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所近日成立。该所由实体型研究所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为主体,吸纳了历史系和历史研究所的部分人员,按照“发挥优势、深化改革”的要求重组科研力量,其学术队伍来自四川大学古籍所、历史系、旅游系、中文系、哲学系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南师大、四川省博物馆等单位,囊括了川、渝两地优秀的巴蜀文化研究者。我校历代学人都很重视巴蜀文化的研究,从考古、历史、文学、文献等方面对巴蜀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三星堆青铜文明、成都古城遗址、三峡古人类遗址的发现与研究,都是震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动态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巴蜀社会、非遗以及农耕文化等诸方面的关系。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创见、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内容涉及巴蜀社会、非遗、历史地理等方面,并呈现出注重对巴蜀文化内涵的解读、突出区域内历史文化名人研究、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研究等特点,但对于巴蜀文化自身的演变规律以及为古蜀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的农耕文化等诸问题所表现出的历史认识和哲学反思仍尚显薄弱。  相似文献   

3.
隗瀛涛教授     
院根涛教授是新小国培养的历史学家。1984年至1989年任四川大学副校长。历任四川省政协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常委。现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评审组成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名誉所长、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84年魄惊涛教授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省劳动模范称号。lopZ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院根涛教授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书育人,一是学术创新。教师的首要使命就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4.
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考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巴蜀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背景资料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发现巴蜀少数民族体育的形成与生产方式、军事、民俗、文化崇拜及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巴蜀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既具有本民族独立的个性特点,又具有几个相似民族的交叉特点以及多个民族间的普遍特点.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巴蜀少数民族体育还具有自成体系、历史积淀深厚、保持原始传承性、与节日民俗相亲和以及同时向文化核心聚合和向世界体育拓展的双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5.
巴蜀文化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当代中国文化总体为背景,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四川盆地东部)、蜀文化(四川盆地西部)为主体,并包括省内务少数民族文化(主要在四川西部)的地域亚文化的总汇。它深居中国内陆腹地,是一种以盆地为主要地域特征的内地型文化。它以汉民族为主体(占其总人口的96.3%),多民族杂居,是一种汉文化为主的多民族复合型文化。它的两个主要文化巴与蜀文化,是历史悠久的、基本上未迁移的、稳定的亚文化,故它是一种历史连续型文化。 巴蜀文化的特征则是指基于巴蜀文化诸多层面丰富复杂的文化内容,而以地域为视野界限,侧重其历史的与现实的文化运动中最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质的最一般规定。  相似文献   

6.
在奇诡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土壤之上的巴蜀文化 ,从秦汉以来不断地融合黄河文化、荆楚文化 ,产生出个性独具的巴蜀文学人才 ,创造出了特色鲜明的巴蜀古代散文。研究、整理和出版巴蜀古代散文 ,批判地继承和发扬这笔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发展巴蜀文学 ,促进巴蜀文化创新 ,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时代,也是蜀学发展的极盛时期.此一阶段,巴蜀大地社会安宁,经济富庶,加之本地的尊儒重教传统,带来了巴蜀文化的发展和蜀学的繁荣.本文系统总结了宋代四川地区在家族文化、经学传承、史学创新和小学研究等方面的成就,系统展示了此期巴蜀文化的面貌和蜀学繁荣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自动自觉的文化向心和归趋意识以及特异独立的文化品格的建构。邓经武先生新著《二十世纪巴蜀文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自觉意识下的对巴蜀文化(文学)的独特阐释。本书虽是一部文学史著作,然而言说背景却远远超出了文学一域,其精神旨归始终与巴蜀文化之根紧密相连。意大利批评家文杜里把丹纳的艺术史称为“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我们也可以把本书称为“作为文化阐释的二十世纪巴蜀文学史”。本书《绪论》部分首先从生态地理、经济状况、政治改革、宗教观念、艺术风习、社会心理诸方面论述了巴蜀文化的发生前提(第一自然段)和独…  相似文献   

