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嵌入性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基于CLDS2016的数据,通过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的分析框架,采用多项Logit方程模型探索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状况等因素后,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均对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影响。其中农业生产经历、传统共识、社会保障、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朋友数量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负影响;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当地企业数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技术培训、学历和地势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正影响;相对于其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在就地转移中影响更大。另外,在个人特征中,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非常显著;与对全体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不同的是技术培训对回流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2.
贾伟 《中国人口科学》2012,(3):55-65,112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韩景愈 《西北人口》2007,28(6):38-43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像甘肃省武山县这样人多地少,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更是值得探讨和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兴衰,乃至我国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甘肃省武山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其现存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几点建议,即通过农业深层次开发,当地优势资源的规划利用等方式,增强农业、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而实现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型化就地转移。对这一新的转移模式的探析,对我国其它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也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延辉  魏亚蕊 《西北人口》2010,31(5):29-34,40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趋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就地转移和向城市转移是主要转移方式。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城市吸纳就业能力的下降,对外劳务输出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第三条道路"。本文以河南省濮阳市的T村为个案,利用劳动力迁移理论,探讨了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跨境就业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华 《南方人口》2008,23(4):45-49
依据农户调查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发达地区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已经实现了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但向城市迁移的意愿不强。农村劳动力可分为异地转移、分离型就地转移、兼业型就地转移和农业劳动力四种类型,他们向城镇迁移的意愿依次减弱。农村劳动力对拟迁目的地城镇的选择大致随城乡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态势,表现出迁移空间意愿的距离偏移特征,主要是以中心城区周边的小城镇和卫星城为拟迁目的地,表现出就地城市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6.
杨肃昌  马亚萍 《西北人口》2010,31(5):120-124
本文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影响以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育的现实情况,认为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下,必须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需求,以保持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稳步和持续的发展。为此,本文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探讨和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红利开发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人口加速老龄化背景下人口红利影响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将人口红利的具体作用机制拆分为三个效应,并使用2001—2010年中国285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计量估计显示,劳动力数量结构与人均产出间存在明显的正U型关系,劳动力的数量结构仍是人均产出提高的重要动力,中部地区作用最为显著,而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经济转型。通过劳动力的跨部门、跨区域转移、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可以进一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持续开发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8.
农村青年劳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通过对东北地区农村青年劳动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致富观念已经有很大的转变,大多数人渴望了解致富信息及新的致富途径。结合调查对影响农民家庭收入的三类因素:农民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进入市场的方便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是否具备上网条件对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有很大的正向作用,而拥有土地情况是负的作用,家里是否有人外出打工、青年农民的年龄的作用不显著。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应该在促进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等短期措施,以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等长期措施方面做好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在全国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 ,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①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 ;②经济发展慢 ,特别是乡镇企业不发达 ;③一系列限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是解决甘肃省农村发展问题的突破口 ,而当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又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压力和动力。在这种形势下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应采取市场主导与政府指导、农村劳动力开发与城镇非农产业发展、向小城镇就近转移与区际转移的“三结合”加速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分析框架,应用管理统计SPSS11.0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是加快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黄国华 《西北人口》2011,32(1):11-14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的研究文献,发现缺少非农产业独自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发生作用的研究,更没有涉及到非农产业的细分产业。本文设计了非农产业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七个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量,并以我国1978-2008年的经验数据为依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显著,但各变量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不一,影响最大的为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基于此,本文进一步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1994年辽宁省计委社会处《辽宁农村三大人口问题研究》课题组对辽宁六县十八村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文是对这一调查结果的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辽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很不平衡。就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劳动力资源而言,大部分处于半开发状态,少部分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本次在六县十八村共调查3,551人,16-59岁劳动适龄人口2,433人,其中在校学生187人,从事家务劳动304人,有就业需求的1、942人,劳动参与率为79.82%。有就业需求的人口中待业者32人,待业率为1.64%。16-59岁从事谷种生产劳动的人中、年…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决策是农村劳动力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具体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进行就业地决策的过程。通过SPSS17.0的频率分析、聚类分析、交叉分析等方法,以安徽省四个样本村为例,探讨了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目标决策、就业途径决策、就业方式决策和就业地决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分析了个体属性差异对转移就业空间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外部环境外,个体属性因素深刻地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决策,而提高人力资源,消除阻碍转移的户籍、社会保障、定居等障碍因素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作用与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90年代中国经济稳步快速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峰回路转,走出 80年代的阴影,开始新一轮的转移。本文主要根据已有调查结果分析了90年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总量、方式、产业、人口学等方面出现的新特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对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实质性提高的作用,最后探讨今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两种人力资本差异视角,构建理论模型,探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迁移谜题"现象,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劳动力人力资本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影响,而转移劳动力的不同层次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有正向作用。随着劳动力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附着在转移劳动力身上的人力资本量流出较多。中、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外溢及农村人力资本的弱化是城镇化进程中"迁移谜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为此,应对外流的人力资本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潮流,正呈现出转移途径多样化,并突破“就地转移”模式的趋势。目前,由于受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因素的限制,这种趋势,还不能进入大规模人口迁移的阶段,而以农村劳动力跨城乡、跨地区的劳务输出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考察劳务输出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由此产生的对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把这一现象放在国民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只是根据益阳地区的实际情况,试图从农村生产力诸因素的变化,探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为什么要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及交通建设与耕地占用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于耕地的潜在威胁,当前是国际性的发展问题.“各国和世界领袖人物都公认存在这些问题”,城市化、工业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同一过程.农业劳力转移通常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一个国家与地区城市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二是农村劳力就地实现产业转移或实行兼业化.无论何种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非农业建设与耕地占用都是息息相关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正处在农业劳动力大量不断转移,城市化与农村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一个特征非常显著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历史阶段可预计持续到下世纪中叶,甚至中叶以后.在1982年和1990年2次人口普查期间,我国城市人口比  相似文献   

19.
李新平  徐睿 《西北人口》2010,31(4):87-92
随着西部经济发展及中部地区的崛起。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参与人口红利再分配成为必然。鉴于此。有必要及时调整农村就业政策,将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作为一项主要的就业政策,以促进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和人口红利的高效再分配。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战略问题。“只有减少农民 ,才能富裕农民” ,必须拓宽渠道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紧密相关 ,建设小城镇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口因素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可忽视。与人口数量相比 ,人口素质目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