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中国2000-2012年30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数据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检验了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自相关检验的基础上,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对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口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这四项因素是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1-2014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作为样本,考虑空气污染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空间杜宾滞后模型(SDM)和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实证检验经济发展与空气污染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①中国空气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空气污染水平集聚地随时间推移呈现出“由西向东”的转移特征。②空气污染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震荡曲线形式的关系,并不完全吻合传统的EKC倒U型曲线形状,但震荡关系也符合EKC所描述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长期存在的特征,说明了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发解决空气污染问题。③半参数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优度高于普通参数模型,其刻画的空气污染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特征验证了前人对二者震荡关系的猜想,结果更为稳健、准确与有效。  相似文献   

3.
李治国等 《统计研究》2021,38(12):89-104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影响产业结构的分析思路,将空间碳排放纳入动态最优化模型,理论剖析土地城市化推进的空间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进而将半参数与参数空间模型相结合实证考察不同类型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减排效应,并重点检验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就全国而言,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整体上存在倒U型关系,相较于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广度土地城市化,夜间卫星灯光数据表征的深度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倒U型关系更加典型且边际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分区域来看,仅东部地区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保持稳健的倒U型关系,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呈现正向单调关系;长期来看,广度土地城市化对周边地区碳排放具有抑制效应,而深度土地城市化则具有持续的促增效果;产业结构在土地城市化发挥空间减排效应的过程里中介作用显著,且这一中介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土地城市化具有空间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效应。本文据此提出,土地城市化推进应基于地方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推进模式,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和协同减排,同时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渠道,拓展土地城市化空间减排效应发挥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4.
薛艳 《统计与决策》2016,(3):141-144
文章在计算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利用2000年-2012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造半参数混合模型,对影响碳排放的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GDP、人口总量、城市化水平、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随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增加,刚开始碳排放量的波动不大,随后出现明显快速的增长趋势,慢慢增长的边际作用下降.煤炭消费的增加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到该值超过90%之后出现拐点.最后通过将半参数混合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比较,得出在充分考虑变量间非线性关系的条件下,半参数混合模型的拟合效果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1982-2012年的数据对碳排放、对外贸易、金融发展、能源消耗、经济增长等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ARDL边限检验法对各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得出长期关系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深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是非线性倒U型关系,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之间呈正相关,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贸易开放与碳排放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对外贸易并未引起污染转移.  相似文献   

6.
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基础上,选用30个省域2000—2009年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空间相关性指标检验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利用空间面板自回归和误差模型发现,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形关系,转折点在8.167亿元至11.025亿元人均GDP之间;工业结构比重对碳减排有消极影响,而技术进步、FDI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这说明通过降低工业结构比重、促进新能源技术的革新以及引进外资等能减少中国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超效率DEA以及空间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金融集聚指数以及生态效率水平进行评价,利用2009年-2013年相关数据,通过构建了空间滞后模型对金融集聚与地区生态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金融集聚与地区生态效率呈现"东高-中西低"良好的统一性,而且各省市金融集聚指数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金融集聚对于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域与行业差异性,在东部西部地区,金融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而在中部地区,金融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态效率的提高;银行业、证券行业以及保险行业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态效率的影响在大小以及方向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宽  张弘  史磊 《统计与决策》2023,(21):52-57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生产函数和因子测度公式测算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碳排放强度,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减碳效应”;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正向空间关联关系;本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对相邻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存在“减碳效应”;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非线性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门槛效应,且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章应用索洛余值法,基于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京津冀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构建反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滞后模型(SLM)与空间误差模型(SEM),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解析。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地区对邻近地区有负向影响;国际产业转移与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其对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尚未形成;从直接效应看,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与经济密度指标均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本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从间接效应看,仅人力资本指标对邻近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空间常系数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变系数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中国省域的保险业发展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1个省域的保险业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正自相关关系,各省域保险业的发展主要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抚养状况、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对保险业的发展都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定量测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各级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以容量耦合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及其耦合发展效率测度模型。以2010年度横截面数据为样本,对中国31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进行实际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依次降低;31个省份中,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安徽6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领先于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效率,其余25个省(市)的发展效率则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2.
