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虚拟经济规模迅速膨胀,而虚拟经济总量的测度具有较强的差异性.根据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程度出发,遴选适合测度虚拟经济总规模的测度指标具有现实的统计意义.选择通常使用的社会融资总额、广义货币供应量、金融资产总量三个理论上可用于虚拟经济规模测度的总量指标,并通过筛选实体经济发展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分析各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理论指标与实体经济发展指标在1998-2010年年度数据之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系数.结果表明,社会融资总额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最强,从统计角度论证其更适合作为虚拟经济规模总量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2.
赵华  王杰 《统计研究》2018,35(7):49-61
本文基于混频VAR模型分析了中国实体经济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之间的时变溢出效应。结果显示,实体经济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之间收益率与波动率的溢出效应呈现显著的时变特征,溢出效应在金融危机期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而后呈现下降态势,且易受到极端事件的影响;在大部分考察时期内存在股票市场向实体经济的波动率溢出效应,而债券市场相对于实体经济则从考察初期波动率溢出效应的净输入方转化为中后期的波动率溢出效应的净输出方。进一步分析收益率与波动率总溢出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极端事件、宏观经济代理变量和期限利差对于溢出效应具有正向影响,泰德利差对波动率总溢出指数具有负向影响,而投资者情绪指数对收益率总溢出指数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实际数据,利用混频时变参数MF-TVP-LBVAR网络模型测度分析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上行和下行溢出水平,并量化分析重大事件的连续影响。研究发现,第一,2016年以来,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下行溢出水平上升、下行溢入水平下降,上行溢出和溢入的演化趋势则与之相反;不同实体经济部门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第二,重大事件发生后金融市场对产出、投资、进出口等实体经济部门的下行溢出水平普遍上升;上行溢出水平对下行溢出水平具有一定的正向领先效应。第三,重大事件变量导致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间双向上行和下行溢出均显著提升,上行结果在产出部门最明显,下行结果在进出口部门最显著。本研究对于重大事件背景下防范金融风险以及提振实体经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分析了广西商业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对1985—2008年广西商业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次通过Johansen多变量协整检验我们发现商业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最后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商业银行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滞性,并且两者间的相互影响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商业银行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发挥作用基本上是滞后2期,近期效应明显;而经济增长对贷款、储蓄、技术进步远期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1978-2001年中国的经济数据,利用协整和误差校正模型对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中国进口、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在存在协整关系的情况下,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各变量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中国2001~200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协整检验,并在协整分析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互为长期因果关系并呈现出由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渐减弱的梯次分布.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针对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外贸易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1980-2007年相关经济变量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ADF检验,对修正后表现平稳的变量进行协整分析,研究在长期内是否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构建协整方程、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式分析各经济变量在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中相互因果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经济增长更多受制于需求,而长期内取决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在继续重视出口贸易创造市场作用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外贸在增加要素供给和创造市场需求两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1986—2007年4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模型选择的检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以人均寿险保费、人均非寿险保费为代表变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协整关系,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寿险业与非寿险业对经济的影响存在区别,非寿险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更加明显,而寿险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则体现为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中国各地区1997-2005年面板数据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外部性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论认为:忽略地区间的经济关联会导致模型的错误设定问题;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溢出系数达到0.57。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中国1998~2004年的宏观数据,较为严密地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等宏观计量方法,分析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信贷总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正向影响显著,对股票市场则有负向影响;而货币供应量在长期或短期对股票市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长期对固定资产投资有正向影响,短期对固定资产投资则有负向影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78-2007年的相关数据,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关系进行检验。研究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并且只是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政等 《统计研究》2019,36(2):23-37
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系统性风险的源头究竟在哪?传导机制又如何?目前还没有定论。现有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成果大多关注于金融行业内部,忽略了实体经济在系统性风险传递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防范系统性风险真的仅限于金融行业吗?本文从经济金融关联网络视角出发,以我国整体经济领域中各行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性风险度量新方法——TENET构建2002-2017年我国行业间系统性风险溢出网络,在此基础上对行业间的风险溢出水平以及传导结构特征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并为科学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有效建议。研究发现:(1)我国行业间系统性风险溢出的总体水平在金融危机或市场过热期间显著增强,同时各行业系统性风险输出与输入水平的时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输出水平大幅波动而输入水平呈平稳状态;(2)信息技术、房地产和材料行业不仅是主要的系统性风险源头,而且容易受到其他行业风险外溢的影响,是整个经济金融关联网络中最具系统重要性的三个行业,同时各行业的系统重要性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3)虽然金融行业在整个经济金融关联网络中的系统性重要性仅排在第四位,但是金融与房地产和能源两个行业具有长期较强的双向风险溢出关系,而且金融与房地产之间的双向风险溢出强度在系统性风险溢出网络中居首位。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提醒监管部门防范系统性风险要立足全局视角,正视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过度高估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地位,同时要找准风险源头行业并对其做好前瞻性调控,尽可能避免风险的产生,并在风险传递初期切断风险溢出的路径避免风险大规模蔓延。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08年度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以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两种作用关系为着眼点,研究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与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总体而言,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又促进了能源消费的增长,但就不同区域而言,这两种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VAR模型,利用1978—2008年的样本数据分析公共投资与社会福利的动态相关性。通过协整检验、VECM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及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福利(W)与生产性投资(PI)、消费性投资(CI)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于W、PI和CI的VECM模型具体较好的误差修正机制;PI、CI与福利间有Granger因果关系,反向关系成立,但PI与CI间不成立;W自身的冲击对W的贡献率最大,CI次之,PI的贡献率最小。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财政收入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用于保证政府行使其公共职能、实施公共政策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指标。从生产的角度看,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从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的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宏  李远远  官冰 《统计研究》2012,29(1):49-54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单国贸易伙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多。美国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危害。本文基于全球化这一背景,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途径入手,构建包含宏观经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微观企业层面的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以美国为例,利用1998年二季度至2008年四季度数据,选取部分宏观经济层面的指标,对这一体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陕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省为样本区域,选取了23个反映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有序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0—2010年陕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耦合协调有序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可知: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协调关系;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属于耦合发展优质协调良好的状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直优于区域经济,但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一直逊于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面板协整方法对我国18个省市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面板协整关系,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研究既是现实经济运行状况的真实反应,也是经济危机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前提与基础。利用CF滤波法对1978—2010年间中国经济中主要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去势处理,考察了产出的周期波动特征,并以此参照系对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运行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前后共经历了五轮经济波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和经济周期波动特点,可以将1978—2010年划分为改革探索时期和改革深化时期。就前者而言,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特征是高增长与通货膨胀,政府调节经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的重点是如何抑制需求的过度扩张;就后者论,经济波动的核心特征是流动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以间接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调控的重点转变为启动内需。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政府调控方式和调控重点的演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