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基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全国基线调查数据,研究城市老年人社会活动参与对其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社会活动参与对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郁情绪均有显著影响。社会活动参与越多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表现得越好;抑郁情绪也越少。可见,社会活动参与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活动理论的观点,即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增进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本文还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医疗保险、吸烟、喝酒等变量均对老年人健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建设将对经济体系的诸多领域产生影响。通过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实验,在探析政策对城市就业影响的基础上,基于2010-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事件研究法等评估该政策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及传导路径。研究发现:“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就业水平,相较于非试点城市,政策推行使城市就业水平平均提升3.55%,该结论经过平行趋势、时间安慰剂、异常值敏感、剔除直辖市、倾向得分匹配以及政策排他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可以通过缓解劳动力配置扭曲与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作用于城市就业水平,缓解劳动力配置扭曲的促就业效应大于城市创业活跃度的效应。同时,“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在不同地理区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模以及互联网普及程度间存在差异性。“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可以推动就业人口由低技术技能向高技术技能、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流动,促进城市就业结构高级化转型。该结论明确了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就业效应,为我国在建设“网络强国”中稳定居民就业提供有益启...  相似文献   

3.
构建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的多元化养老体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钱敏  叶文振 《南方人口》2006,21(1):20-26
养老模式的选择要以“老年人健康”为第一目的,在这个前提之下,综合考虑老年人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经济来源状况、周边资源环境、家庭结构等结构性要素,使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有效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为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创造一个适宜的微观和宏观环境。本文在前人研究数据的基础之上,通过分析说明,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构建多元化养老模式体系,并充分考虑上述各结构性要素的影响,是我国养老模式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口健康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背景下,如何改善老年健康、增进老年福祉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社会因果论,使用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对角线参照模型分析阶层跨越与中国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流动效应区分起点阶层和目的地阶层对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影响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当起点户口类型一致时,户口类型由农村转为城镇的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高于户口类型没有变动的农村老年人。户口类型由城镇转为农村的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低于户口类型没有变动的城镇老年人。在收入阶层方面,研究发现老年人主观健康状况在不同收入阶层存在明显分层的现象。远距离向上代际收入阶层流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远距离向下代际收入阶层流动会降低老年人主观健康水平。在分样本回归中,研究发现农村和城镇老年人在收入阶层分布上差异较明显,同时农村和城镇老年人代际收入阶层流动回归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老年人起点效应权重为0.64,城镇老年人起点效应权重为0.76。与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子女所处收入阶层对老年人主观健康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老龄化和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加速时效时间模型,系统分析了包含子女数量、性别结构、生育时间和生育期长等在内的生育行为对女性进入老年时期的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在个体层面上测算了老年女性的健康生存时间.实证结果发现,生育行为对老年女性的健康会产生重要影响.从健康角度来看,生男生女都一样;而多子不但不会多福,还会降低老年女性的健康福利;同时,初育年龄太大或太小都将不利于女性老年时期的健康水平,而生育期延长会显著提升女性老年时期的健康水平.文章还探讨了生育行为对老年女性健康的影响机制,认为在目前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应关注生育行为改变对女性健康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更多中老年人享受到了便捷的生活,同时互联网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可以促进积极老龄化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首先使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并利用变量替换法和模型替换法进行模型稳健性检验,然后使用Logit回归模型对不同中老年群体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心理健康”和“健康对生活的影响”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结果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龄、男性、农村、非独居和教育程度低的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机制分析显示,互联网的使用会通过社交途径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但不会通过休闲途径和学习途径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当前健康不平等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经济领域重点研究的主题之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是造成健康不平等的根本性影响因素,其中教育的作用最为关键。教育和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乎社会发展和个人福利的关键变量,同时两者关系也十分密切。不同教育水平的群体在健康水平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健康的教育梯度。为了探究我国是否存在健康的教育梯度,厘清教育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基于格罗斯曼健康需求理论、教育影响健康的群体化差异理论等,构建对数二项分布回归模型,通过分析2010—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中国居民健康的教育梯度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得到多个稳健性检验的支持。研究发现,教育对人们的健康水平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尤其在初中教育阶段最为显著,同时该影响存在性别、年龄、城乡和地区性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教育主要通过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中介路径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因此,加大教育的全方位投入力度,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投入,以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家庭支持等政策...  相似文献   

8.
