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面对俗文学的崛起.文艺界和评论界对俗文学和雅文学曾有过争论。那么,划分俗文学与雅文学的根据是什么呢?何时文学上出现厂低与雅之分?俗文学与雅文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俗文学与雅文学略加论述。一、划分俗、雅文学的根据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白什么是俗文学?什么是雅文学?它们各自所包括的范围、以及它们各自的作者和读者情况怎样?“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换一句话,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  相似文献   

2.
“雅”在先秦文化土壤里诞生,经历漫长的文学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审美倾向、一种文学评判标准.“雅”作为中国古代诗学美学范畴,其审美内涵从对上古音乐的描述中孕育而出,在《诗经》文化传承、文人审美与创作追求、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特定文化氛围影响下,过渡到文学评判领域,具备丰富的审美意蕴,形成一套对“雅文学”进行品评行之有效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3.
化雅为俗是与化俗为雅相对的一条文学演变发展途径,这一文学演变发展途径在世俗文化繁荣的时代最为明显。在世俗文化繁荣的时代,世俗文化的代表们往往以通俗文学的价值观念和标准改造高雅文学,试图从俗文学角度重新定义和建构文学,以巩固其合法性。冯梦龙的《夹竹桃》最具典型性,它展示了通俗文学是如何以其价值观念和标准改造高雅的《千家诗》的,揭示了化雅为俗在文学演变发展史中的意义:俗文学通过对文学的重新定义和建构,为文学的演变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向有雅、俗之分。过去,人们只看到二者的区别,却忽视了二者的互补与交融。该文分别论述雅文学对俗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俗文学对雅文学的学习和化用,并论及二者互补、交融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贯穿着"雅"与"俗"的交流碰撞.本文试图通过对诗歌史上"雅"与"俗"衍变的描绘,对"雅"、"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文人俗赋冲破了辞赋宫廷化、贵族化的藩篱,将眼光投向社会下层和世俗人生,题材内容丰富,构思巧妙,风格诙谐,在传统文人雅赋之外别立一格,使赋坛上雅俗共存,典丽与通俗兼容,大大丰富了汉魏六朝赋坛的景观。同时,我们又清楚地看到,文人俗赋数量不多,创作队伍不大,发展举步维艰、徘徊不前,在雅文学的夹缝中浮沉挣扎。这种局面实在是汉魏六朝雅文学强势地位的结果,也是文学为贵族所垄断时代之必然。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雅与俗,不仅有其社会价值方面的意义,主要对应于文学产品的社会功利性;也有其文学价值方面的意义,主要对应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创新性;更有其文化价值方面的意义,主要对应于文学物品的文化整合性。文学作为产品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文学作为作品必定成为个体的创造,文学作为物品必然体现文化的综合。因此,文学的雅与俗的这些价值构成了一个系列性的价值集合体,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显现出由社会  相似文献   

8.
以"通俗"起家的文学巨树,分成俗文学与雅文学两个枝杈。俗文学经流变发展形成四大子系: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曲艺文学及现代化音像传媒中属于大众通俗文艺的部分。要将雅俗文学作精确的分界是很难的。我们认为,在古代可定义它们为"雅文学"与"俗文学";在现代文学时段中,则可定义为"知识精英文学"和"大众通俗文学"。目前,因循文化市场的规律,两个文学分支渐有靠拢的趋向,甚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适俗"但不"媚俗"。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将给广大读者带来很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科举背景下的明清教育颠覆了唐宋教育重视文学的传统,转而对文学采取排斥的态度.明清教育实践中理学内容对文学内容的置换在根本上弱化了文学的基础,给明清文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其最明显的表征就是雅文学的衰落.  相似文献   

