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品牌社群是当今品牌管理研究的前沿领域,是一种品牌营销的全新理念,为企业打造品牌忠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多年市场化的洗礼后,房地产企业的营销将转入品牌营销时代,未来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本文把品牌社群理论运用到房地产企业的品牌管理中,结合我国房地产企业品牌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几点房企品牌社群营销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品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以品牌综合评价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研究提炼了品牌知晓、品牌满意、品牌忠诚、品牌个性等22个指标,并采取因子分析法验证了各指标体系的内在联系.基于因子分析提出了9个一级因子,即品牌个性因子、影响力因子、渠道实力因子、企业规模因子、行为因子、演绎因子、唤醒因子和情感因子.并应用AHP法测算出了1级指标和2级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营销与品牌管理实践中,构建品牌依恋是企业塑造忠诚客户的重要使命,其关键在于使企业的品牌人格与消费者个性相匹配。中国企业品牌化情景与品牌管理实践的实证研究发现:形成品牌依恋的消费者个性与品牌人格匹配度是非常复杂的,受到消费者参与、消费者个体差异及消费者个性匹配度(现实个性匹配度与理想个性匹配度)类型的影响。统计检验表明:现实个性匹配度对品牌依恋的影响效应显著强于理想个性匹配度,而且消费者参与、自尊感和消费者形象会强化现实个性匹配度对品牌依恋的正向效应,同时弱化消费者理想个性匹配度对品牌依恋的影响,从而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应该通过对消费者个性的研究与挖掘来建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品牌依恋,并且应该注重品牌的人格培育及其与消费者现实个性的匹配。  相似文献   

4.
国内消费者品牌忠诚构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国外品牌忠诚度定义及其构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消费者所感知到的品牌忠诚的构面进行划分,期望找到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品牌忠诚度构面划分,对我国企业树立国内本土品牌、摆脱国外品牌的强势围攻提供理论及实践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根据分层记忆过程和特征传递理论以及联合品牌消费者态度评价的SR模型,构建了一个SR模型的拓展模型,通过以中国手机行业为背景的实证分析,检验了各因素对联合品牌消费者态度评价的影响效应。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消费者对合伙品牌的预先态度、产品匹配度以及品牌匹配度是联合品牌消费者态度评价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产品匹配度和品牌匹配度间还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关系。研究结论为企业制定更加有效的品牌联合决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影响品牌联合评价的因素研究主要以合伙品牌之间的匹配度以及消费者对合伙品牌的态度为主,但是针对以新产品开发为目的的品牌联合策略,合伙品牌与品牌联合推出的新产品之间的匹配度是个被忽略的因素,因此文章将这个延伸匹配度加入到品牌联合评价模型中来探讨品牌延伸匹配度对品牌联合评价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尽管中国奢侈品购买力大幅度增强,成为全球奢侈品头号消费者,但是我国目前对影响奢侈品品牌忠诚度的研究还处于探究阶段,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如何构建品牌忠诚度上,少有涉及到顾客满意度与顾客忠诚度的研究也只是研究出了品牌忠诚的一些前提因素,并未进一步进行详尽的探究。同时,奢侈品购买中有大部分比例属于冲动性购买,且冲动性购买行为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进一步影响了对奢侈品的品牌忠诚度。因此本文将从冲动性购买行为的角度上研究其对奢侈品品牌忠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城市居民的服装消费调查统计.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价格仍旧是主要的考虑因素。纵观我国的服装零售市场,零售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知名度,纷纷实行价格促销。价格促销和品牌忠诚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关系,在运用价格促销工具时,要以品牌忠诚度为基础,避免价格促销对品牌忠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品牌传播效果的衡量指标及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品牌传播效率,降低传播成本,品牌传播者必须对消费者每一阶段的反应进行衡量,消费者的反应对企业来讲就是品牌传播效果.从品牌营销的角度,可将目标消费者的反应分为前后继起,互为因果的反应阶段:品牌知晓、品牌态度、品牌接受、品牌偏好、品牌试用、重复购买、品牌满意和品牌忠诚.相应地,品牌传播效果就包括对这些反应的衡量和测定.  相似文献   

