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及区域类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排斥力、吸纳力以及摩擦力的形成与结构,分析总结了吸纳一内转型、外推—转出型、推拉一综合型等三大区域类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新疆就业水平的快速提升。本文运用就业弹性、就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度分析法,对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性进行检验,并对未来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新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强,并且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随着产值的增长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提升就业潜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了农村排斥力、城镇吸纳力、乡村就地转移力等三大内动力对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才是各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各地政府试图通过制定各种形式的人才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不过,关于人才政策实际效能的研究较为匮乏。文章利用“58同城”的个人简历数据,以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人才流动为案例,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才流动的网络结构和空间格局,着重探讨人才政策对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人才政策的边际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城际人才流动十分频繁,经济基础较好、工资收入高、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较好的城市是人才流动的辐射聚合高地;(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才流动围绕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形成“Z”字形的空间格局,人才流向由大城市间流动演变为大城市间流动和邻近城市间流动并重的局面;(3)人才政策能够很好地吸引人才流入本地,但只有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高时,人才政策才会发挥作用。当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时,人才政策对人才流入影响不显著。文章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与趋势包含了与社会发展互为因果的潜在信息,对其进行挖掘可以为人口数量与素质、城市化与劳动就业、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参考。基于“五普”、“六普”的人口普查数据,文章利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福建省的人口死亡率进行了校正;宏观角度对比分析了2000年-2010年福建省人口死亡水平与模式变化,微观多角度剖析了设区市之间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论为:一是福建省人口死亡率显著降低,人口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婴儿死亡漏报、错报问题明显减少;二是九个设区市之间的死亡模式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化水平、生育水平及社会卫生条件是差异产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但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公共医疗卫生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樨樨 《西北人口》2010,31(3):63-67
城市化进程推动人才集聚水平不断提升,为人才集聚提供了重要平台;人才集聚是城市化水平提升不可或缺的动力和必然结果。我国人才集聚与城市化之间互动关系的量化研究需要借助模型工具,通过对模型信息的深入挖掘.从城市化六大要素角度提出促进我国人才集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泰宁县梅口乡"四力齐发"提升全乡计生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适应人口计生工作新形势的计生队伍。 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县计生局相关股室负责人对乡计生干部进行一对一培训;组织乡村两级计生干部到计生工作先进乡镇考察学习。  相似文献   

8.
张耀军  张振 《西北人口》2014,(3):43-46,51
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京津冀2000年到2010年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论表明十年间人口聚集性在增加,主要原因是北京对人口吸纳的极化效应在增强,天津极化效应还没有表现出来。京津冀地区内部必须缩小发展差距,否则人口聚集的极化效应将更加突出,最终影响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杨来胜 《西北人口》2012,33(2):31-35
构筑区域竞争力新优势关键在于将人才和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金坛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供求矛盾,从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入手,以舆论导向和组织推进为动力,广泛招贤纳才;以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点,强化特色技能培训促创业带就业;以发挥领军型人才作用,进一步提升整体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以人力资本优先积累为发展目标,建立与产业升级相适应的人才分布新格局,通过人才优势赢得经济社会发展领先。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与跨区域统筹城乡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特征的分析,认为长期以来京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充分享受了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吸纳的聚集效应,但是由于行政分割,生产要素的扩散作用却被弱化,没有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文章认为,构建京津冀城市圈区域与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核心任务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并提出"四步走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以"三个集中"谋求聚集经济效应;为广大乡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和构建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为实现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发挥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核心作用,合理制定人才竞争和发展战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科学的人才观与人才评价、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标化研究的意义、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口学刊》2015,(5):73-84
本文通过建立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指标体系,对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全国31个省市通过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排序,为不同区域提升劳动力资源配置能力提供参考。在综合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区域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劳动资源配置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劳动力资源规模水平越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结构水平、再生产水平、发展环境水平都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这也是中西部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同时研究显示政府、社会、市场和个人在区域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又主要表现为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两方面的竞争,最终都集中到人才的竞争。加入WTO后,外商大量到中国投资,对我们最大的威胁,首先是对人才的争夺。随着跨国投资实行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外商都把挖掘本地人才作为投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揽人才,使其集合优势更为突出。而我们还没形成有效的与其争夺人才的机制,人才的大量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种白热化的人才争夺大战,应当有明晰的认识,早作等谋,改进制度、完善投资环境和吸纳人才是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龙海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增强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持续助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上新水平,使群众广为受益,有力推动全市人口计生工作和谐发展。自2004年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荣誉称号以来,龙海市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市"、"福建省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2012年10月,市人口计生局还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授予"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5.
新疆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新疆1980—2010年数据,在把人力资本分为一般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新疆高层次人才、一般人才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对高层次人才、一般人才、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中各变量的贡献率进行了方差分解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高层次人才、一般人才与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一般人才比高层次人才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一般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短期内大力培养一般人才对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增长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关于中国乡 -城迁移两阶段的战略构想 :第一阶段战略重点应该是增强城市经济吸纳农民工的能力 ,而不是提高农民工的福利待遇 ,否则将会削弱城市经济吸纳农民工的能力。第二阶段 ,重点应考虑消除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差别待遇 ,实现农民工向城市居民身份的完全转变  相似文献   

17.
《人口学刊》2019,(4):94-103
我国高校扩招带动了大批青年进行跨城乡、跨区域的人口迁移,大学生群体成为仅次于农民工群体的第二大迁移人群。高校扩招为青年人口迁移提供了机会,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以提高向上社会流动率是引发人口迁移的主要内在驱动力,而教育的投入成本与教育回报率是教育投资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人口迁移与高校扩招之间存在的概率关系,利用我国省市级城乡教育数据和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建立概率迁移模型,分析城乡居民教育水平差异与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校扩招明显提高了农业户口居民和非农户口居民的教育水平,对非农户口居民的影响更大;高校扩招对农村地区高等学历人才数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城市则有明显影响。即高校扩招使得更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迁入城市,这就导致城市的高学历劳动力数量不断上升,而农村更加缺乏高素质人才。因此,应加大新农村产业开发,提升大学生回乡就业和创业率;合理布局高等院校,实现教育资源向三四线城市均衡化发展;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加快落实地方人才保障计划。  相似文献   

18.
在人才竞争力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目前已有的城市人才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的合理性和数据的可得性,结合内蒙古的现实,确定了人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且运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到2010年五年的指标数据进行了综合测度和排名.研究结论是:内蒙古人才竞争力整体稳步提升,在全国属于弱区,在西部处于中偏上水平.从人才竞争力水平的四项因素分析,人才本体明显提升,但质量较低,人才投入有明显增加,但差距较大,人才产出不升反降,产出能力处于偏下水平,人才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发展不再只是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质量型社会越来越重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并且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双重提升越来越重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建设是推力、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城乡统筹发展是动力。因此,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与城乡统筹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分段函数评价模型,结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结果为:①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发展特征为“整体上升、局部波动”。②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较为平缓,而各个省市之间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升速度具有差异性。③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协调度为稳步上升态势,其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较好。  相似文献   

20.
《人口学刊》2019,(6):78-8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和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的人口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其总体趋势表现为人口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一直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问题是如何判断人口流动是否合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口流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本文以2000-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选取高技能人口比例等指标为门限变量,发现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当高技能人口比例超过7.24%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将增加8%。反映区域发展条件的其他门限变量估计结果同样显示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门限影响,当人口抚养比、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人口比重、信息化水平超过门限值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会显著增强。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检验获得了相同的研究结论,高技能人口比例的门限值提高到10.57%,反映了第二产业对高技能人口的更大需求。总体看来,我国区域人口集聚水平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强相互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