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绘事后素”是子夏与孔子的一段对话。但从汉郑玄、宋朱熹至今,学术界长期以来在孔子《论语.八佾第三》中“绘事后素”一文的理解上存在断章取义、肢解孔子原文精神指向的错误观点。本文通过对《论语.八佾第三》中“素以为绚兮”、“绘事后素”、“礼后乎”前后语境及其内在联系的客观、理性的分析,证明了孔子在此文中所表述的精神内涵是关于外表形式与内在美的关系,而不是在述说“礼”与绘画理念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2.
《论语·八佾》篇记载了大家都熟知的孔子与他的弟子子夏的一段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历来对这段话的意解很多: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又引孔安国曰:“孔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八佾第三》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文中“绘事后素”一语,自古以来就被一些学者阐释为孔子的绘画美学观点。对其所包含的意义有各种注释,理解上有很大的差异。诸如: 汉末郑玄注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诸子集成·论语正义》第49页)古代学者,多从其说。  相似文献   

4.
《论语》“绘事后素”一则是孔子与弟子对话中探讨文艺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它切实而且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重要文艺美学思想.这则《论语》纠结着“素以为绚”、“何以为绚”而加以展开,但却未能全面理解审美机制的发生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审美哲学存在局限.而从和合文化角度出发,我们似乎能够为之找到一个切中肯綮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5.
孔、孟与画论邓乔彬孔、孟极少论及绘画,但他们对我国的画论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本文试从四方面论之。一、绘事后素《论语》中关于绘画及装饰色彩的内容极少,仅数则:于夏问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手?”子曰...  相似文献   

6.
《论语·子张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段语录,探其原意,实质是谈“学”与“仕”的关系。在“十年浩劫”中,把子夏这一言论指之为“集中地概括了孔丘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并上挂下联,口诛笔伐,“叫它永世不得翻身。”假令孔子有幸健在,他是要求给予平反的。当然,作为孔子的文学高徒——子夏的言论,也可能师承了孔子的思想,因为《论语·先进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里的“野人”是指在野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7.
一子贡是孔子称赞的弟子一般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名七十七人,并说“受业身通者七十七,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迁认为孔子弟子中有奇才异能之士七十七人。这七十七人中谁是最杰出的拔尖人物呢?孔子最称赞颜回,但颜回死的早,没有什么成就。孔子死后,子夏教于西河,传授孔子学术,魏文候还以师事之,并咨问国政。《论语》一书中也说孔子弟子中“文学”方面(即学术方面)首推子游、子夏。可是《论语》中孔子对子夏的教导,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相似文献   

8.
从孔子的"绘事后素"的艺术主张谈起,论述了艺术心境的特征,并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不充分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理"(理性、理论、思想)先"文"(文学、文学创作)后的创作模式,这破坏了作家艺术感觉的纯正性和完整性,无法达到"绘事后素"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说的两句话,见于《论语·子张》篇。对于这两句话,从东汉至今近两千年来有很多人做过很多次的注释。这些注释虽不尽相同,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没有什么根本性质的差别。如东汉马融说“仕而优则学”同于孔子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三国时何晏作《论语集解》,采用了马融的解释。北宋时邢禹作《论语正义》,又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解释为“人之仕官,行己职而优,间有余力,则以学先王之遗文也”。南宋时朱熹作《论语集注》,在解释子夏这两句话的时侯,也说:“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明清科举,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故事     
孟子求师曾子把他的思想学问传给了孔子的嫡孙孔伋?讈匙肿铀迹啻?曾作《中庸》。这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派系。孟轲将走访、考察得来的资料进行了反复推敲,认真地分析、比较,发现同是孔子嫡传,惟曾子学派为儒家的正宗。曾子的学问不同于子夏、子游等人,他重视孔子学说中人类自觉精神的忠恕诚信之德,而子夏、子游他们则着重于形式的礼仪以及实际的政务,因而孟轲决定学习曾子这一派系。然而,当孟轲游鲁时,不仅子思早已作古,连其子子上业已没世,只有拜子思的门人为师,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主意既定,孟轲一方面与一批自称是子思门人的青年交游…  相似文献   

11.
《月令》所记时候尚未形成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体系,故以卦配候之学的形成当于《月令》之后,先秦子夏时已有以卦配候之学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对于农民和他们命运的关注始终是苏金伞最大的创作主题,他的诗歌创作蕴蓄了土地一样朴实和宽厚的品格与精神内涵.诗人前期的诗歌创作以中原农村的风貌和农民的生活、命运为核心,以独特的自然、清白的语言表述方式和自由、简短的体式为载体,展现了其永不陈旧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13.
关于侯景之乱几则史料的辩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辨析了《梁书》《南史》《资治通鉴》等书关于侯景之乱的几条歧异史料,包括侯景是否善于骑射、侯景起兵时的军队数量、建康城被围后城外的梁朝援军数量等,认为侯景善于谋略,也善于骑射,侯景起兵时的军队在万人左右,建康城外的援军数量为二三十万。  相似文献   

14.
苏轼饮食文化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轼不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坛大家,而且是一位美食家、品酒师、酿酒师和园艺师.他的饮食文化融入了更多的雅的意蕴,这主要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上;作为学识渊博的文化人,开明士大夫中的一员,他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主张与人同乐;他喜欢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他还特别注重食疗养生之道,等等.苏轼饮食文化的特色与他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相关,亦与他对儒、佛、道的信仰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苏轼对"平淡"风格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他对陶渊明诗歌"枯淡"美的批评上。"枯淡"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过程,体现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就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效果。从"枯淡"风格出发,苏轼发现了柳宗元、韦应物诗风与陶渊明"同源",并作出了"柳在韦上"的判断。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代学者任渊著有《后山诗注》,该书能发明陈师道之意,对陈师道诗中的典故语词,能详尽准确地引出与其意义契合的出处,并由此看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黄庭坚、王安石、苏轼等人诗法的继承和变化,从而总结“后山体”的特点。陈师道诗歌善于继承模仿前人的字法、句法,在此基础上点化诗意,包括化用、反用、合用、展用等方面,达到“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最终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7.
杨徽之是五代入宋的文人,他精通儒典,学问广博,品德高尚,被周世宗选拔,入宋后受知于宋太宗,建议宋太宗崇尚儒学,为太宗所赞赏。后又成为宋真宗的潜邸文臣,担负辅导教育真宗的重任,提高了宋真宗的文化素养,真宗即位后继续辅导真宗,积极举荐文人,培养后辈人才,为宋初儒学的振兴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侯清麟《脚步声声》是一本具有自传体色彩的长篇小说,作者用纪实的手法、农家子弟的主观视角,还原了1978年高考恢复前后中国乡村社会的时代特征;以"青春记忆"为叙事脉络,完成了对角色主体性成长的描写与心路历程的刻画,生动呈现了78级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早期记忆。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存最早的宋代诗歌注释,任渊的《后山诗注》继承了李善《文选注》重视典故语词出处的传统,而在释意与诗学批评方面有所创新。任渊将诗集目录、作者年谱、诗歌编年考证三者融为一体,有利于读者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理解诗歌。任渊又考证后山诗中时事、今典,探索后山诗的创作事因,解释了与时事相关的内容,以及陈师道个人生活与交游史中的轶事。任渊还探索陈师道的心理感触,阐发言外之意。最后,任渊寓批评于注释之中,总结后山诗的写作技巧,评论其艺术效果。《后山诗注》的阐释模式,对宋代诗歌注释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