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客户信用评级在我国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商业银行自诞生之日起便同工商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业务的开展尤其是资产的运用必须要寻找缺少资金并能有效利用资金且信用良好的企业来投放资金.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历来是国内外银行业十分棘手的问题,借款企业的经营不善直接导致银行贷款难以收回、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甚至是破产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 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通过 一定的结构安排与信用增级,转化为 在金融市场上可以流通转让的证券的 过程。基础资产的吸引力是有限的,而 结构安排、信用增级是降低资产证券 化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鉴别信 用风险来源,运用包括破产隔离在内 的信用增级手段是资产证券化的核 心。  相似文献   

3.
张水英 《统计与决策》2012,(22):172-174
企业债券定价的传统思路是将债券未来的本息现金流量统一采用市场利率进行贴现,这忽视了债券发行企业不同信用评级给所投资者带来的不同风险。针对传统债券定价方法的不足,文章提出了两个改进方法:一个是肯定当量法,对不同信用评级的企业确定相应的肯定当量系数,将不确定的本息现金流量转化为肯定的本息现金流量;另一个是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对不同信用评级的企业确定相应的风险调整贴现率进行债券定价。  相似文献   

4.
一、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深化,我国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通货膨胀成为常态,利率根据市场进行调解,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地区行业竞争加剧,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这些使得企业减值风险不断增加。资产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不善将导致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足额收回、预期经济利益下降,从而导致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低于其历史成本,资产发生减值。既然资产减值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资产减值会计也就应运而生了。资产减值会计可以使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更合理的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有利于提高资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中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因素并作了实证检验,证据显示比较支持信号传递假说和道德风险模型,信息不对称越严重、具有更多增长期权、规模小、抵押资产较少、资产期限较短的公司倾向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务.信息不对称严重的高质量公司非常重视利用债务期限向市场传递质量信号.但检验结果不支持税收假说.  相似文献   

6.
马理  李书灏 《统计研究》2016,(11):32-41
近年来,大量的资产管理业务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形成庞大的影子银行,加大了市场风险,因此有必要研究资产管理业务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本文采集了26家样本银行的11.2万条理财产品数据,使用面板数据回归法,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了总量与分类检验.研究结论显示: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对我国银行业收益有促进作用,能改善整体经营风险,但是异质型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具有差异化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出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完善相关监管措施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债券评估的主要方法为结构化风险模型和密度式风险模型,但中国企业债券市场评级数据少、缺乏历史违约事件,因此可以通过对JLT模型进行改进,以加权平均的方式计算经验转移概率矩阵,然后利用市场上各评级债券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风险中性违约概率,并通过市场宏观数据判断经济处于上升期还是衰退期,据此计算条件转移概率矩阵,最后通过债券远期折现的方式构建适合中国市场特色的债券定价模型。实证部分选取了2014年部分新发行债券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国内企业债券定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国上海资本市场交易数据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适用性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检验: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系统风险是否是资产风险的唯一度量;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是否正相关。结果发现:2003年8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期间,上海资本市场股票组合的平均超额收益率与其系统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非系统风险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基本符合标准形式的CAPM。这与国内许多学者对2001年以前中国资本市场CAPM的实证检验结果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9.
正一、企业资产管理的主要风险及原因企业的资产按照资产的形态,主要分为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和其他资产。由于不同类型的资产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属性,风险点也各有侧重。(一)货币资金管理的风险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内部来看,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企业会计机构及岗位设置混乱,不相容岗位没有得到相互分离,内部财务制度不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上海企业集团在转型发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具体表现为:转型步伐加快,转型途经多元化,非公集团转型在加速,转型企业行业集聚度高。通过企业转型,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活力,提升了企业发展信心。但观念落后、资金短缺和创新能力匮乏仍影响和阻碍着企业转型,建议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优化资产布局结构、完善创新机制、完善监管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企业集团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We present a methodology for rating in real-time the creditworthiness of public companies in the U.S. from the prices of traded assets. Our approach uses asset pricing data to impute a term structure of risk neutral survival functions or default probabilities. Firms are then clustered into ratings categories based on their survival functions using a functional clustering algorithm. This allows all public firms whose assets are traded to be directly rated by market participants. For firms whose assets are not traded, we show how they can be indirectly rated by matching them to firms that are traded based on observable characteristics. We also show how the resulting ratings can be used to construct loss distributions for portfolios of bonds. Finally, we compare our ratings to Standard & Poors and find that, over the period 2005 to 2011, our ratings lead theirs for firms that ultimately default.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icing of derivatives written on several underlying assets or factors satisfying a multivariate model with Wishart stochastic volatility matrix. This multivariate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leads to a closed-form solution for the conditional Laplace transform, and quasi-explicit solutions for derivative prices written on more than one asset or underlying factor. Two examples are presented: (i) a multiasset extension of the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introduced by Heston (1993), and (ii) a model for credit risk analysis that extends the model of Merton (1974) to a framework with stochastic firm liability, stochastic volatility, and several firms. A bivariate version of the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is estimated using stock prices and moment conditions derived from the joint unconditional Laplace transform of the stock returns.  相似文献   

