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制造业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也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杭州制造业与苏州、宁波等周边城市制造业的比较分析,发现杭州在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纺织业等产业具备比较优势,并据此对杭州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和定位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冯启文 《统计与决策》2005,(12):106-108
对外贸易对湖北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外贸的绩效,湖北省在选择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时,应从本省的实际出发,既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又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是要以动态的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振新制造业,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光电子产业.  相似文献   

3.
从比较优势理论谈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以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对每个国家经济的引擎作用不可同日而语,国际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其形式、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期指导我国外贸战略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已不再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应逐步淡出比较优势战略,而选择以竞争优势为主导的贸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戴玮 《统计与决策》2023,(9):131-135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支撑创新发展的条件不尽相同,这也使得各地区创新发展的优势并不完全一致。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技术比较优势影响地区技术创新活动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技术创新只有结合地区的技术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命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2009—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当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的技术比较优势时,将更有助于地区的经济增长;在考虑了不同的技术比较优势和经济增长指标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和中西部地区省份依据技术比较优势进行技术创新,能够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为了更好地发挥创新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作用,技术创新应该在充分考虑本地区技术水平的条件下,遵循地区技术比较优势展开。  相似文献   

5.
一个地区根据区域战略发展的需要进行产业的发展规划并适时进行调整与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工作必须要有对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正确认识.而这又是建立在对产业的正确分析与评价基础之上的.对行业的评价.可从体现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入手.文章以重庆市为例,对区域内的制造业行业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行业的发展给予了评价并对其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冯梅 《统计与决策》2012,(10):120-123
文章通过对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RCA指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伴随制造业总体RCA指数不断提高的同时,各行业RCA的表现各不相同。然后再以相关年度资本、劳动、外资、技术和管理等因素对RCA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出制造业RCA演化中的各要素禀赋的贡献特征,在解释RCA演化的同时,研究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提升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实现比较优势的提升,进而改善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和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7.
比较优势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1992-2007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1992~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出口结构RSCA和NTR等指标,对出口种类进行了分解.结果发现,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升级:原材料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现在处于比较劣势;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强但目前开始出现了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还处于比较劣势但逐渐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分解发现易于模仿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能力上升的比较快而且现在已经有比较优势,难于模仿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还处于比较劣势但开始改善.中国的出口结构符合H-O理论,并且走出了比较优势陷阱.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探索在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两大背景下对西安市传统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制造业工业、旅游业、高科技产业等不是西安市利用外资的比较优势,而西安市利用外资的比较优势在于教育优势导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与区位优势有关的服务业,并对如何发挥西安比较优势吸引外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农业总体发展与区域增长格局的变化已经开始并将建立在比较利益选择和区域优势变化的基础上。根据要素禀赋和资源特征立足于比较优势的发挥,充分挖掘各地区的农业增长潜力,在努力提高区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全国农业总体水平的增长,是中国农业发展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取向。 1.产量优势比较。一个时期某地区某作物产边比较优势指数,是指这一时期该地区的某种粮食作物平均单产与该地区粮食作物平均单产的比值和同一时期全国同一比值的比率(或某地区某种作物人均产量与全国该种作物人均产量的比率…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国际贸易动态均衡模型的构建,认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具有“锁定”效应和“自我升级”效应,可以通过贸易政策和需求的自然条件调整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实证运用中国农业机械动力与进出口贸易数据,对模型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可以借助比较优势和培育新比较优势,实现中国经济新的均衡和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的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文章在利用区位商对震前四川省工业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震前四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不足,以此提出利用震后产业布局重新调整的契机,打造西部制造业中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加入WTO背景下,江苏只有选择“立足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积极应对战略,方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掌握主动、率先发展。提高技术转换能力是提升竞争力的主旨,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并通过结构调整和环境优化,最大限度地将江苏现实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同时努力促进劣势转化为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争取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优势的持续时间是随机变量的条件下,文章运用不确定性数学方法和规范方法,推出了比较优势递减定理,认为比较优势会随着时间增加而递减,具有发散效应,即比较优势不会被锁定.推出的比较优势“无记忆性”定理表明,各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国际贸易是正确的,国际贸易会让各个国家自动寻找到适合本国的比较优势.通过定义比较优势逆转概率,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比较优势基本符合比较优势递减定理和“无记忆性”定理内容,认为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优势在逐渐减小,产业结构调整非常成功,逐渐拥有资本密集型优势和技术密集型优势,产业结构越来越合理.  相似文献   

14.
肖丹桂 《统计与决策》2016,(24):116-118
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文章对2013年中部各省相应行业进行测算,比较分析其综合竞争力,结果显示:中部六省制造业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呈现明显共性,也存在不同特性;表明中部六省之间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格局,也说明中部各省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共赢还有较大空间.优势行业大多集中在资源性行业,在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下,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优势,必须借助科技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张焕明 《统计研究》2008,25(11):9-17
 目前一些学者对于发展战略与经济收敛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与地区经济收敛的分析框架,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新解释。本文的主要论点是:落后地区代表性生产部门加大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引进或研发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工业化进程,实行赶超战略有利于缩小本地区与领先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增长的速度,甚至于实现经济收敛。并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区的经济增长现实验证了理论假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中国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不少学者通过不同的实证方法证明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随着贸易的发展不断提高。但是通过投入产出法的分析,计算中国出口品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中国的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从投入要素和生产过程来考察并未出现明显的提高迹象。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外部贸易磨擦的El益增多,中国应加快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相似文献   

17.
自中韩两国建交以来,两国保持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具体表现为:两国在货物贸易领域的规模和增速都突飞猛进、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贸易发展的联系紧密。基于显性比较优势理论和贸易结构分析方法,利用1992—2017年中韩货物贸易细化行业分类到SITC四分位数据,分析中韩两国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对方市场的出口比较竞争优势,得到如下结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韩两国在各自优势产业的出口比较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与此同时,中韩两国之间的货物贸易往来也不断拓宽和深入,两国货物贸易的差异性较大、贸易互补性较强;从不同时间阶段来看,中国和韩国在出口产品的结构上都有所调整和优化,两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分工地位的调整而变化,中韩两国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双方产业的互补和中国丰富的资源禀赋为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计算、比较中国与主要出口竞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ULC),发现中国制造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原因是多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快于工资增速,使单位劳动成本保持下降趋势。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LC)的比较结果显示,即使不考虑提高工资将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国内市场、政治环境等方面的优势,现有劳动生产率水平上,中国制造业仍能够承受约50%的劳动报酬上升。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ULC数据说明,尽管汇率低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但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这种附加优势已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门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碧 《统计与决策》2006,(16):122-124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有"门槛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HS1996的数据,计算中国、印度和俄罗斯2001和2005年产品的对称显示性比较优势(RSCA)指数.运用统计描述、核函数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转换矩阵,对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产品的KSCA部门分布及其演变,以及部门内分布的跨时期变化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绝大多数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贸易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相比之下,中国比印度和俄罗斯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俄罗斯的比较优势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