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电子文献时代,除了将传统的版本概念的外延予以延伸使用之外,文本与超文本亦成为重要的关注与研究的对象与范畴了。辨析电子文献文本与超文本概念,比较文本与版本之异同,探究文本、版本与超文本之形态、分类及其功用,对于丰富与发展文献学整体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出现的结构主义思潮及后来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对教育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结构主义思潮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基础上,提出“文本解构”、“形而上学传统颠覆”以及“主体消解”等理论,后结构主义的这些特征对知识观、课程观及师生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理论对教育实践变革提供了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学界对互文性理论的后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分析了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主旨思想,即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是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通过评析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区别性特征,论述该文本观在互文性理论中应占有的理论地位,旨在弥补当前学界对互文性理论阐释方面之不足。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认为,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该文本观为翻译研究增添了新的阐释视角.本研究通过审视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性特征,来揭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契合;最后,以<唐律>的翻译实例来印证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对中国古典法律文本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试图比较中国外语学习者的超文本阅读和传统文本阅读以及在此过程中超链接的作用。旨在探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超文本阅读和传统文本阅读之间阅读成绩的差异;第二,点击次数的多少对超文本阅读成绩的影响;第三,比较生词解释和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阅读理解成绩提高的作用大小。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超文本阅读的成绩高于传统文本阅读的成绩。不同点击组的学习成绩之间也有明显差异。与生词解释相比,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帮助作用更大。此研究结果对超链接在超文本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逻辑比较法和文本分析法,阐述超文本理念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为芬尼根守灵>的构思、克里丝蒂娃和罗兰·巴特从建构和解构两个不同角度阐述的"文本间性"理论、德里达的"延异"说以及福柯关于"话语理论"的观点都和超文本理论息息相通.研究后现代主义和超文本理念的关系,可以促进社会文化思潮和信息科技的互动,有助于实现网络人文价值和工具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针对结构主义过度追求科学化的倾向,德里达力主以某种游戏性方式把结构主义的逻辑推向极限,从而瓦解结构,否定意义的确定性,这种采取从内部进行拆解、替补、颠覆的非中心化解构策略直接促发了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产生,并使之成为结构主义的激进版。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解构是对古希腊以来西方思想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彻底批判,这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激进批判打破了文本“单一”的解读模式,暴露出文本内部的矛盾和歧义,从而释放出文本差异化和多重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二元对立概念为起点,阐述了二元对立原则对语言学研究的深远影响,以及二元对立原则在索绪尔后的一些发展,论述了伊泽尔的文本开放性的概念和结构组成。文章将二元对立原则与文本的开放性联系起来,论证了二元对立原则与文本的开放性的关系及其对文本开放性研究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介的超文本叙事与技术层面的超文本、哲学及文学理论层面的超文本和小说家在创作中虚构的超文本三种超文本理念密切相关。技术层面的超文本满足日常生活的目的性,哲学意义的超文本则强调以新的文本形式彰显与传统思维的对抗,而小说家所虚构的超文本则是通过线性循环创作一种内容无限的读不完的书。在三种超文本理念的张力缝隙中,传统的线性叙事观念受到了挑战,新的超文本叙事不论从创作还是阅读都不像文学家和理论家所预想的那样盛景空前。  相似文献   

10.
超文本阅读的模式与效果——一项基于元认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文本是文本的电子表现形式,其阅读需要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互动及读者的控制。有理论表明,以超文本为媒介的学习特别依赖元认知技能的运用,如监测和控制等。实验采取3×2的组间设计,交叉比较读者在元认知激活或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线性文本和超文本阅读的效果差异,发现学习者在元认知激活的状态下阅读超文本,学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文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章从其内涵的界定入手,综述了20世纪以来语言学视角下的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的历时性研究,并对近年来几种常见文本类型进行了引介与阐述,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视野展开对阅读文本研究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结构主义的叙事结构与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相结合。小说采用后结构主义、对话性与内结构、反复叙事等独特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很强的修辞性表达效果,对于小说“存在”这一主题起到深刻的揭示作用。对话性与内结构将作者对“存在”的哲学思考渗透于小说之中,结构上的反复叙事进一步深化了“存在”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3.
国内期刊报纸篇名中有相当数量的“的”字是通过其12种形式的拼音体现的。它们与其说是不规范的因素,不如说是体现了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在这些形式中,“的”字已发生了功能变异,成为了篇名和语篇的环境成分,在超句法与超语篇层面起作用。这一点为Halliday提出的句子分析的“三层说”,尤其是“上层”分析的必要性提供了一点旁证。此外,环境成分化还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环境成分与句法的互动和转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比较塞尔“传统隐喻观”和戴维森的“无意义隐喻观”的基础上,文章以后结构主义哲学视角探讨隐喻,认为隐喻具有几个特征:隐喻就是使用;对真值和指称的回答呈现出隐喻的多元化、开放性与创造性;隐喻的不确定性和对语境的依赖性提升了隐喻的语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虚实之论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而空白诗学是西方现代阐释学提出的理论范畴。二者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结合、重视“虚”与空白的生发作用以及强调读者参与的多元化阐释方式上 ,存在相通之处。这种比较对于拓展我们对文本的意义生成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哲学介入,在充分展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对西方诗学与中国文论的本体论转换的影响的基础上,以文本意义与理解事件概念为中心,探究作为当代中西文学评论核心理念的"意义生成"问题的缘起、特质和本体论意义,阐发了文学解释学的本真蕴涵及其根本观念,意在展示出当代解释学与文学评论以及当下生活的密切关系,以达到对人文和精神科学的全新理解和把握。文学解释学视域中对意义的追寻和探求,涵盖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解释学的理论蕴涵和发生语境;二是文学解释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阐释语境,彰显文学意义阐释的本体存在之维;三是文学审美意义观的追索与建构,进而勾勒出由文本"方法论"转向意义"本体论"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当莎士比亚戏剧进入中国读者和观众的阅读和接受视野时,它的文本尤其是其戏剧主题意义的生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棱镜的整合。《雅典的泰门》中"背叛"和"诱惑"的母体主题反衬了儒家"信"的理念,《威尼斯商人》中基督教"爱"与"仁慈"的主题部分地体现出儒家"仁"的精神,而《皆大欢喜》中"宽恕"的伦理主题则体现出道家在自然中和儒家在音乐中实现"和谐"的理念。这种部分契合的原因在于代表中西传统文化灵魂的《圣经》和儒、道学说关注人伦、自然的内在共性。  相似文献   

18.
主位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表示语篇纯理功能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语篇中起着重要的穿针引线作用.本文依据主位分析理论,重点讨论两种小句的主位分析方法,即there be 存在过程小句和含有非连续性后置成分的小句.在分析、比较诸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there be 小句中there be 充当主位成分;在含有非连续性后置成分的小句中,做主语的代词和后置成分一起做非连续性主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胡适“近世哲学”的思想概念的反思,综合20世纪以来有关宋明理学与清代学术的研究成果,超越宋明理学研究与明清之际学术研究两大阵营对立的各种观点,力求更加全面地看待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对中国现代学术与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后结构主义视野阅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班吉是一个反对西方传统文化的语音中心主义、逻辑中心主义和西方种族中心主义的象征。在他的"声音"(the sound)与"愤怒"(the fury)中,语音与意义是分离的;意识流的无序时空实际是能指与所指的断裂而游弋的表现;他的"嘟嘟哝哝"只是能指意蕴庞大的符号而无沟通意义。这个人物的主体性根本无法建立,最终只能"可怜巴巴地干嚎着",发出"世界上所有无言的痛苦中最最严肃、最最绝望的声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