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89-2008共20年中国出口到美国农产品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通过引入生存分析来研究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研究发现这一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很短,HS10分位农产品的平均生存时间为3.9年,中位生存时间为2年,生存时间众数为1。稳健性检验表明产品分类的不同层次对结果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和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SPS措施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S措施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采用2004—2011年中国与贸易伙伴日本、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的面板数据检验SPS措施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农产品需要4年才能适应国外SPS通报,国外对中国农产品的扣留或拒绝显著阻碍农产品出口。因此,中国应该增加国外SPS措施信息的供给渠道,把企业纳入到SPS措施的评估中,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更新,缩短出口企业的适应周期;同时加强企业管理和出口自律,减少国外扣留对贸易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文章用Basto和Cabral (2007)贸易模式的动态新指标,反映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转变.研究发现,农产品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其内部各行业间专业化发生了较大转变,专业化转变是产业间贸易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直接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其动因研究成为探讨的热点问题.文章利用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数据,实证研究了贸易保护对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保护对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验证了贸易壁垒对“出口平台型”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并不显著.在美国贸易壁垒增多,中关贸易摩擦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加大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和“出口平台型”直接投资的力度,借此化解贸易保护压力,实现和谐共享的贸易战略.  相似文献   

5.
潘安 《统计研究》2018,35(1):53-64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采用WIOD提供数据计算与分析了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讨论了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来自出口国内碳排放,进口国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承担主要的碳排放责任;中国在与美国贸易中主要处于碳排放转出地位,但碳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参与GVC分工是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出现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中国调整出口隐含碳排放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与GVC视角下的计算结果相比,基于MRIO模型的计算结果高估了中国出口隐含碳、碳排放转移规模以及碳贸易条件指数的实际水平。本文的创新在于将总贸易核算法应用到对外贸易隐含碳的研究领域,改进了传统对外贸易隐含碳的计算方法,有助于更为全面地分析贸易隐含碳排放特征及其碳排放责任。  相似文献   

6.
王伟 《统计与决策》2017,(13):136-139
文章以完成跨境交易所需的进出口时间作为贸易单一窗口的衡量指标,以市场渗透率衡量出口竞争力,采用混合OLS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贸易单一窗口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单一窗口的改进与完善,既可以提升出境通关效率,又能够简化进境程序,缩短进口时间,对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型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统计测算,并以我国农产品遭遇美国TBT为例,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因素.研究显示:美国、欧盟对我国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系数常年处于高位;美国、日本对我国农产品行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系数呈下降趋势,而欧盟却相反;在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因素中,农药投入量、化肥施用量等反应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因素为最重要因素;反映贸易地理方向的因素等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TPP作为APEC框架下的一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随着2009年美国的高调加入,引发了全球尤其是亚太经济体的广泛关注.为了探求中国和TPP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及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文章运用2007~2013年时间序列数据,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专业化指数(TS C)等分析工具,定量说明了中国与TPP12国农产品贸易竞争与互补性的性质,运用经常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了中国与TPP12国农产品贸易波动的源泉.结果显示,中国与TPP12国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共存,发展潜力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张同斌  周宗莉 《统计研究》2021,38(11):60-72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度了2001—2014年中美双边增加值贸易结构。结果表明,中国在双边贸易中的单位出口获利能力低于美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差异使得两国的贸易结构显示出较强的互补性。在对增加值贸易构成分解的基础上,本文识别并分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下影响出口国内增加值的主导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外最终需求、生产网络上游因素分别是推动中国和美国出口国内增加值扩大的主导因素。此外,产业层面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扩大主要是由生产网络上游因素驱动的,生产网络外最终需求则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扩张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应与国际生产网络中的上下游经济体形成多元化匹配,进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用Basto和Cabral (2007)贸易模式的动态新指标,反映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转变.该指标把贸易模式的变化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方面:增强一国原有专业化的产业间贸易、弱化一国原有专业化(专业化转变)的边际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研究发现,农产品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其内部各行业间专业化发生了较大转变,专业化转变是产业间贸易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