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运用在北京市某区进行的小样本抽样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分别就读于流动儿童学校和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并从流动儿童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两个方面讨论了影响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原因。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相对较好,因此,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流动儿童学校的存在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有关部门应该对当前处于自由发展、自由竞争中的流动儿童学校给予某种指导与帮助,以期能够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提供某种政策支持。同时,更应该注意到本地常住儿童的心理状况相对较差的事实,这可以被视为当前鼓励流动儿童以公立学校就读为主的受教育政策的负面效应之一。公立学校应该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状况的扩大。当然,流动儿童的心理评价及各种影响后果的研究仍然有待于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流动儿童少年状况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北京市 1997年外来人口普查等资料对北京市流动儿童少年人口的基本状况 ,从人口规模、生活的户类型、外来人口最关心和希望解决的问题、北京市有关学校收费过高是造成 6至15岁流动儿童少年“未上学”的首要原因、在京滞留时间状况、流动儿童少年的童工状况等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由此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少年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前有关流动儿童的各种基本信息还明显缺乏。为此,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概括和分析全国流动儿童的人口学特征、迁移特征和受教育状况等基本情况。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增长迅速,且分布高度集中,多数来自农村;流动儿童还呈现出明显的迁移特征:跨省、省内跨县和县内跨乡镇的流动儿童各占1/3,他们作为父母的随迁者,已属于长期流动的人口;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有所好转,但情况依然不乐观,各地流动儿童就学状况的差异较大,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并不都是流动所带来的问题。分析结论期望能为流动儿童各方面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的人口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流动儿童学校之合理性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流动儿童学校的状况和合理性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产生流动儿童学校的制度、观念等层面的原因 ,进而探讨了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认为流动儿童学校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体现了现行的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滞后性。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丽茹 《西北人口》2015,(2):123-128
本文聚焦于南京市流动儿童享有的教育机会,通过在H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所开展的访谈、问卷调研及对相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解读,探讨流动儿童在享有教育机会上所面临的不公正、不平等待遇。尽管国家要求地方政府要为流动儿童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但地方政府政策又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包括制度排斥和经济排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2006年以来在北京市某区开展的三轮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描述了总样本和跟踪样本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过程,并予以简单讨论。结论认为:尽管本地儿童、公立流动儿童和流动儿童在三轮调查中一致性地表现出改善的趋势,但是公立流动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感始终强于本地儿童;公立流动儿童与本地常住儿童有着相同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轨迹;流动儿童不仅具有不同的发展过程,而且归因于社会不公的流动儿童的抑郁感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两个方面尤其应该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段成荣  吕利丹  王宗萍  郭静 《南方人口》2013,28(4):44-55,80
文章利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概括和分析全国流动儿童的人口学特征、迁移特征和受教育状况等关系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情况。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增长迅速、且分布高度集中,多数来自农村;跨省流动儿童约占三分之一;他们作为父母的随迁者已属于长期流动的人口;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有所好转,但情况依然不乐观.仍然有2.94%的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流动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分析结论期望能为流动儿童各方面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把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多的公立学校和流动儿童少的公立学校,这三类学校接收的流动儿童大体上对应于不同的流动人口阶层,依此为参照,分布在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经济水平、社会网络质量、独生子女比例、家庭教育期望和条件等呈现出逐级递增的趋势。在流动儿童少的公立学校中,无论学习成绩还是家庭状况,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城市学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相关政策的变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随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长时间滞留,在年幼时被带到或出生在城市的儿童开始逐渐长大,由此而产生的城市学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概念及相关政策学龄流动儿童,是指6~14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1996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就学办法(试行)》;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03年,教育部、公安部及劳动…  相似文献   

10.
