
从饮宴、衣饰、节庆祭仪和龙舟竞渡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明清时期端午节日消费的主要内容及其经济文化意义。指出源远流长的端午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然出现了变化与新趋势,除了娱乐狂欢依旧外,"节日经济"的意义越发凸显,端午节浓郁的商业气息与消费文化气息使我们又一次触摸到了明清社会"现代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宋代进入全面发展和繁荣时期,端午节也是如此。仅端午饰品而言,就极其丰富,门类众多,有门饰、有佩饰、有臂饰,还有簪饰。其中簪饰主要有钗符、艾虎和艾花。它们名称不同.特点各异。这些簪饰也为后代的端午佩饰做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宋代进入全面发展和繁荣时期,端午节也是如此。仅端午饰品而言,就极其丰富,门类众多,有门饰、有佩饰、有臂饰,还有簪饰。其中簪饰主要有钗符、艾虎和艾花。它们名称不同,特点各异。这些簪饰也为后代的端午佩饰做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16.
端午考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今为止关于端午起源的诸种说法皆难以成立,推原其初,此节实为岁时节气,而非因人设节。端午之名,源于夏日之正阳,时当午月午日,最初与夏至时间相重,后逐渐演变为以五月初五为端午,而当伍子胥、屈原、介子推等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人物、事件与五月五日联系起来以后,端午从一个纯粹的节气纪念日演化为社会性的节日。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吴梦窗五首重午词以及相关词作,考定出梦窗约在嘉定十五年(1222)前后,即青少年壮游期间曾至淮安,途中滞留扬州,与一位歌妓相恋并最终天涯揆离。回忆这位扬州歌妓亦即楚伎,构成了梦窗此类词作中重午情结与年少情怀的双重色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