10.
品牌竞争力核心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竞争力核心驱动因素是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品牌通过品牌竞争力核心驱动因素的驱动,使顾客对品牌的认识从形象认知层次向价值认知层次转变,从而实现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文章旨在时品牌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因素进行机理分析与评比分析,揭开品牌作用机制的面纱,为企业的品牌管理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温韬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10):85-90,96
以电影放映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究顾客体验对服务品牌忠诚度的影响机理,全面地揭示了顾客体验对服务品牌忠诚度的作用机制,充分地回答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顾客体验如何影响服务品牌忠诚度的各个维度,二是服务品牌忠诚度的各个维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此项研究不仅弥补了电影放映业匮乏实证研究的缺憾,而且为电影院提升服务品牌忠诚度提供了实证支持和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产品力、销售力两方面综合分析品牌市场地位自从市场营销进入品牌营销阶段,如何赢得并留住消费者尤其是忠诚的消费者一直是商家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任务,原因也很简单:赢得一个新消费者所需的费用远远高于维持一个现有消费者所需的费用。  相似文献   

13.
爆炸式的信息传播现状让传统的品牌传播策略收效甚微,为了更好的传播品牌,理论和实践界越来越重视回归本质的消费者感官体验。文章讨论了感官品牌的形成机制,多感官交互的意义,运用感官品牌传播策略的方式和维度,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择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成功的典型个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新疆哈密瓜、西湖龙井茶、寿光蔬菜三大区域品牌形成过程,探讨农产品区域品牌成长的共同特征,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区域品牌的治理机制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区域品牌涵盖了区域经济、产业集群以及品牌营销等综合经济活动,是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表征之一.然而,由于区域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公共品的属性,由此潜藏了机会主义行为风险,并同时产生了治理的必要性.文章首先界定了区域品牌的内涵、以及其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机理;然后对区域品牌进行关于准公共品属性以及风险的经济学分析;最后针对区域品牌中的治理问题,以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进行系统阐述,并构建基于四个关键运行机制的区域品牌治理概念模型,以期为我国区域品牌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不同目的和个人背景,人们赋予了品牌资产不同的含义并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模型和方法.本文在对手机用户进行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中国的消费和文化背景下品牌资产的来源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在手机市场,顾客感知的品牌效用分别来源于四个维度产品功能性效用,产品象征性效用,品牌名称功能性效用,品牌名称象征性效用.  相似文献   

17.
顾客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策的最终核心是品牌价值与品牌认知的问题。从消费者角度看,认知度高的品牌更容易被消费者选中,特别是在同质化的大众消费品市场,顾客会倾向于根据品牌的熟悉程度来决定购买行为。文章从品牌认知背景出发,分析驱动消费者选择的决策因素,构建一种新水平上的顾客选择决策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管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北京市城市消费者为调查对象,运用统计描述法和Logit回归模型,分析消费者对不同品牌婴幼儿奶粉的选购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国内婴幼儿奶粉品牌相比,国外品牌占据明显优势,82.7%的消费者购买国外品牌;从消费者自身的认知出发,质量安全是其购买国外品牌的主要原因。Logit模型回归结果表明,风险感知、收入、家中小孩数和性别是影响消费者品牌选购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品牌及品牌资产的概念切入,对品牌与产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品牌本身也是一种产品,可以被消费、估价和交易。现实中,品牌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常常发生错位,品牌的出现本来是为了帮助更好地实现产品销售,是作为产品的标识和注解,但有的时候产品却反过来成为了品牌的载体和注解。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经营一个品牌比经销一种产品更为重要,创建一个品牌比生产一种产品更有价值。作为一种社会财富,品牌是企业和顾客乃至社会公众所共享的,品牌资产的增值,始终是企业与顾客乃至社会公众共同努力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品牌资产既是所有者权益,同时也是消费者权益。企业要想拥有优势品牌,实现品牌资产增值,需要强化品牌意识、明确品牌定位、谋求媒体联动、注重顾客参与、保证团队投入。  相似文献   

20.
品牌竞争力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品牌竞争力的评价分析一直是品牌研究的前沿问题。文章针对品牌竞争力评价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性和评价规则的模糊性,充分利用消费者品牌认知的模糊性或灰性,从灰色系统理论的视角,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模型,为品牌竞争力评价提供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