9.
秦汉移民与巴蜀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在向巴蜀的移民 (广义 )中 ,不乏当时社会的优秀人才 ,他们和其他移民一样在巴蜀从事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对巴蜀旧貌的改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巴蜀文化的重大变化。巴蜀地区滋长的各种文化精神与中原渐趋等同 ,形成为秦汉及其以后巴蜀文化一道新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巴蜀汉阙是目前留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研究我国汉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研究其修建和留存下来的原因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从修建阙这一特殊宗教象征性建筑的取材、建筑和石刻技术条件入手,探索巴蜀汉阙存在的历史原因。结果表明,巴蜀多山以及多雨潮湿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巴蜀汉阙的取材和留存可能性,注重黄老和神仙思想的宗教文化决定了其修建场所和功能,而根植于巴蜀地区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其所展示的社会形态和人文气质。总之,巴蜀汉阙的存在正是巴蜀地区地理地质条件、社会宗教信仰以及人文地域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文化和气质对于更好地探索古巴蜀文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秦世不文,但秦统治下的巴蜀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加之“秦民万家”入蜀,山东六国富豪及工匠入蜀,刘邦为汉王时又带大批政治精英、文化俊才入蜀,使巴蜀成为秦、楚、中原文化与巴蜀固有文化大荟萃、大整合的地区,从而为汉代巴蜀文化的一代繁盛奠定了基础。 汉代巴蜀散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论说杂文方面。汉赋作为汉代文学之代表,其奠基人为巴蜀人。汉赋“四大家”中三大家为巴蜀人。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及东汉的李尤、杨终、瞿酺皆为名垂当代,卓有成效的散文家。 李固、李燮父子以书、策闻名,虽为汉中郡人,但汉中古属蜀国,汉时又与巴蜀同属益州,故作为本文附录。  相似文献   

12.
《巴蜀散文史稿》属于地域文化涵盖下的文体发展史研究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厚的文化内涵、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巴蜀散文史的研究 ,前的未有 ,故本书无疑是开创性的成果 ,填补了学术空白 ,开拓之功 ,实不可没。本书特色鲜明 ,意义重大 ;“史”线清晰 ,资料详实 ;持论公允 ,观点稳妥 ,是对巴蜀文学和巴蜀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秦世不文,但秦统治下的巴蜀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飞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加之“秦民万家”入蜀,山东六国富豪及工匠入蜀,刘邦为汉王时又带大批政治精英、文化俊才入蜀,使巴蜀成为秦、楚、中原文化与巴蜀固有文化大荟萃、大整合的地区,从而为汉代巴蜀文化的一代繁盛奠定了基础.汉代巴蜀散文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赋和论说杂文方面.汉赋作为汉代文学之代表.其奠基人为巴蜀人.汉赋“四大家”中三大家为巴蜀人.西汉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及东汉的李尤、扬终、翟酺皆为名重当代,卓有成就的散文家.李固、李燮父子以书、策闻名.虽为汉中郡人,但汉中古属蜀国、汉时又与巴蜀同属益州,故作为本文附录.  相似文献   

14.
1990年12月21—22日,四川省当代史学研究会在成都召开了学术讨论会,会议内容为:一,讨论《四川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发表的《商周研究之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提要的观点;二、巴蜀文化问题。现将第一项内容的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李颉人、周克芹以及新一代巴蜀青年作家群农村题材小说中巴蜀风情、乡土景貌和民俗特征的精细描绘,展现出巴蜀浓郁的地域文化意义和美学内涵。在巴蜀两代作家的对比中,探索巴蜀地域文化小说的困境与走向。  相似文献   

16.
巴蜀文化自古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在经济文化尤其发达的唐宋时期还吸引了一批非蜀籍的文人墨客流寓于此,出现了自古词人多入蜀的高峰盛况。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及其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唐宋文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巴蜀文化的兼容并包、汇纳百川。  相似文献   

17.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巴蜀的文治教化传统及和谐包容、大德云集的佛学环境,为玄奘转益多师、融汇各种文化资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氤氲其间的仙气和灵气,为玄奘静虑精进、专心治学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人居环境.玄奘在成都治学五年并受具足戒,为他成为以唯识为主、综(四敷)名实、兼融百宗、谙习三藏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奠定了基础.玄奘的译经活动也包含着蜀中法师的奉献.玄奘对巴蜀文化也有重大影响.玄奘在巴蜀百科全书型的文化巨人发展史上占有一席特殊的位置.其译书既是禅宗出现的催生剂,也是巴蜀禅学转型的内在动力.<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各种见闻,深刻影响于巴蜀佛教绘事与石刻艺术.玄奘善于调整政治与佛教的关系,他用宗教适应社会的方法,今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从地域文化角度切入进行文学研究,日益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而巴蜀文学研究,可谓是这一热点中的焦点.谭兴国主编的<蜀中文章冠天下巴蜀文学史稿>[1]和杨世明的<巴蜀文学史>[2]均是对古代巴蜀文学所做的通代性研究,但作为古代巴蜀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宋代巴蜀文学,虽才人辈出,成就卓然,对其所做的研究却十分薄弱.祝尚书先生撰写的<宋代巴蜀文学通论>[3](以下简称<通论>)系统地梳理了宋代巴蜀文学发生、发展、衰微的历史进程,为宋代巴蜀文学研究填补了空白,可称为巴蜀文学断代研究的拓荒之作.其拓荒之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邓经武的新著站在世界文化大视野中,运用文化分析新方法对巴蜀文学进行了新的描述和研究,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巴蜀文学通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