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意象生命美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哲学之"气"范畴是文学"神"意象生命意义生成的本体,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生命观看,生命自由与生命平等是生命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生命化文学观是古代文论的重要民族特色之一。“生命”观的内涵体现于创作、作品、欣赏等方面,它认为,文学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需要,文学作品中作家生命的结晶,具有人的生命体特征和使人观照生命的功能。“生命”观的生成以古代文学为直接条件,又受古代艺术、哲学、相术、人物品鉴、养生学、中医学等思想文化的影响。“生命”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思想与创作充满着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这可以从其生命观的内在矛盾中找到根源。沈从文生命观的内在矛盾表现为生命本体观与生命价值观的内在矛盾。生命观的这种内在矛盾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沈从文的社会政治观念与文学思想,而且在其创作中表现出来,深刻地影响到其创作格局与艺术风格的建构。通过探讨沈从文生命观的内在构成及其矛盾,可以透视其创作中的许多重要现象,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说指向对生命冲动、个性舒展和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强烈关注,他以生命哲学为基点建立的"生命的文学"观在郭沫若这里得到了强烈的回应。但郭沫若与厨川白村对于"生命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吸收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郭沫若早期文学观的形成既与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的则是与五四启蒙思潮的共振。  相似文献   

5.
杨时的生命哲学包含其生命起源观、生命态度和生命修养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观、生命栖居观。其生命起源观渊源于《周易》,关于"气"的观点受张载和"二程"很大影响;其生命态度表现为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并发挥人的主体性,养气是珍惜生命和个体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其生命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其道德实践观是对《中庸》之"诚"的践行;其生命栖居观主要体现在诗文中,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曾点之象"、"颜回之乐"的追求,但又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6.
"岘山汉水"本事突出了生命意识的觉醒,并衍生出感叹生命不永与追求精神不朽的双重结构,也是该怀古主题在唐宋嬗变中的基本模式.唐代岘山怀古在宇宙意识的激发下表达对历史本体的深情追询.宋代岘山怀古则突出文化转型背景下感性生命的张扬和文化价值的理性重构.伴随其中的则是悲剧意识的发展、转型和弥合,山水怀古正是体认宇宙情怀、消解悲剧意识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台湾新士林哲学的领军人物罗光先生,在其生命哲学体系中,结合天主教哲学中的“存有”范畴和儒家传统哲学中的“生生之道”,体贴新的生命观,即生命是动态的流动,认为生命的意义就在变易,生命的过程就是生命本体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人类自身的诸多问题中,生命问题是最核心和最重大的问题,对人类具有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和精神成果都可以归结到生命这一前提性因素上来.从西方生命思想的理论进路来看,不仅不同时期的生命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分野,就是在同一时期也有各种观点的尖锐对立;不仅在生命本体上存在着重大分歧,对生命的价值判断更是众说纷纭,存在着非常复杂和充满对立的思想形态.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重新审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主张把一切还原到生命,标举生命的本体意义,呈现出对生命极为丰富的哲学省察.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西方在宗教安慰中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不同,中国古代文人士子以建功立业达到对死亡的超越。悲秋文学以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苦难为核心,以忧惧生命短暂为外在形式表达了古代文人的生命观,反映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伦理价值观念对文人生命意识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学本体,是文学创造主体通过语言引起欣赏主体的意象再创造和情感反映的艺术存在.一切文学作品都包含知、情、意,都通过语言形式来表现,这决定了文学本体有它多重因素的统一性;但是,各个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又有各不相同的艺术个性,呈现出独特的本体美.《野草》的本体美是卓异鲜明,光彩熠熠的.《野草》蕴含着浓郁的生命意识.任何真正的艺术品,都是生命意识的审美表现,不过比较起来,自然有浓淡之分,高下之别,有个性的差异.生命意识总是通过生命个体表现出  相似文献   

11.
