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增长永恒的主题,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关系.文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协同关系,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提升经济增长的水平.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第一产业的发展,以推动安徽省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从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农民收入结余比视角出发,研究农民收入较低导致的农村养老问题、农村青少年教育水平较低和城乡流动人口市民化速度较慢等问题。为了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采用随机效用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认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路径为:农民收入的增长需要统筹城乡发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推进共同作用,同时应增加教育和有效的财政投入,重视对人才的吸引策略。  相似文献   

3.
产业经济学理论表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研究经济增长不能不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就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变量VAR模型的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新中 《统计与决策》2012,(22):125-127
文章文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等实证方法,对我国1981~2010年间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5.
文章文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等实证方法,对我国1981~2010年间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6.
灵山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达122万人,占了全县总人口的92%,农业占全县国民经济比重达50%。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赵楠 《统计研究》2016,33(2):68-74
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重要影响,但基于空间效应视角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目前还较为缺乏。本文通过构建中国2002~2012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向与力度,并探讨其实现机制。本文证实了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临近地区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正向的空间相关关系;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也显著促进了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其他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8.
钟君 《统计与决策》2017,(8):101-103
经济增长是减贫的有效途径,但收入分配不公又会抑制经济增长减贫效果,实现益贫式增长的关键是要有突出的益贫产业.文章通过贵、桂、川、渝四个省(区市)2000-2013年农村贫困率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发现贵州第三产业结构比重变化与贫困的变化成负相关关系;广西第一产业结构比重贫困率成负相关;四川、重庆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与贫困率变化都成负相关关系,但第一产业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要大.  相似文献   

9.
乡级财政由于各项支出增长较快而负担沉重 ,因此乡镇必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培植新的财力增长点 ,调整支出结构 ,加强管理 ,方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从资金来源效率、运用效率、配置效率三方面,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长期相关关系,而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并不构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这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滞后有关,应当加快改革,促使其在产业发展和产值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加主动和深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构成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钧 《统计研究》2007,24(11):42-47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及其内部各省际间收入差距变动趋势进行分析,首先运用泰尔指数,探究到三大区域之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农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其次借助基尼系数,层次地挖掘到农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根源于工资性收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再次通过横向比较,进一步揭示出工资性收入是缩小三大区域内部、拉大三大区域之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研究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使用2005--2009年数据,对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值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发人均消费支出中,住房支出位居首位,其次是食品、医疗保健、文教娱乐项目;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系数之中,低收入者的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系数值相对中、高收入者要大。比较而言,高收入者在衣着、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上的系数值要高;在受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影响方面,食品、交通通讯支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邹铁钉 《统计研究》2021,38(8):45-58
本文在三部门经济框架下拓展了Harris和Todaro(1970)关于劳动力流动及其经济与社会影响的H-T模型,对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机制开展了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层级在地区之间的梯度分化与城乡之间高达1.9~2.6倍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以及在不同城镇之间跨区流动的根本原因。养老保险可携带性是通过改变流动成本和流动收益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效率和流动方向,具有显著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作用。提高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在2000—2019年间可使农村劳动力收入提高 35%以上,并可使城乡劳动 力收入差距减少15%~34%。有力地验证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在城乡协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中的积极作用及其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机制。借助2003年全国31个省区截面数据从静态角度实证分析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显示二元系数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1978-2007年二元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指数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二元经济结构是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二元经济结构的持续增长将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刺激作用会增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相对低下的问题,关键在于及早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8—2005年的官方收入数据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了名义与实际城乡收入比的差别,检验结果表明:价格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显著;根据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构造了含时变结构的消费一收入模型;根据时变边际消费倾向对城乡居民实际收入进行调整,得到了观测期内经调整的实际收入比的时序数据,并表明:城乡居民经调整后的实际收入差距在1978—1988年间呈现缩小的特征,特别是1984—1988年间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时期,1989—2005年间,这一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自2002年起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超过4;最后对部分学者测算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因。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农村居民仍然处于生存型消费阶段,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教育和居住方面。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普及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6-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在不同市场化水平情况下,检验城乡收入差距收敛的阶段性,通过门限面板计量模型对市场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市场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一阶非线性关系,当市场化水平处于某一特定门限值下时,市场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当市场化进程发展到超过这一门限值时,市场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东部地区要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相对差距,则对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则更高;以城乡恩格尔系数和东中西部的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上述结论.另外,研究发现,GDP增长率和第三产业占比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对外依存度、财政支出增长率以及外商投资占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孟好 《统计研究》2016,33(9):78-85
本文使用1978-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数据,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总量、收支结构、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和恩格尔系数等差异,并选取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城乡消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可分三个阶段,城乡差距经历两个轮回,现在第二轮扩张期。②相对而言,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率高支出结构固化,对物价变动有滞后性和拖尾性,近期在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持续走低时平稳走高。③城镇居民自发消费与边际消费倾向大致呈反比,同一城市的城乡居民自发消费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关性不强。文章建议,降低城乡交通通信类支出,扩大城乡家庭设备及用品类市场和农村文教娱乐类市场,提高农村居民健康及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上游地区为例,从农业内部整合型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先进技术对农业渗透型融合等四个层面,构建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熵值法综合评价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并基于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对长江上游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长江上游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总体水平从0.2088提升为0.6116,提升了0.4028,在四种细分模式中,先进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发展态势最为突出;四个省份中,四川省、重庆市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较高,云南省、贵州省则相对较低;消费需求、土地流转、技术进步、基础设施、环境质量、人力资本、金融发展等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作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各因素因为模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行为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以食为天”,食物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首要的物质基础。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是决定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和掌握食物消费结构特征,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定正确的农业产业政策,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0%以上,对中国的粮食供给和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食积极性,保证中国的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为此,借助几乎理想的需求系统模型(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简称AIDS),建立联立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