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分别以26个发达国家与地区和29个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数据为样本,分析1990年与2002年能源环境对制造业绩效的差异表现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2.
姚敏 《统计与决策》2016,(21):126-129
文章在界定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包括6个维度和46个基础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2000_2014年,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基本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以来,尽管地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排名变动较大,与2000年相比,2014年经济增长质量较高的地区多集中于中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排名则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同时2010年以来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差异性呈现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纪明  杜聪聪 《统计与决策》2017,(17):125-129
文章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这两个动态角度测度了产业结构演进,并运用全国29个地区1996-2015年平衡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产业结构演进对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均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文章紧扣共同富裕的“共同”和“富裕”两大要点以及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共享性三个本质特征,基于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构建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与实现程度指标体系,进而对2018—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共同富裕进程进行统计监测,研究发现:(1)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指数持续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富裕程度持续提升;与实现过程指数增长的变化趋势相近,共同富裕实现程度指数也在稳步上升,发展成果共享稳步推进。(2)整体上,不同地区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指数与实现程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由高到低分布。(3)与其他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分项指数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在技术指数、资本指数、创新指数、开放指数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人才指数起初较为领先,2019年起逐渐略低于中部与东北地区,并且显著大于西部地区;共享指数起初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逐渐略高于中部地区,直至四个地区无明显差异;绿色指数则始终显著低于西部地区;协调指数四个地区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栾浩  张强  张晓青 《统计与决策》2023,(10):111-116
文章基于1992—2007年和2008—2019年两个经济周期,对东部地区各城市的经济韧性进行了系统测度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东部地区城市经济韧性在两个周期内明显提升,但地区差异依然显著。(2)各城市的冲击抵抗能力和经济恢复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在南、北两组城市中表现出了相反的相关性。(3)城市经济韧性类型的变动较为普遍,第一个周期内高韧性城市主要集中在鲁中—鲁南一线及珠三角地区,第二个周期内江苏和福建成为高韧性城市集聚中心。(4)东部地区城市的经济重构能力在两个周期内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地区差异有所扩大,其中,组内差异是影响整体差异的关键因素。(5)城市经济韧性与城市经济重构能力具有密切联系,城市抵抗冲击的能力与经济重构能力在第一个周期内正相关,城市的经济恢复能力与经济重构能力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关于地区综合实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地区综合实力涵义的论述,建立了评价地区综合实力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地区综合实力的方法--因子分析赋权法,并用SSPS统计分析软件,对1996年29个省区的综合实力进行了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 1997-200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润君  潘文卿  陈杰 《统计研究》2011,28(10):47-53
 本文以中国1997年与2007年8个区域17个产业部门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前后向关联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空间关联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中国区域间的空间关联程度在加强,无论是直接联系还是间接联系,前、后向联系值都较弱的地区数在减少,联系值都较强的地区数在增加。具体地,除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直接与完全后向联系值呈现普遍上升的趋势,而除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外,其他地区的直接与完全前向联系值呈现上升势头。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发现,由于“两头在外”发展模式的影响,东部与南部沿海地区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前、后向影响力都在减弱,其中尤以后向影响力的减弱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根据我国2000~2006年的面板数据,选取四种主要的污染物,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三个不同经济区域的拟合曲线显著不同:东部地区三种污染物与人均GDP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现象.西部地区只有工业二氧化硫存在EKC现象,而中部地区不存在EKC现象.  相似文献   

9.
文章把我国划分为五个地区,对分税制改革以来1994~2006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财政分权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其他地区的财政分权不利于经济增长,民族地区的负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1998年是东北、中部、西部财政分权度由高到低的转折点,由此说明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存在跨时和跨区差异,而且,1998年财政政策的转变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盛勇 《统计研究》2009,26(5):82-85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分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31个省区市2006年横截面数据计算了各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因子得分,进行排序、等级差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31个省区市中,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为好和较好的有12个,差和较差的有13个,协调程度一般的有6个,总体协调程度较差。在分析个案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要更多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潜力;鼓励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投资,支持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适当控制发展过度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并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中国2001~200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协整检验,并在协整分析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互为长期因果关系并呈现出由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渐减弱的梯次分布.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针对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聚类分析克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同质"假设,利用1990~2009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测算出了环境水平对经济收敛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高收入高排放地区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收敛,高排放低收入地区则不存在收敛关系,其他两个地区的收敛性与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计始加剧,促使其朝着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不仅是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及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现实问题。一、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1978年到1995年,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由33.l/迅速上升到45.5%,而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则由45.9、增加到56.5%,二者分别扩大12.4和10.6个百分点。造成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东西差距是过去较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建国以来.我国地区…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工资空间分布的理论的框架下,运用我国29个省区、直辖市1995~2008年的数据,对地区市场潜能、出口开放对地区工资差异影响做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全国样本分析以及东、中、西子样本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我国的出口开放与地区市场潜能两者与地区工资水平有正向相关性,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5.
1、经济增长的差距:经济增长速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增长速度来看,“六五”时期(1981-1985年),全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0.7%,东部为11.3%、银川高15.0%,比东部地区高3.7个百分点。“七五”时期(1986-1990年)全国GDP增长速度为7.8%。东部为8.2%,银川市为9.7%,比东部地区仍高出1.5个百分点。“八五”时期(1991-1995年),全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1.9%,东部为15.6%,银川市为11.4%,比东部地区低4.2个百分点,银川市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于东部。“九五”时期前四年(1996-1999年)全国GDP年均速度速度为8.3%,东部为10.4%,银川市为9.6%,比东部地区低0.8个百分点,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又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6.
《四川统计》2014,(3):16-18
2013年,四川省各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亮点纷呈。21个市(州)中,有19个地区增速超过12%;非公有制经济对当地GDP的贡献率超过50%的达到20个地区,其中贡献率超过70%的有11个地区。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双变量泰尔指数层级分解和水平分解法,从地区与城乡两个维度对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均等化的总体水平及内部结构进行实证考察,发现2005年以来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地区与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措施提高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相对于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问题,今后解决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重点应放在城乡内部和地区内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各地区科技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其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科技竞争力强的地区其经济实力必然强,反之亦然,文章首先提出了竞争力的概念,并提出了一个衡量科技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在明确了因子分析原理及基本思想之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中的因子分析对收集到的26个指标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四个主要因子并为之命名。对各地区的科技竞争力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并与1998年对比,得出东部地区与中部、西部在科技竞争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并着重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分析,找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我国31个省份划分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大类,在地区划分的基础上,利用Stata软件实证分析了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并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总量及各分行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发达地区的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总量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其在欠发达地区的促进效应;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对其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抑制效应与对交通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的促进效应均大于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浙江11个地区2007-2010年R&D投入持续增长能力差异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浙江11个地区的R&D投入规模、R&D人力投入素质与产出效率、R&D投入速度以及综合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技术依存度和企业规模的差异是导致这种不均衡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