鲁迅、沈从文作为两代现代作家之代表,他们在文学书写中所表现出的生命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方式具有某种"共名"的一致性,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生命观的重要内涵。他们的生命观吸取了传统儒家生命观与现代个性主义生命观中生命要有所作为的积极因素,扬弃了儒家生命观为"仁义"的绝对价值理念与个性主义生命观中极端"为我"的狭隘性,不惜以"死"为最坏的结局,义无反顾地进行生命"实验"。两者"有所为"的生命价值取向、关于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自我道德的探寻与确证等生命观,彰显了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对生命价值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及这种精神薪火相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现象日益严峻的现实,以南京工程学院16个院系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一份关于生命价值观的调查问卷,采用了对比分析法、文献分析法、计算机辅助技术等方法对他们的生命观进行评估研究,从而提出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生命观教育的对策,为高校有效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一些现实依据,为大学生实现生命价值提供一些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道家哲学的核心是其生命观念 ,道家生命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即倡导生命本位 ,强调自然关怀。前者表现在重生、贵生、尊生、养生乃至长生等主张中 ,后者则反映在将生命与自然自始至终联系在一起的宇宙大生命观中。道家深具生命关怀和自然关怀的宇宙大生命观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学思想 ,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它启迪我们认真思考人如何生存、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等重大问题 ,提示我们既要珍惜生命也要爱惜自然 ,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 ,如此才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文章构建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三维度结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对5所大学40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它包括生命价值目标、生命价值过程、生命价值评价三个维度。(2)大学生在生命价值目标方面,社会取向高于个人取向;生命价值过程从高至低依次为主动解决、努力投入、幻想退避,且积极乐观高于消极宿命。(3)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呈现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男生更注重个人生命价值取向,不同家庭收入和学习成绩均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史学史上,史学价值观的变化和不同史学主体(史学家)的历史本体观存在差异,根本上是由于客观历史本体的发展所呈现的不同形态与史学主体认识相结合所形成的历史本体观的不同所造成的。历史地观察史学价值观和历史本体观,旨在说明在今天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价值功能,就必须首先对信息时代或全球化时代的历史本体观有一个正确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论"和合"本体的非实体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体”即存在,对其的研究在哲学和文化领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从非实体性特征的维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本体观,从过程向度、创生向度、动态向度对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合本体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本体。早在明代,胡应麟就已经意识到了《古诗十九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微妙的、甚至是重复出现的意象。本文从意象的角度出发,探求《古诗十九首》生命主题的深刻历史内涵以及其艺术魅力的源泉。生命永恒、生命短暂、生命死亡这一组生命意象中融入了游子们对生命悲剧的感伤与无奈。无法求得生命长久的游子们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从而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爱恋、追求与肯定,形成了对生命各个角度的思考。生命意象群与人生短暂的主题浑然一体,使《古诗十九首》达到了“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泣鬼神,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论海子诗歌的生命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独特的生命意象序列。透过多种奇幻诡谲的表现形态,生命意象呈现出三层含义:一是个体生命的真实跃动,二是生命群体的共振共在,三是对本真存在状态的追求。通过对生命意象序列进行深入解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海子开阔宏大的生命境界和悲壮惨烈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关系.随机选取津京地区4所高校417名本科生,使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自编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的家庭功能状况、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类型之间,生命价值观各维度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01);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生命价值观各维度间均见到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消极生命价值观(消极生命态度,生命无归属感)呈显著性负相关;与积极生命价值观(积极生命态度,追求生命意义)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P<0.001).因此,不同亲密度和适应性类型家庭的大学生存在生命价值观的差异,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两种现代生命观批判和人的生命观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关于人的各种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生命观,其中哲学中以个体主义生命观和群体主义生命观影响力强大,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哲学的这两种生命观都经不起科学认识的反思,是哲学形而上思维一元化、极端化的结果。个体生命观犯了消解群体生命的历史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抽象得仅仅剩下本能;群体生命观犯了消解个体生命的现实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当做了自然之物去理解。新生命观的建立,既要看到个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又要看到群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在对个体、家庭、群体三者基于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理解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命文明看做是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互动,人类生命文明的同一性、主体性、无限性才一目了然。全面的生命观对我们真实完整地理解和现实全面地建设人类生命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