税制改革在刺激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本文基于近年全国285个城市税改政策与城市发展的空间面板数据,设计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运用面板空间滞后模型分析税改政策影响城市发展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目前宏观税收收入用于城市发展的份额偏小;增值税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房产税对房价的调整作用不明显;个人所得税对缩小贫富差距至关重要,但还需要改革与修正;现行税收体系存在地区不平衡的问题,不利于城市发展;税制改革对促进城市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非线性函数与空间变系数模型组合的半参数模型进行研究,提出该类模型的两步估计,给出半参数模型中非线性函数和空间变系数参数估计的精确表达式.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估计值与真实值拟合程度较好,方法的精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脱钩模型测度了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水平,并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发现:全国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以弱脱钩为主,东部地区省份脱钩的稳定性优于中西部地区省份,西部地区省份脱钩的内部差异最大;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的空间关联网络连通可达,网络联系、网络密度和稳定性趋于下降,网络结构等级逐渐被打破;上海和江苏等省份不仅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还承担“中心行动者”和“桥梁”的角色;各板块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呈现显著的梯度性,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俱乐部”现象,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资源要素向环渤海和东南沿海地区流动,整体上表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在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出现并驾齐驱发展趋势及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背景下,讨论了中国引进外资政策是否有效促进了地区对外投资增长这一重要命题。首先,梳理了引进外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机制,对已有文献做出补充。其次,利用2003-2016年中国省级层面数据,构建R&D资本、R&D人员和经济空间权重,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模型发现:(1)区域OFDI活动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OFDI对本地区OFDI具有明显"竞争效应";(2)短期内FDI对区域OFDI有正向促进作用,长期内影响则表现"倒U型";(3)以金融发展为门槛变量,证实FDI对区域OFDI存在三重门槛的非线性影响。最后,从协调两者发展机制、引进高质量外商资本和优化地区发展环境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从外需增长转向内需增长,而内需增长的核心是建立在城市化基础上的,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另一引擎。为反映城市化对CO2排放的影响,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1978—2010年期间不同发展阶段的东中西区域城市化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与效应。研究发现: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三个样本,城市化水平对各省碳排放均为正相关关系,说明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了碳排放的增加,但这种正相关的关系并不显著,因城市化的进程会引起环境问题,进一步的城市化则慢慢消除了环境问题;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与碳排放、碳强度与碳排放的关系显著为正。鉴此,减排的重点在于降低碳强度,并可通过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的变迁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0年安徽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农民收入空间相关性和局部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分别建立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农民收入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研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呈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低收入集聚区沿安徽西侧边境向西南和西北部转移,高收入集聚区沿皖江城市带从苏皖边境向皖中地区扩张;空间计量模型能够分离出收入空间溢出效应,避免经典回归对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的高估;工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用增强,但可能出现虹吸效应;不完全的城镇化发展对农民增收作用减弱,应发挥其扩散效应;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黄杰 《统计与决策》2017,(21):108-111
文章以1997-2015年中国30个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普通面板基准模型,实证检验了FDI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和中部地区FDI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表现出“污染光环效应”,且东部大于中部;在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显著的“污染天堂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门槛模型就FDI对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非线性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下,FDI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当门槛变量越过相应的门槛值时,有利于FDI降低碳排放强度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利用OECD行业数据库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入产出表,结合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Rev3.1),编制了中国2005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利用所编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规模。结果表明,中国2005年对外贸易出口隐含碳21.48亿吨,约占碳排放总量的38.8%;进口隐含碳16.81亿吨,相当于碳排放总量的30.4%;碳排放贸易余额4.67亿吨,为碳排放总量的8.4%。与之相比,利用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的测算结果受到"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该效应占到出口碳排放量的20%,反映出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在分析对外贸易隐含碳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和状态空间模型时中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变参数协整关系;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变参数估计很好地揭示了中国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时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