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特别是对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三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具体影响,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基于调研数据,充分考虑回归模型内生性问题,通过工具变量二元Probit回归方法,得到参加社会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无偏影响.结果显示,参加社会保险会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参加社保的农村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可能性会下降,选择非家庭养老方式,如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可能性会显著提升.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阳义南  袁涛 《中国人口科学》2022,(1):113-125+128
养老服务发展依赖于准确识别并定准中国老年人的真实养老服务需求。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及Hotelling检验发现,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购买愿意总体较低,且存在组间差异和消费分群。泊松回归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年龄对养老服务购买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能提升购买意愿,促进作用随教育程度提升先增强后减弱;收入的影响则呈倒U形;“中产”职业身份、社会保障收入更高者具有更强的购买意愿。使用有限混合模型甄别出购买者和非购买者,分别占9.9%和90.1%。女性、收入相对更高、城镇户籍、小学或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退休前为普通职工等特征的老年人有望从“需要者”转为“购买者”。文章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低收入家庭儿童健康促进是政府、社会以及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20年共6期追踪数据,借助多时点DID模型考察健康素养促进示范县建设对低收入家庭儿童健康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具体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健康素养促进示范县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低收入家庭儿童生长发育、显著减少重度低体重问题;其作用途径主要包括改变健康态度、增加预防性医疗服务利用和促进健康行为。健康素养干预不仅有利于提高健康投资效益,还有利于促进健康公平。通过提升健康素养,促进低收入家庭儿童早期健康发育,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健康改善效果,实现“健康中国”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选取京、冀两地农村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被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发现农村老年人对目前养老状况的满意度不高.农村老年人迫切需要社区养老设施与服务的供给,但农村社区养老已陷入发展困境.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发现社区养老设施、社区养老服务的利用率受被调查对象所在地区、月人均支出、对社区生活的评价等因素影响较大.本文得出农村社区养老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政策指导作用、提高老年人收入、提升农村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等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在迎来规模日益庞大的晚年丧偶群体。预计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丧偶人口规模将达到1.18亿左右。近年来老年丧偶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六期“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分析丧偶对我国老年人多种健康指标的影响以及社会连结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丧偶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后果和健康行为。在健康后果方面,丧偶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丧偶降低了老年男性的认知功能,但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了老年女性的认知功能。同时,丧偶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在健康行为方面,丧偶提高了老年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和老年男性抽烟的可能性。此外,丧偶效应因丧偶前社会连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婚姻质量较低的老年男性在丧偶之后IADL能力反而提高;经常打牌/麻将有助于抑制丧偶对老年男性和女性IADL能力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抑制丧偶对老年女性慢性病数量的增加作用;子女支持有助于抑制丧偶对老年男性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婚姻稳定性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预示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经历子女离婚,然而子女离婚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老年父母健康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从老年健康的角度出发,强调来自家庭层面子女离婚的影响,并从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等方面分析子女离婚如何影响老年健康及其发生的机制,探索家庭内部影响因素间的作用与联系。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分析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当前我国老年人而言,子女离婚仍是少数,但子女离婚会对老年父母健康带来冲击,表现为有离婚子女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评身体不健康、慢性病患病数量显著更多、精神健康水平更低;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的健康负面影响具有持久性;相较于儿子离婚,女儿离婚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觉身体不健康;子女离婚对父母健康的影响具有性别异质性,离婚更易影响女儿对父母的经济支持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通过对分布在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的大约17708名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近1/4的老年人生活贫困,40%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患有高血压。这些大样本数据说明了“健康老龄化”在中国实现程度很低,对很多人来说是可塑不可及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客观公正的养老服务质量评价对完善社区养老体系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粗糙集的研究方法,分别从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安全保障、精神慰藉以及社会参与五个维度对显著影响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进行了约简,进而确定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和权重,并对吉林市22个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质量评价平均水平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年龄越高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评价越低;社区养老建设试点小区的评分显著高于非试点小区。由此可见,我国社区养老试点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亟须进一步推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考察了居住偏好实现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实现居住偏好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可能性显著提高,而实际居住安排与居住偏好偏离程度越大,老年人对生活满意的可能性越低.但不同居住安排间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性别、 年龄、 健康状况等人口学特征,以及子女的经济支持,个人纯收入和相对生活水平对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亦有显著影响.尊重并满足老年人的居住偏好是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Logit计量方法考察子女教育对老年父母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子女教育提高1年,老年父母健康状况改善的可能性显著提高4.28%,异质性检验发现这种影响不存在城乡和性别差异。基于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将子女教育影响老年父母健康的渠道归纳为资源转移、健康行为和社会性支持,结果发现:子女教育主要通过向父母转移资源和帮助老年父母优化健康行为习惯来改善父母健康,未能通过社会支持渠道产生健康促进效应。其中通过资源转移渠道和以适度饮酒、运动及休闲为代表的健康行为渠道分别解释了子女教育对老年父母健康促进效应的27.78%和9.78%,提高资源转移能力是子女教育影响老年父母健康的主要渠道。在我国老龄化背景下,需要重视子女教育对父母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采取积极措施拓展社会支持渠道,降低父母对子女的资源依赖,并加强健康教育,优化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年4次追踪数据,采用潜增长模型和交叉滞后效应模型,考察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动轨迹及个体差异,并从动态角度探讨社会参与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1)老年人社会参与和抑郁情绪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并具有个体差异化特征;(2)随着社会参与的不断增长,老年人抑郁水平上升速度减缓,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改善;(3)社会参与能够预防和降低老年人抑郁水平,但抑郁情绪的增长和社会参与初始水平无关,只有持续的社会参与才能延缓老年人抑郁情绪的增长。文章建议,政府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老年人口异质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参与促进政策,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机制,增进老年人持续性参与,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从个体经历的生育-就业生命历程的角度理解中老年人的健康差异有利于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政策。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和序列分析方法,分性别构建个体的生育-就业生命历程轨迹类型,识别出两性共有的7种轨迹类型以及男性独有的“未婚未育、工作型”和女性独有的“1次生育、不工作型”轨迹。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生育1次或2次的轨迹类型占比不断提高,生育3次及以上的轨迹类型占比不断下降,同时,更晚出生的女性中提早不工作的轨迹类型占比更高。分析不同类型生育-就业生命历程轨迹对中老年时期健康的影响发现,生育次数的增加仅对女性中老年时期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提早不工作则对两性健康都不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2015年中国综合调查数据对健康的同群效应以及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显示:(1)社区平均健康水平对个体的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区平均健康水平每上升1个单位,个体的健康水平将会提高48.1个百分点;(2)健康的同群效应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相比于男性和老年群体,女性和年轻人对社区平均健康水平的反应更加敏感;(3)进一步研究发现,社区平均健康水平的改善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降低个体的风险行为,同时能够促进个体积极主动的寻求健康行为,进而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旨在合理规范和有效促进国民健康水平的有关政策应该充分考虑到同群效应的重要影响及其性别、年龄差异,以充分利用健康的同群效应,最大化国民健康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