10.
元末玉山雅集为元代文学史上一独特文学景观,对元以后文学乃至文人生活观念、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以来,玉山雅集研究经历了由冷渐热的过程:1980年以前是冷寂期,1980-2000年为奠基期,2000年以后为蓬勃发展期。这三个研究阶段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玉山雅集兴盛和衰落原因、集会和参与者数目统计、创作特色和影响、文人处世态度和艺术精神的评议以及雅集主人顾瑛的个案研究这几个方面。玉山雅集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可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历来学者多批评骈文繁缛华丽、重文轻质,并以其典雅深奥、用典颇多、难以学习掌握为病。自文学有雅俗之辩后,骈文又被冠以"贵族文学"之名而为学界不齿。自白话文行世后,骈文更是少人问津,鲜有用武之地。其实,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和其丰富的文学资源都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艺术在中国梦的建构中承担着严肃而特殊的使命,文艺家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围绕“中国梦”和“正能量”这样的时代主题进行文学艺术创作,贴近生活,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讲述中国好故事,抒写中国新精神,让通俗与高雅相辅相成、相生相济、相得益彰。株洲作家曾海民的小说《挺过两百天》将镜头聚焦于百姓民生,恪守“通而不俗”的创作原则,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美学的方式抒写出我们共同的经验,诠释和演绎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梦主题,平易中体现出不俗的品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正能量文艺,正是需要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通俗文学处在文学的边缘地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观念影响了海派文学、解放区文学、京派文学等文学思潮,它是一股潜在的文学潮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出现了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经济全球化与文艺民族化的紧张关系中,由持续的现代化追求导致了文艺民族化身份模糊乃至丧失,并随之产生了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它源自于汉语文学在"中、西结构"中的位置、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张力中的特殊处境。当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化语境把中国作家个体和文学写作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维度。这个新维度对于文学写作的根本意义在于承受、反抗一种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采取平视的审美视角,以实现中国文化由"拿来"到"输出"的转化,这将成为中国后现代作家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学写作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建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比较文学"的根本命意及其应当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整体启发。这样,一方面是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趋于萎缩,另一方面,勃洛克式的开放态度又引起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何以成为独立学科"的担忧,甚至造成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往往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拆解的部分。事实上,在汉语的语境和理解结构中为"世界文学"定位,已经意味着一切外国文学研究都必然以"比较"的观念为前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所以可能成为学科重构的典型,正在于传统的学科分野已经无法限定它的论题范围和研究领域。而这一点,与当代学术的人文精神、消解学科的文化研究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学论     
所谓"政治文学",就是反映与政治相关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政治意向,或参与政治斗争的文学,其核心就是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它包括两种:一是政治倾向文学;二是政治斗争文学。中、西方政治倾向文学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而中国和苏联的政治斗争文学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政治文学具有它特殊的美学意义,当然也有审美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就土家族文人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而言,田九龄才调高雅的诗作堪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诗作总在“入尘”与“出尘”之间徘徊,描写了神秘瑰奇的乡土山水恋曲与风格峻洁的人间亲友情怀,抒发了田九龄关注现实人生的时调时风和对传统文化的景仰之情。由他肇其端的容美土司土家族文人诗作,从一开始就融入了汉族文学发展的轨道,并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 ,成为了学术的基本权力。 2 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 ,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 2 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 :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 ,再向世纪末“现代主义理念”的嬗变演进 ,决定 2 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 ,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 ,清晰地暴露出来 ,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 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9.
超文本文学是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创作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它的产生,有赖于互连网和超文本技术的充分发展。与传统文学相比,它有着鲜明、独特的特征,如结构上的超链接性、书写上的互动性、写作载体的超文本性、表现方法的超媒体性、传播方式上的互文性等。超文本文学的出现,给传统文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如它对传统叙事的重新解读,但它的出现同时也丰富了文学的样式,繁荣了当下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位严肃而富有使命感的比较学者,面对20世纪不断更迭、纷繁复杂的理论热潮,韦斯坦因锚定"语言"与"文学"双维,立足于二者的互文性,建构并规范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显示了高超的学术智慧。他所确立的动态、开放的比较文学范式,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