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广义上,东方社会的文化形成了东方特型,即在经济与文化上,地域内普遍落后有集体劳作传统;在政治与社会中,多采取中央集权管理易自上而下动员。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在东西方文明的相互补充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两大文化主体的努力下,中国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其逐渐丰富内涵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在不同区域文化中具体化,产生了"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等发展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传统,也具有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突破了历史变化顺序的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初定模式。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等重大问题,是马克思晚年认识的新拓展。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应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中国革命的实践应验并且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国家和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臣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构成,其价值结构表现在君权至上的价值准则、宗法纲常的人治传统、清官圣人的政治期盼、权利主体观念的泯灭四个层面,是一种带有明显奴性特征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的政治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是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革命新时代的伟大先驱。他在短暂的革命历程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他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并为之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他认识和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艰辛探索等,对新时期人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卡奇的人民性理论凝聚于哲学、现实主义文论之中,新时期中国学界对其接受主要是通过思想界的两场讨论来完成的。讨论首先发生于哲学领域,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将卢卡奇纳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等问题展开广泛探讨,开启了中国学界对卢卡奇及其人民性理论的接受。哲学领域思想文化的变革引发了文学艺术领域的变革,在现实主义理论方面,学界针对卢卡奇的"人本论"和布莱希特的"阶级论"进行讨论,深入探讨卢卡奇的人民性理论,并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美学范畴。通过对卢卡奇人民性理论的讨论与接受,学界认识到"人民性"既具有革命性与战斗性的政治与阶级属性的内涵,又饱含"以人为本"的丰富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之根基。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发展为毛泽东思,在西方形成了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与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在哲学观点上虽有某些相近之处,但他们之间有一个根本的区别: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了胜利。卢、葛接受资产阶级观点,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使他们的思想成为一朵不结果实的空花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其具体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中国特色"应从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核心价值的层面上来把握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社会为目标,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文化是在世界历史中形成的,它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吸纳来展现。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中国、俄国的文化发展问题时,是将其放置在"世界文化"视阈下考察的,他们认为,东方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发展离不开世界历史与文化的促进,而东方国家的革命是推动世界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文化立国、以文化治党的现代政党,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历史课题。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在思想意识层面,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党和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文化价值诉求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切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落实到文化现实实践层面;在文化实践层面,必须妥善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将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实践的落脚点;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必须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心。这些规律性认识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东方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东方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东方落后国家或民族的革命、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适合东方各国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赋予其东方区域的特色,使之成为东方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章重点从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社会主义改革中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理论与实践四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东方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东方区域的运用和发展,又是其运用与发展的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世界历史理论,具有较为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东方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对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了新的探索。其贡献在于:提出了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理论依据;回答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问题;解决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途径问题;找到了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及其相关的制度。它是与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是这种国体的表现形式。由于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以及革命传统和民族特点等实际情况的差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也必然有所不同。中国作为东方社会主义大国,有自己更为特殊的国情,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也必然会带有自身更加鲜明的特色。认真探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揭示其基本特色,把握其特质,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有着极为重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八一南昌起义遗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土地革命初期,发动八一南昌起义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前革命遗址的开发利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包括对革命遗址认识不足,其价值尚未得到全面审视;革命遗址开发利用滞后;革命遗址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等问题.文章运用文字资料搜集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当前八一南昌起义遗址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要在认识上、管理上、实践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其丰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美尔是青年卢卡奇异化思想的主要源泉。西美尔指出,现代文化的分裂造成了文化悲剧,青年卢卡奇象西美尔一样对现代文化的危机作出了诊断,将其视为异化的表征。西美尔认为劳动分工是主客观文化分离的动因,虽然马克思等也曾对劳动分工有过精辟论述,然而青年卢卡奇却是透过西美尔的眼睛来认识劳动分工的。西美尔文化悲剧的本质在于生命与形式的冲突,青年卢卡奇同样将其视为自己思想的基础型结构,并试图在资本主义异化面前打破心灵与现实的壁垒,探索并建立新形式,以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既缘起于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先哲们对光辉未来的描述和构想,更缘起于对社会主义新鲜实践的应有理性反思。社会主义精神富裕具有真实性与全面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先进性与超越性、继承性与创新性、主导性与普适性等特征。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在内涵、提出的角度、质与量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又在关注对象、价值目标等层面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强盛,部分西方知识分子认为西方世界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工具理性等方面大大优于东方民族的古老文明,于是逐渐滋生出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产生这样的误区:鄙视中国文化的价值、制造中国文化停滞的形象、贬低儒家伦理的作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区,一方面是对文化发展民族性与时代性、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规律的违背,另一方面是为西方殖民霸权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最早形态.联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联共,干社会主义事业;扶助农工,唤醒社会主义的力量.三大政策导致了孙中山革命实践与理论的三大转折把学习榜样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的苏俄社会主义;把革命联合力量由大军阀、大资本家转向了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基本动力由资产阶级转向了工农民众.三大根本性转变使得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由主观变成现实.只有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民生主义的时代特征与中国特点去理解与认识其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晚年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和公允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探索傅永军一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在晚年以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俄国、印度、中国)为研究对象,总结出来的关于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现实状况以及未来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机遇主要是全球化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扩大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促进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创新,吸纳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挑战表现在,西方国家利用全球化极力推广其社会思想与价值理念,为其推行"西化"、"分化"提供了便利,易于引发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破坏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提高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吸纳世界各民族文化优长,倡导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以文化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采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部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重要意义,对文化自信的深层内涵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进行讨论。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其中包括文化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要求文化自信,文化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求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立场要求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成为当代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根本价值;要加强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要倍加珍惜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文化,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主动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对外来文化要在辩证取舍后消化再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服务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还应科学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势,把握文化发展的有利机遇,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不断推进文化的创造,要充分利用科技革命新成就,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建设网络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