史晓浩  王毅杰 《南方人口》2010,25(2):32-41,31
与其父辈不同,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遵循独特的运作逻辑。从其城市生活的社会情境出发,学校类型、家庭教育与社区结构,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机会、交往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交往后果。学校在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中扮演着格外重要的角色,流动儿童的学校类型不同,其城市社会交往的逻辑迥异。在不同的学校空间,流动儿童建构出了不同的交往文化。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获得了更多与城市儿童及其家长接触的机会,他们与城里人的交往频率也更高,因而更有可能冲破身份制度的藩篱,从结构上实现与城市的社会融合。民工学校流动儿童则正在经历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对流动人口就业中男女平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月新 《南方人口》2003,18(2):19-23
本文就流动人口就业中的男女平等问题,通过对669名居住上海四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和45名在上海三家医院妇产科生产和看病流动妇女的访谈,以及企业和各层次外来劳力管理人员的访谈和调查资料的分析,从促进流动人口就业中男女平等出发,探寻有益于流动妇女发展和流入城市发展双赢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杜立捷 《南方人口》2004,19(4):30-38
本文主要是对上海市近年来对外来流动人口政策变迁的综述和浅析。根据文化程度的高低 ,一般将流动人口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 ,也相应出台了不同的政策 ,从针对层次较高的所谓“引进人才”的蓝印户口、工作证制度、以及居住证到针对层次较低的外来普通务工人员的就业证制度和综合保险政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相应需求 ,“筑高门槛 ,开大城门” ,成为上海市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基本趋势 ,外地人进入上海的难度在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对上海各区县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家庭随迁流动人口的住房性质、居住社区类型和居住区位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综合探讨了个人及家庭因素、社会及制度因素和社会融合因素对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上海流动人口家庭随迁特征明显;流动人口仍以租赁住房为主,主要聚居在远郊、近郊的农村社区和城中村;家庭随迁流动人口在住房拥有率方面凸显优势;由流动人口自身素质所形成的社会分层对住房选择影响显著;制度性因素和社会融合因素对住房选择也具有显著性影响。针对分析结论,本文在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等多方面提出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比较20世纪90年代京津沪城市经济发展和外来人口规模,得出结论: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虽然天津明显滞后于北京和上海,但近几年天津经济的后发优势逐渐显现;天津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京沪,但迁移增长率较低,从趋势上看,京沪净迁移率趋于上升,天津则陷入停滞;在常住人口增长方面,天津显著落后于其他两个城市,年均增长率约为京沪的一半,其主要原因是天津外来人口增加的规模较小、速度较慢,非户籍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此外,京津沪外来人口在空间分布、时间分布、职业分布和年龄结构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影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居留意愿的因素非常复杂,本文首先提出了分析影响因素的整体框架和思路.在此基础上,用2005年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分析框架进行了验证,发现经济收入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城市吸引力、婚姻家庭状况以及个人特征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有较明显的影响.最显著的相互作用体现在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户籍制度、职业类型、经济收入、城市社会融合几个因素之间.  相似文献   

16.
影响流动人口流动间隔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4年深圳市封闭小区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构建并测算了流动人口的"流动间隔",同时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影响流动间隔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居住在封闭小区中的流动人口,其流速已经明显减弱;经济利益诱导和社会关系状况显著地影响着流动人口的流动行为,而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流速的快慢.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动历史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变动的历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受到政府政策和城市经济形势的明显影响在政策鼓励和经济发展迅速时,流动人口规模就大而且增长迅速.反之,则其规模小而且迅速减少虽然政策对流动人口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但其影响作用不是无限的;同时,流动人口的增长也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而不能盲目发展.由此决定了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既不能盲目限制和排斥,又不能任其发展,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18.
广东流动人口生育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云卿 《南方人口》2003,18(2):45-50
广东是中国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流动人口生育越来越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利用“五普”资料,分析了流动人口生育的各种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建武  李楠  赵勋 《南方人口》2011,26(6):56-62
大量研究证实流动人口会降低全国各城市生育率水平,但是两者的数量关系仍然不是十分清楚。本文以广东为例,利用1990—2005年广东流动人口和出生人口数据,对流动人口变动与广东出生人口数量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2014年和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讨了中国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7年省际流动人口失业风险比2014年高出26%。性别、受教育程度、流动原因、流入地地域等变量对流动人口失业风险的边际影响出现了明显上升趋势。Oaxaca分解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失业风险上升的63.67%可以由系数差异来解释,36.33%可以由特征差异来解释。受教育程度、户籍性质、失业保险、流动原因、人际关系等特征的变动有利于降低流动人口失业风险;而耕地、宅基地、流动模式、暂住证等特征的变动增加了流动人口失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