13.
方匡南  赵梦峦 《统计研究》2018,35(12):92-1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来源越来越多,一方面可以更加精准、科学地刻画个人信用状况,但另一方面,由于数据来源多、结构复杂等问题,对传统的征信技术带来了挑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个人信用模型,可以同时对多个数据集进行建模和变量选择,同时考虑了数据集间的相似性和异质性。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本文所提出的整合模型在变量选择和分类效果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最后,将整合模型应用于城市和农村两个数据集的个人信用评分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流动资本的视角,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中引入融资约束,分析了企业流动资本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与流动资本紧密相关的内源融资约束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尤其是对于非国有企业表现更为明显;外源融资约束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则可能减少企业流动资本的挤占,从而增加劳动收入份额;企业垄断能力的变化及其实收资本中不同所有制所属份额,都将显著改变融资约束影响要素收入份额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数理模型,探析了破产隔离、公司治理对公共设施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的影响机制,并以公共设施类资产证券化的优先级证券为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当前环境下,公共设施类资产证券化无法实现完全的破产隔离,若可实现,则能使平均融资成本降低66个基点;原始权益人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通过影响基础资产的质量对融资成本产生影响,公司治理水平每提升1%,融资成本就会下降34个基点;公共设施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与融资规模和信用增进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与融资期限及无风险利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信贷约束、风险态度与家庭资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从信贷约束与风险态度两个方面研究其对家庭资产的参与及配置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情况下,家庭信贷约束会增加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受到信贷约束的家庭,其房产持有概率和房产市值均显著下降;其股票持有概率会显著下降,但对其持有股票市值影响并不显著;受到信贷约束的家庭,其购买商业保险的概率偏低;家庭风险态度对家庭房产选择的影响不显著;对股票资产的持有概率和持有量均产生负向影响,对商业保险资产的持有则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周怡等 《统计研究》2014,31(7):58-62
统计信用缺失是影响统计数据失真的重要原因,建立统计信用评级体系是从根本上保障诚信、提高数据质量的最有效的方法。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原理和博弈论分析模型对统计信用缺失进行分析,并对统计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8.
将随机波动引入到具有违约风险的HJM模型中,基于无套利条件推导得出随机波动HJM模型框架下信用利差的漂移项限制条件,从而构建了随机波动HJM框架下的信用利差模型,并基于波动率结构的适当设定对模型进行马尔科夫简化,进而利用该模型对中国可违约债券市场信用利差的动态特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短期信用利差的动态特性具有显著的随机波动特征,而随机波动HJM框架下的信用利差模型可以很好地刻画中国可违约债券市场信用利差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9.
王雷等 《统计研究》2021,38(4):145-160
收益率曲线是信用债投资者的重要参考。在市场套利活动的作用下,跨期限和信用等级的债券收益率具有很强的内生联系,其变动规律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以往研究将信用债收益率曲线拆分成无风险利率曲线和信用利差两个部分,前者关注期限的影响,后者关注信用等级的影响,但很少同时考虑两者的共同影响。本文在收益率曲线的基础上增加信用等级维度,将AAA+级到AA级收益率曲线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定义为信用债的收益率曲面(Yield Surface)。相比收益率曲线,收益率曲面包含了跨等级的系统性预测信息,通过预测收益率曲面能够构建具有较高收益的投资管理策略。本文以中期票据市场为例,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预测1周后的收益率曲面,在此基础上计算债券的预测理论价格,发现该价格对未来交易价格的预测有显著作用。基于预测价差,本文提出了信用债投资管 理策略,应用该策略的投资组合能够获得显著的正收益。业绩归因分析发现,该策略取得的收益同时来 自投资组合在信用风险和久期风险上的暴露,预测价差可以刻画债券市场的“风险前沿”。本文采用了中债估值价格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均保持一致,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中国信贷市场供求配适性状况,以及造成中国信贷投放总量错配的主要因素,文章利用1997-2009年2季度中国信贷市场季度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方法估计信贷供求非均衡模型参数,实证结果表明:(1)信贷供给小于信贷需求为32个季度,信贷供给大于信贷需求为15个季度,其中1997-2001年以及2005-2007年存在严重的供小于求现象;而2002-2004年及2008年3季度以来存在信贷供大于求现象,其中2009年第1季度信贷超额供给占观察到的实际信贷量的比例为18.37%;(2)中国信贷市场上银行信贷能力是影响信贷供给的重要变量,信贷能力越高,社会上的贷款就越多,而2009年来的信贷大幅投放已经超过了银行的实际信贷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